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教育部公布的1957-1958学年度小学教学计划的“说明”中说“城市小学的手工劳动课在师资和设备条件具备的学校,应继续开设,条件不够的,暂不开设。农村小学原则上不设手工劳动课,但有条件的小学,也可以开设。”看到这一条“说明”以后,在手工劳动课教师面前,摆着一个争论的问题:“是争取开课呢?还是争取不开课?”主张不开课的教师认为:教师自已缺乏工艺、农艺的知识和技能;学校中没有工具,学生自带的工具又往往不  相似文献   

2.
孙启民 《师道》2002,(5):19-21
学生的主要任务是什么?提出这个问题似乎有些可笑,谁不知道学生的主要任务是学习。从学生上小学的第一天起,我们做教师的就告诉他们要“以学为主”了。传统的教育学理论明明白白地告诉我们:幼儿园和小学的根本不同就在于前者是“以玩为主”,而  相似文献   

3.
<正>为什么目前教师们普遍觉得不幸福?教师的职业幸福感哪里去了?这个问题的重要性不仅在于,没有幸福的教师,就不会有幸福的学生;更加在于,只要是人,要么真正幸福,要么一点儿也不幸福。但往往小我的满足感遮蔽了生命本体喜悦层面的幸福感,而意识不到这一点。教师是和生命互动的群体,只要没有体验到本体喜  相似文献   

4.
陈丽萍 《双语学习》2007,(7M):81-81
作为一线的语文教师总有这样一种感觉,在小学生升初中后,往往觉得小学学过,初中还在学,甚至于高中还在学,这样常使得学生产生厌学心理。这些表明了小学与初中、高中在教材的衔接上出现了某种问题。这样就影响了语文教学质量和效率的提高。其实,问题就在于“衔接”上,新课程改革,就给予了一定的考虑,使从小学到初中,再到高中形成一体,  相似文献   

5.
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课堂提问是教师实施课堂教学的重要环节,教师富有创新意识的“妙”问,不仅可以为学生营造一个轻松和谐、民主平等的氛围,更有助于集中学生的注意力,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同样,不当的提问往往会学生思路,窒息课堂气氛,导致“冷场”现象的发生。那么,如何精设巧问,才能使得“被提问”不再是学生精神上的负担,而是一种畅所欲言的愉悦呢?在教学实践中,我们作了以下探索。  相似文献   

6.
姜红 《广西教育》2014,(9):110-110
叶圣陶先生认为:“教师对学生是极有帮助的。所谓帮助,主要不在于传授知识,而在于引导学生自己去求得知识,也就是引导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自己去解决问题。”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习得方法、学有所获。只有做到这一点,课堂教学才能够实现“以教师为主导”向“以学生为主导”的教与学方式的转变。  相似文献   

7.
美国教师露西在中国教大学生英写作,她的课深受学生的欢迎。然而令她烦恼的是,每当她询问学生有没有问题时,同学们都会紧张地埋下头来。露西不明白,为什么美国学生的问题多,而中国学生不爱提问?是他们全明白了吗?其实中国学生的疑惑也很多,可是他们脑海里压根就没有提问题的意识。为什么我们的学生缺乏“问题意识”和“问题能力”呢?这是因为我们的学生从幼儿园到大  相似文献   

8.
在小学数学的教学时,最让数学教师头疼的事就是学生不仅上课时不愿意认真听讲,课后的作业还做得一塌糊涂,小学生无论从思想还是写字方法上都没有成熟,所以做的题往往是杂乱无章的,而且准确率也很低,这还体现在考试中,学生不仅平时的课后作业做不好,到了考试中,教师反复强调过的问题也会错很多,这让数学教师百思不得其解,认为自己已经做好了一个教师应该做的一切,但是学生的解题错误率还是只增不减,这其中的原因不单单在于学生,教师也有很大一部分责任,看到学生反复犯同样的错误时,教师是不是应该问问自己,自己真的尽到了一个教师该有的职责了吗?主要讲述小学数学解题错误归因及对策研究。  相似文献   

9.
林黎光 《教师》2015,(6):26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留白”艺术是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留有思维的余地,点到即止,留几处空白让学生展开充分的联想和想象,展开大胆的讨论交流,主动探知和动态生成.教学中教师的作用“不在于全盘授予,而在于相机诱导.那么,如何巧没语文课堂教学“留白”呢?  相似文献   

10.
当前在小学各科教师中,体育教师的缺额最多。分析原因主要是对体育教师的要求不够明确。人们往往一提体育教师就是“会打球”或“跑得快”。因此,没有特殊技能的人就当不了体育教师。此外,由于有一部分体育学校、体育师范班毕业的学生,只重视运动水平的提高,不重视文化课和教育工作能力的培养,这些毕业生分配到小学不受欢迎。我们国家绝大部分小学分布在农村,几十个学生就是一所学校,只有一位或两位教师,不可能单独聘请一位体育专职教师。如何解决小学体育教师的来源问题,  相似文献   

11.
笔者近年来一直从事小学自然教师的进修、培训工作,并经常到小学听课。耳闻目睹,深为小学自然课的现状担忧。如有的教师讲课时把细菌说成是“传播疾病的微小动物,”将银杏的种子叫果实。还有些学生提出:“大麦为什么不在春天播种”等问题,一些教师也无法给予学生满意的回答。如此种种,无不反映了目前小学自然教师素质偏低的状况。造成这种现状的原因何在?我们认为,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上级教育主管部门对自然课不够重视。由于升学不考(有的考了也只作参考),学校领导往往只顾眼前,视自然课为可有可  相似文献   

12.
“学起于思 ,思源于疑。”要引导学生善于提出问题 ,首先在于教师如何对待学生提出的问题。教师既不能一问三不知 ,也不能包办代替 ,而应该“随机应变” ,不妨来个“顺水推舟” ,把学生的思维推上一个“台阶” ,真正达到培养学生创造能力的目的。案例一 :在“观察蚯蚓”的实验课中 ,学生正在按照教师的要求 ,非常好奇、非常兴奋地观察着蚯蚓。突然 ,一位学生提出问题 :“老师 ,我观察的蚯蚓怎么没有环带 ?”听到后 ,我心里一震 ,备课时我并没有考虑到这个问题。我立即到这位学生的实验桌前观看 ,果然如她所说那只蚯蚓没有环带。看来这位学生…  相似文献   

13.
一位网友在网上发帖子说:我是小学语文老师,对学生我真不知道怎么办才好。对他们“紧”了,平时上课根本没有几个人回答问题,对他们“松”了,他们就骑到我头上来了。郁闷啊……这位网友所说的情况比较普遍,这样的“问题”时常困绕着一些教师,特别是刚踏上工作岗位的年轻教师。其实,问题不在于学生,而在于教师。学生是课堂的“主体”,让他们积极活跃,成为展示自我的主角是必须的,再说多数孩子本身就有这个天性。但是孩子毕竟是孩子,何况一个班级的人数又不在少数,如果没有在一定程度上进行恰如其分的“控制”,课堂表面上看似热闹,实质难免出现…  相似文献   

14.
在小学数学教材中,有许多例题后面标有“注意”二字。我们许多教师在教学时往往忽略了这一块小地方,学生看书时也不留心。使“注意”成为不注意,根本没有发挥“注意”的作用。教材中把它放在例题后面标出,就一定有它的作用。如果利用好“注意”就能够方便我们进行教学,有利于学生掌握、理解数学知识。如何对教材中的“注意”进行教学,充分发挥它的功能呢?  相似文献   

15.
小学低年级的课程对一部分学生来说,实在太简单了。往往教师没有讲完,他们已经做完练习,然后只好“陪读”。中下等智力的学生跟着教师的进程走,无福无祸。智力好的孩子反应快,动作快,往往招来“灾难”。其结果是聪明学生的智力发展受到限制。  相似文献   

16.
听写签字、背诵签字、作业签字、试卷签字……在我国中、小学沿袭了20多年的“家长签字”到底还有没有必要存在?是否应该被取消?前不久,一场由学生、家长、教师、专家、学校五方代表组成的特殊“听证会”在成都市泡桐树小学展开,大家争论的焦点正是:要不要废除“家长签字”?对此,各方观点不尽相同,可谓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那么,你觉得有没有必要废除“家长签字”呢?E SN■本期话题:废除“家长签字”有必要吗?★观点一:“家长签字”会给学生造成不必要的压力其实,拥有中国教育特色的“家长签字”制度,往往是教师全方位控制学生学习状态…  相似文献   

17.
语文教学的主要任务之一是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而如何更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则成为语文教师不断探索的主题。下面仅对教师在作文指导中的“下水作文”谈点看法,供同行们参考。 当前,一些传统的作文教学往往是“牵”得多而“导”得少。就我自己来说,生怕学生写不好,往往先以自己辛辛苦苦写好的“下水作文”开道,来启发学生作文。但好长一段时间以后,发现学生不仅没有提高写作能力,反而却增强了学生的依赖性。什么原因呢?仔细查找,经过分析,我认为教师“下水作文”本身没有错,而问题在于教师“下水作文”的方式、方法不妥,没有真正做到“导而弗牵”。于是我作了改进,果然收到了好的效果,主要是这样两点:  相似文献   

18.
在小学自然实验教学中,往往会遇到一些意料不到的“异象”实验现象,使教师措手不及,因为这些“异象”现象与你预料的情况相反。“普九”“普实”后.各学校深化了小学自然实验教学,随着学生实验的经常化、习惯化,出现的问题也就逐渐多起来,再加上自然教师本身学科知识的不熟练,给学生的解释也就出现了一些误导。  相似文献   

19.
方旭 《四川教育》2004,(5):42-43
最近,课堂上出现了一种现象:当学生提出课前没有料到的问题时,不少老师都采用了“这个问题我们课后解决好吗”的方式。这似乎成了教师抵挡学生突发其问的不败盾牌。扪心自问:假如教师在课堂上有足够的能力解决学生提出的问题,还会采取这种方法吗?这些问题课后都能够得到解决吗?课后我们研究了吗?是否都反馈给学生了?“课后解决”是我们解决问题的方法还是我们回避问题的“策略”?假如课后也不解决,教师的承诺或建议又会对学生产生怎样的影响呢?学生满怀求知热情提出的问题,难道就这样“处理”掉吗?我们来看两个案例。案例一:教师声情并茂地…  相似文献   

20.
洪岳 《现代语文》2006,(9):42-42
小学语文教学中“初读课文”,一般都是列在上课伊始,旨在疏通文本,引导学生正确、流利的朗读课文——读通课文,此为其一。其二,帮助学生整体感知课文,对课文有总体感觉——大致读懂课文。而实际教学中,上课伊始,学生刚刚从课外走入课堂,注意的转移并没有这么快,注意力没有全部转移到课堂之上,再加上在这一环节的教学中,教师又缺乏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因此往往出现学生讨厌“初读课文”,不认真“初读课文”的现象,课堂教学目标的达成也往往打个折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