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从"附魅""祛魅"到"返魅"——人与自然关系的一种反思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与自然的关系是人类生存与发展的基本关系。古代人类依附于自然界,将世界"附魅",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到了近现代,随着科学的发展,世界被"祛魅",人与自然关系处于冲突状态;人们必须突破"人类中心主义"的思维范式,重新达到世界的"返魅",才能回归到人类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处境中来。  相似文献   

2.
新一轮基础教育改革所倡导的教师角色转变在实践中遭遇了深刻的文化困境,而新课程诉诸于外的“增权”、“赋能”似乎对此无能为力。其中,最重要的原因之一在于文化的世俗化,即“祛魅”。而有着特殊意义的教师角色的转变,由于教育的应然品性也许应当适度地“返魅”——一种“理性的敬畏”。  相似文献   

3.
古代技术是带有神秘色彩的附魅技术,但自从它与现代科学相互结合后,就走上了祛魅的道路。祛魅是现代技术的主要特征,但祛魅后的现代技术在给人类带来丰富的物质享受的同时,也带来了人类精神的匮乏以及人与自然的尖锐矛盾。后现代的技术必须采用人、技术、自然协调发展的生态自然观,走技术返魅的道路。  相似文献   

4.
魅通常被自然哲学用来描述事物富有神秘力量的特质,一般表现为三种形态:附魅、祛魅和返魅。本文追溯了魅的学术根源,在分析科学和技术的魅之本质和发展过程的基础上,考察了教学技术中的艺术之魅与教学技术本体的附—祛—返的历程,为把握当代教学技术的理论与实践提供了一个崭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5.
新一轮基础教育改革所倡导的教师角色转变在实践中遭遇了深刻的文化困境,而新课程诉诸于外的“增权”、“赋能”似乎对此无能为力。其中,最重要的原因之一在于文化的世俗化,即“祛魅”。而有着特殊意义的教师角色的转变,由于教育的应然品性也许应当适度地“返魅”——一种“理性的敬畏”。  相似文献   

6.
作为理性力量应用于教育的结果,教师身份的"祛魅"具有些许积极的意义,但也使其陷入了"祛魅"的悖论中。在现代性危机前,救赎的处方只能是寄望于教师身份的"返魅"。只有似冯志远一样具有人性之"魅"的教师才能引导那些懵懂的心灵"回家"。  相似文献   

7.
学校教育的附魅有一个历史的发展过程。通过附魅,人们给予了学校教育以无所不包的功能。学校教育附魅的危害是使人们忽略了学校教育的本体功能,影响了学校教育正常功能的发挥。学校教育之所以附魅,主要源于人们过高地估价了学校教育的功能,对学校教育产生了不适当的认识。要使学校教育正常发挥功能,必须使其祛魅。  相似文献   

8.
在百年中国文学发展史中,大众文学走了一条吊诡的路线。新文学发生后它被贬抑而至边缘化。革命文学及左翼文学诞生后,尤其1942年毛泽东的《讲话》发表后,大众文学的艺术形式成为新的美学追求。在当代文学发展的60年间,大众文学基本分为两个时期:前30年是一个对大众文学的转译和政治文化赋魅的过程;后30年则是打破文学一元化、大众文学渐占上风并祛文学政治文化之魅的过程。大众文化/文学的众神狂欢的时代在世纪末出现了。  相似文献   

9.
从人类蒙昧时代的神话自然观、古代有机自然观、中世纪宗教神学自然观到近代机械自然观,人类自然观的演变是一个“祛魅“的过程,并由此引发环境危机的全面爆发。因此,环境危机的解决也需要自然的“返魅“,即在科学的基础上重建自然观的技术、伦理和审美的统一。  相似文献   

10.
信仰世界中,除了人们熟知的天神、地祗、人鬼之外,还有鲜为人知的魅。对魅的认知,学者普遍认为魅是鬼或者鬼系的一种,但是,鬼与魅确有区别。魅形象不断发展变化,在清代笔记小说中,不仅保留了前代类似的幻化人类,魅惑人的特点,更重要的是此时的魅虚实不定,寓意深刻。依据文献中魅的形象特点,可以说,具有魅性的一切对象,都是魅。  相似文献   

11.
生态美学是在当今社会生态危机和精神生态危机蔓延的后现代社会文化的语境下应运而生的,生态美学以生态哲学观作为哲学基础,坚持生态整体现、天人合一观、生态平等观,以生态首位与动态平衡为原则,坚持生态与人文统一、批判与建构交融的生态美学精神.对于美学学科建设,社会实践指导意义深远.也是对人类社会危机与精神危机的双重救赎.  相似文献   

12.
网络文学并没有简单地停留在对精英知识分子文学价值观和艺术观的祛魅层面,而是在"祛"魅的同时又有意无意地"赋"了魅,建构起了数字媒介语境下的文艺反映论,建立起了"栖居"网络的文学欣赏构式,实现了文学的平民化,达到了文学主体的自我化,形成了非经典、非中心、非教化式的艺术审美功能。  相似文献   

13.
随着中国文学绿色浪潮的兴起(王蒙语),众多作家把目光放在了对生态文学的关注上,而大地守夜人张炜始终对大自然有着一种迷恋,通过对自然场域的延伸构建,对自然生生不息的吟咏,对工具理性的无意识抵制,以绿色之笔谱写出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为我们追寻着未被现代社会污染和异化的自然人性,不遗余力地呼唤着自然的复魅。  相似文献   

14.
在古代的信仰世界中,除了我们普遍熟知的天神、地祇、人鬼之外,还有鲜为人知的魅。这种"魅"源于先秦,是一种异域之敌,它们危害中原,需要抵御。秦汉魏晋时期,魅的形象类型较多,出现了物魅、鬼魅、老魅、精魅、木魅、狐魅等各种类型。这些长期存在于民众观念中的"魅",是一种独具特点的人类崇拜信仰。  相似文献   

15.
近代主客二元对立的主体哲学思想,造成了人与自然关系的紧张和对抗。自然环境在人类实践领域的不断拓展下不断恶化,人的生存面临着严峻考验。后现代技术美学在反思和批判现代技术负效应的同时致力于建立一种和谐的人与自然、技术的关系,并把人和自然的解放及自由作为自己的终极追求。  相似文献   

16.
势利的教育造就了祛魅的教师,过度世俗化的教师角色使教师崇高的身份充满了危机。因此,教师角色必须返魅,教师必须勇敢地踏上自我救赎与自我超越之旅,体现崇高,体验良心,体悟智慧,召回并彰显师之魅。  相似文献   

17.
在中国古代社会中,利用厌魅之术来害人的巫术一直延绵难绝。厌魅之术危害之大。民众谈魅色变,往往敬而远之。惩处厌魅,主要通过神判、宗教、律令共同治魅,一方面需要剪除魅怪本身,一方面又需要惩治施魅之人,害人与避免被害群体之间展开了各种较量,也就有了各种对厌魅之术惩禁的形式。  相似文献   

18.
19世纪末20世纪初,心理学范式下的儿童研究运动,开启了揭示儿童本质和发展规律的科学路径,形成科学主义儿童认识论。这一认识倾向,基于年龄分期、“发现”儿童、定义儿童的未成熟性等,逐渐建构起一系列关于儿童的现代性概念。但现代儿童的主体性境况并不客观,对象化和他者化比较突出。“发现”儿童的同时,也发现了成人,发现了儿童—成人二分的认识框架,致使儿童的自由和幸福岌岌可危。现代教育的积极努力,也偏偏造就出更加贫穷和无助的儿童。祛魅与隐忧并存,这是科学主义儿童认识论的典型症候,也是新的迷魅。反思科学主义的儿童认识论,作为弱者的儿童,依然在反抗,在教育中聆听儿童,就能获得一个富有的儿童。儿童话语的形成促成“新”儿童的诞生,同时,也促成“新”的成人、“新”的教育学的诞生。  相似文献   

19.
祛魅时代的到来,使文化从建构走向解构,经典文化遭到颠覆,低俗文化借助快媒流行,社会、家庭、学校三大教育阵地处于失守状态,人们的价值观、人生观、成功观等产生了一定程度的扭曲。针对三大教育缺失,提出三个维度的重构——民族道德、民族文化、情感价值观,明确返魅文化实现的途径和内容载体,从文化的角度实现从祛魅到返魅的转变。  相似文献   

20.
"伤痕文学"的出现,结束了"文革"期间极左文艺路线的模式化创作,以文学的方式开始了一次广泛的祛魅活动,开启了新时期文学的生命历程。由于"伤痕文学"是新时期文艺政策调整过程中出现的创作潮流,因此,"伤痕文学"在批判、控诉"四人帮"给人们造成肉体与精神创伤的同时,又以赋魅的叙事方式演绎着即将到来的幸福与光明。祛魅与赋魅的异调共存使"伤痕文学"叙事有一种内在的矛盾。然而,正是这种矛盾的存在,使"伤痕文学"不仅满足了人们情绪宣泄的需要,还以文学想象的方式消解了精神创伤,重新建立了未来必然光明的期待与信心,最终完成了"伤痕文学"意义的建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