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泰州学派三传弟子罗汝芳主张"赤子之心",他将他的赤子之说与先圣先贤的说法相联,并将先圣先贤的观点归入到他的赤子之说中来,使赤子成为"仁"的最高境界。高度重视赤子、童子和赤子之心,带来的是对人的本真美、人格美的高扬。在重视赤子之心的基础之上,由性本善出发,罗汝芳提出了"大"、"大人"、"全"等几个有关人格美的范畴,肯定了善实现后的美是一种大美与全美。在罗汝芳心中,人是天地之中最可贵的,人之中有赤子之心的人更是贵中之贵,而具有赤子本真之美的人才是最美的人,足以成为道的担当者。  相似文献   

2.
明代中后期,程朱之学受挫于王学之盛,造成了学风空虚的流弊.以顾完成为首的东林学人源出于王学,而反之于王学,以"格物"辩"无善无恶",成之于实学,造就了儒学内部王与朱共天下的格局,为东林学派登上历史舞台提供了思想上的准备.  相似文献   

3.
张莉 《华章》2009,(24)
汤显祖一生都受着以儒家为主导的传统思想影响.在这种思想影响之下,他积极入世,投身入股,一心向仕.虽然在官场上他不是一个成功的政治家,但在为政过程中践行的"贵生"哲学与受其老师衍为自己内心的"生生之仁"与"赤子之心"却在一路衍进中成就了他以"情"为中心的文艺思想.  相似文献   

4.
在"乐"之"和"中,"美"和"善"达到统一。乐即艺术的"和",或称之为"和美"。《礼记.儒行》说"歌乐者仁之和也。",可见"仁者必和,和中可以含有仁的意味",我们可以称之为"仁和"。于是,"乐与仁的会通统一,即是艺术与道德在其最深的根底中,同时也即是在其最高的境界中,会得到自然而然的融和统一,因而道德充实了艺术的内容,艺术助长、安定了道德的力量"。  相似文献   

5.
"以善致善"是一个儒学命题,近年因儒学家蒋庆与经济学家盛洪的对话录以此为书目,使之为更多的人所熟知。"以善致善"的含义就是实现善的目的必须使用善的手段,也叫"以正致正"。在这个命题下,儒家提倡"取之有道","有所不为",对于违背德育原则的行为,就算能够取得有利正义的结果,"君子"也是不采用的。将这一思想运用在德育中,就是要求教育者对受教育者既要  相似文献   

6.
儒家的根本精神是仁,整个儒家体系都是仁的本末发用。在孔子前,仁只是一个道德原则,孔子把仁提升到了儒学的核心地位。孔子后,儒家诸子都以仁为其理论的核心。在宋明后,仁的观念有了进一步发展,和"生生"联系在了一起,生生成为仁的代名词,从而使仁学更加完满。儒家的核心价值观念是一脉相承的,儒家诸子们的不同处在于对这些核心观念来源的争论。  相似文献   

7.
《宜宾学院学报》2019,(8):20-28
罗近溪是明代泰州学派代表人物,透过唐君毅先生对其思想的诠释,可提供"即生即身言仁""复以自知"这两条线索来掌握罗近溪的本体论与工夫论。此外,唐先生还讨论了罗近溪与明道、阳明、心斋、龙溪的关联,但对于罗近溪从知爱知敬言良知和受佛学影响之处论述较少。虽然唐先生与牟宗三先生对罗近溪宗旨有不同意见,但皆能展现罗近溪学问特色。  相似文献   

8.
康德"三大批判"按顺序分别探讨真、善和美,所以人们习惯用"真善美"表述三者顺序,并将其作为人类永恒追求的目标。但"真善美"的表述方式不仅和康德构建其哲学体系的初衷不一致,而且"善"高于"美"。中国文化是一个以"道"为灵魂、以"合"为途径、以"和"为目标的和谐文化,因此当以"善"为最高境界,守住"善本位",既可以按"真美善",也可以按"美真善"的路径去努力,实现"殊途同归"。人的真正本质就是追求以"真善美"的统一为目标的自由。  相似文献   

9.
儒家情感教育思想的核心为仁,是一种真、善、美统一的道德人格。当代思想政治教育要借鉴儒家情感教育思想,促进个体道德感、理智感、美感等社会性情感的升华,使学生得到全面发展;以"由近及远,推己及人"的践仁途径,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相似文献   

10.
《周易》具有一种"重生"精神,肯定与歌颂"生""生生"品格,以"生"为"美"与最高审美域。这种"重生"精神具有一种浓厚的质朴、率真的风韵品性。并且,《周易》还对"乾元"与"坤元"等两种"阴阳"元素的生命底蕴与生命潜核进行了深入考察,极力赞美"大哉乾元""至哉坤元",推举生命的"动静结合"之"美",推崇"保合太和"之生态审美域。运用现代生态美学理论,对其"重生"美学精神以及"生""生生"等概念作一阐释,揭示其生态美学意义,是本文的宗旨所在。  相似文献   

11.
"贾而好儒"是徽商的一个重要的特征.他们或是"先儒后贾",或是"先贾后儒",或是"亦贾亦儒"."贾"与"儒"的结合,便是徽商为"儒商"的内在根据.徽商以儒学指导"贾行",以儒家"仁"、"善"思想和"以义统利"思想指导商务活动."儒商"的现代价值主要表现在下面三个方面第一,儒家"仁"的学说与现代公司的公众利益;第二,儒家义利观与现代公司的互惠互利;第三,儒家的"人和"思想与商务管理的"双向对称".  相似文献   

12.
马路 《中国德育》2014,(21):38-41
正过去常说"真、善、美"。一般的概念是:科学求"真",宗教管"善",艺术负责"美"。而实际情况复杂得多,无法切割得那么清楚。广岛原子弹爆炸后,许多对原子能研究做出贡献的科学家都感到震惊,良心不安。艺术也同样,下面再说。善,另外的说法就是"德",儒家把"德"细化为"仁、义、礼、智、信",常在前面加上"道",成了"道德"。"道"是天道、天理,人顺天理而行事就  相似文献   

13.
"安"是孔子对于仁的一种重要态度,一指"安守仁道",在任何环境下都能够做到久处约、常处乐;二指儒家安其仁而无适不然、从心所欲的境界,这体现出儒家高度的道德自觉和道德境界。孔子"安于仁"的思想内含着仁与天命、仁与礼的关系的合理解决。新儒家学者从直觉主义出发,多以"不安"来指点仁,最终目的却是求得"安于仁"。  相似文献   

14.
王栋忠实继承了王艮的"仁爱"思想,认为一个人要有外在的"仁",必须先有内在的"仁",而要有这种内在的"仁",就必须修"仁"之心.同时王栋还提出了"德不孤陋"说,要求人们不与人同善.  相似文献   

15.
"美"的产生     
一、前言 在西方文明的源头,美与善同义.亚里士多德在<修辞学>里对"美"下的定义为:"美是一种善,其所以引起快感,正因为它善."后来古典主义认为"美在形式",新柏拉图主义和理性主义认为"美即完善",英国经验主义认为"美感即快感,美即愉快",德国古典美学认为"美在理性内容表现于感性形式",俄国现实主义认为"美是生活",各学派见解均不同.  相似文献   

16.
本文提倡"绿色数学教学",让课堂充满自然、和谐的氛围,强调以学生主体性发展作为教学的终极目标,以"真、善、美"的统一为教学的最高理想,引导学生用已学的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相似文献   

17.
康德的"至善"概念应当有四种含义,一是"最高的善",即德性;二是"完满的善",即德性与幸福的统一;三是"共同的善",即伦理共同体;四是"最高本源的善",即上帝。这四种含义构成该概念的完整内涵。  相似文献   

18.
以儒学为代表的我国传统德育思想历来注重于发挥人的主体性,如<大学>中提出,要成为一个道德上"至善"的人,途径就是"修身",通过"君子求诸己"、"吾日三省吾身"来达到"君子慎其独"的道德最高境界.  相似文献   

19.
<正>孔子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后世称他为"圣人",语录见之于《论语》。星云,德高望重,当代佛学大师,修炼之作《厚道》。孔子提倡"仁",阐释修身养性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道理,激励后人,千秋万代。星云大师,倡导"虚空"境界,乃海纳百川之雅量。"仁"与"虚空"不谋而合,字字句句贴心暖人。一、理想境界"仁",是我国传统道德的最高境界。孔子说:"仁者,爱人。""爱人"主要指爱他人,对他人表示仁义和慈爱。仁爱精神  相似文献   

20.
孔子的美学概而言之就是礼乐美学。从美学角度研究礼乐,它的核心是美与善的关系。孔子在中国美学史上最早奠定了礼乐相亲、善美相成的基本美学原则,这一原则成为儒家美学的核心。孔子以克己复礼为己任,他所要复的礼即为周礼,其核心是宗法制,宗法制的核心是继承制。礼乐美学的最终目标是仁,仁即是美,美即是仁。孔子的礼乐美学思想中有许多内容是具有创造性的,为其后几千年中国的封建社会奠定了基本的美学原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