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隐喻不仅是一种语言现象,更是一种与人类生存环境息息相关的思维方式。隐喻与语言、思维和文化有着密切的关系。本文克服了人们对隐喻认识的局限,从三个方面介绍中西方文化对隐喻翻译的影响,并提出正确处理隐喻翻译中的文化差异的翻译原则。  相似文献   

2.
隐喻是语言文化中的重要构成,译者对隐喻翻译需要深入了解中西方文化,使用贴切语言翻译。基于此,本文先简单介绍了翻译生态学,然后对比了英汉隐喻。最后详细分析了隐喻翻译的原则和方法。以期能够做出一定参考,提高隐喻翻译的准确性。  相似文献   

3.
对隐喻视角下英语广告语言的特点以及实际应用情况进行详细分析,运用隐喻翻译隐喻,运用明喻翻译隐喻,运用非隐喻翻译隐喻,在保证提高英语广告语言质量的同时,能够达到良好的广告宣传效果。  相似文献   

4.
隐喻不仅是一种语言形式,也是一种认知方式。通过隐喻翻译,我们可以体验两种文化的碰撞与交流。关于隐喻的分类有很多,本文专从情感隐喻的角度,对英汉两种语言和认知方式进行对比。在表达‘喜悦’、‘悲伤’、‘恐惧’和‘愤怒’的情感时,英汉语既有共性也有个性。翻译时,我们既要适当的采用异化的策略以满足目标语读者的审美期待,促进文化交流,又要尊重语言之间的差异,必要时使原文的形象淡化,采用归化的策略。  相似文献   

5.
隐喻不但是一种修辞手段,还是一种思维方式,是人类认知世界的产物。作为一种思维和认知过程,隐喻的本质是概念的,其实质是一个概念域到另一个概念域的映射,其形成过程中受到不同民族认知体验及民族文化的影响。本文以《金瓶梅》的两个英语全译本为研究个案,集中审视了隐喻翻译过程中不同译者如何在目的语文本中具体建构隐喻意义、激活隐喻情感、保留隐喻文化寓意。研究发现,隐喻的理解和翻译强烈地依赖于其生成的社会文化环境。在隐喻的翻译过程中,由于源语和译语文化背景的差异,译者需要根据源域和目标域在源语和译语中的异同,运用适当的翻译策略,尽可能选择合适的映射关系,才能最大程度地在保留原文特色的同时,传达原文语义和语言效果。  相似文献   

6.
学生隐喻能力的增强有助于翻译教学质量的提高。教师可以从隐喻翻译的目标、指导理论、译文讲授、学生翻译实践及译文检测与评价等五方面进行具体的隐喻式翻译教学。这种以学生为中心的隐喻式翻译教学模式能增强学生在翻译实践中的隐喻认知能力及翻译能力,加速源语与目标语之间的转换过程,提高翻译教学水平。  相似文献   

7.
在新闻英语中,隐喻作为重要的修辞手法之一,在帮助新闻工作者深化信息、表达思想、改变社会认知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从本质上来说,隐喻是新闻工作者在进行媒介工作时的一种思维方式,是人类语言的信息功能的有机结合产物,利用隐喻的特殊效果能够创造出一种非形象性语言所无法产生的感染力,将语言信息更加深刻地传达给读者。在进行新闻英语中隐喻的翻译时,译者一方面要对其含义进行准确把握,另一方面要根据自己的认知和技巧使译文尽量生动形象,保证新闻信息和读者的认知互动成功。本文阐述了新闻英语中隐喻的含义和表现形式,对直译法、套译法和意译法三种隐喻翻译方法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8.
隐喻在英语语言里不仅仅是一种语言修辞手段,同时也是一种认知现象,其本质上是隐喻思维在语言中的一种表现。隐喻作为一种思维方式和认知手段频繁地出现在英语会话中,人们通过隐喻理解抽象概念与复杂状况。正确认识与理解英语中的隐喻现象及其翻译原则是消除因跨文化交际而产生的误解,再现原文语言中隐喻的那种简洁幽默、生动形象和寓意深长的语意的关键。  相似文献   

9.
母语的负迁移影响并制约了学生英语表达水平的提高,基于概念隐喻理论的隐喻能力概念的提出为培养学生的英语思维能力提供了新途径。隐喻思维能力培养有助于学生理解词的隐喻义,理解语篇结构和学习英语文化,进而有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语言应用能力。  相似文献   

10.
隐喻从最初被人们视作的一种修辞手段,直到现在国内外学者都认识到隐喻是一种基本的人类认知方式。在翻译中,处理好隐喻的翻译可以向目的语读者准确地传递原语中隐喻要表达的语义特征和认知方式。通过回顾隐喻研究及隐喻翻译在不同时期的发展和变化以及其在国内的影响进行概述,从认知语义学的角度出发,将认知语义学下的四种隐喻意义结构为基点,试图提出认知语义结构下的隐喻翻译策略,以期对隐喻翻译提供一个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11.
英汉翻译教学中合理运用"译者注"不仅能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翻译观,培养调查研究的实践能力,还能协助教师明确教学重点难点,提高教学效果。"译者注"的运用一方面源于翻译教学现状的宏观诉求,另一方面也符合翻译过程的微观操作要求。通过"符号学"以及"功能对等"的相关理论,进一步规范"译者注"的形式和内容,这有助于其在具体翻译过程中的有效运用。  相似文献   

12.
翻译作为一种跨文化交际活动,旨在如实地把一种语言中的信息传递到另一种语言中,在翻译过程中词语的内涵意义显得尤为重要。如何处理动物词语的翻译及其内涵意义,对译、归化翻译和异化翻译都是必要的翻译对策。  相似文献   

13.
旅游文本属应用类文本,其主要功能与翻译目的是传达信息,吸引西方游客,同时兼顾传播中华文化。德国功能学派认为翻译目的决定翻译策略。依据该理论,在翻译复杂的中文旅游文本时,采取何种策略或技巧,要看是否能达到预期翻译目的。  相似文献   

14.
翻译伦理研究现如今成为翻译学科研究的热点之一。旨在对翻译伦理思想的研究范围进行解读,同时梳理与归纳中西方翻译伦理思想研究现状,分析其主流理论家如皮姆、贝尔曼、彻斯特曼的伦理思想体系,分析中国研究者的翻译伦理研究现状及局限性,进一步剖析翻译伦理的研究范围、翻译主体的权利、责任的相对性以及译者的职业伦理等问题,尝试探索译者的道德伦理体系构建。其研究结果一则可拓展翻译伦理思想的研究范围,二则可挖掘中国翻译伦理转向的研究深度,便于构建和谐、有序的翻译伦理理论体系,同时也为今后的国内翻译理论发展及翻译制度的伦理建设提供一定的借鉴。  相似文献   

15.
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后,西方翻译研究中文化观点的转变赋予了翻译学习新的特点与研究方法。以目标语为导向的翻译方法就出自这场转变,对翻译过程中译者的文化身份及角色进行了重申。逐渐,学者们也真正认识到译者才是翻译的主体,才是翻译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然而,在长期的翻译研究中,译者的身份一直未得到过明确的认可及肯定,因此难免对翻译学习造成了大量消极的影响。  相似文献   

16.
如果译者在翻译涉及的两种语言上存在语言能力的不对称性,那么译者进行顺向翻译可能要比逆向翻译更容易取得成功。虽然顺向翻译是较为理想的翻译模式,但是实际上由于各种原因,存在大量的逆向翻译活动。这些逆向翻译活动满足了翻译的实际需求,但也存在着一些问题。翻译界应重视对逆向翻译的理论研究。汉英翻译人才的培养应重视顺向英汉翻译和逆向汉英翻译之间的差异,使逆向汉英翻译学习者通过有针对性的教学,提高双语水平,加强双文化意识,拓展百科知识,有意识地努力减少这种差异,从而提高翻译能力。  相似文献   

17.
玉溪市汉英公示语的使用范围越来越广,但由于对外文化交流滞后、翻译标准缺失、翻译市场混乱等原因,翻译上还存在随意、生硬、英文与汉语拼音混用等问题,满意度较高的英文公示语为数不多。相关部门和单位应该加强对公示语标牌生产流程的监管,完善公示语修正体系,加强公示语翻译的学术交流与探讨。  相似文献   

18.
瞿秋白是20世纪30年代初中国无产阶级革命文艺翻译事业的积极提倡者和理论创建者,他的翻译理念——对翻译的认识、理解与要求,直接影响了一个时代的革命文艺翻译成绩,他关于翻译作品的批评意见及翻译理念相关的讨论积累无疑是今天我们的一份宝贵历史经验。  相似文献   

19.
旅游翻译实践性较强。如何处理好旅游翻译中的中西文化差异是提高翻译质量的关键所在。黄忠廉教授提出的翻译变体理论在旅游翻译中可以起到很好的指导作用。变译者在原材料基础上采用各种变通手段,尽管与原材料有所出入,但却有利于旅游信息接受者的接受,照顾读者的利益、接受能力,提高了译文的可读性。变译理论为旅游翻译提供了理论上的依据。  相似文献   

20.
在翻译中要想对原文有忠实而准确的理解,译者除了要考虑原文的语言因素语境以外,还必须需考虑到非语言因素语境对于话语含义的制约,这样才能更好的译出原语的语用意义.本文旨在通过一些翻译的实例,来具体分析一下非语言因素语境之一的情景语境在翻译中的作用,以及如何利用情景语境来指导我们的翻译实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