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我国《侵权责任法》的颁布和正式实施,侵害自然人人身伤亡赔偿制度得以进一步规范。法学者、立法者以及社会大众有关生命及其“价值”的相互关系的争执,直接影响了侵权责任法有关条文的制定。鉴于此,文章结合《侵权责任法》关于死亡赔偿规定,关注该法第17条内涵,进一步思考死亡赔偿制度,明晰死亡赔偿的法理,也为将来的有权解释提供一定思路。  相似文献   

2.
我国侵权责任法只规定了近亲属在死亡赔偿中的请求权,但对其他间接受害人的请求权没有规定。对于未规定的请求权或债权应当分类处理。侵权人故意侵犯债权的应当纳入死亡赔偿,过失侵犯债权的,原则上不赔。对于扶养费,应当兼顾实际扶养人的利益,并保障其在死亡赔偿中的相对独立地位。对于同居者的请求权,应当依公序良俗原则处理。  相似文献   

3.
侵权责任法在产品责任中规定了惩罚性赔偿制度,该制度的设立具有公正、正义和秩序等法理基础和正当性。现阶段除了产品侵权需要严加惩罚外,笔者认为其他恶性的、严重危及社会公众利益的,造成财产损害或人身损害的行为也可以主张惩罚性赔偿。同时立法应从保护被侵权人利益和维护社会正义出发,应适当扩大惩罚性赔偿请求权主体范围。  相似文献   

4.
我国<侵权责任法>第十七条规定了统一标准的死亡赔偿,这会造成补偿不足和预防不足,无法实现侵权责任法的基本功能.正确的做法应该是对精神损害赔偿采用统一标准,而财产损害赔偿则必须体现个体差异.  相似文献   

5.
我国《侵权责任法》在产品责任领域规定了惩罚性赔偿制度,然而还存在不足之处。惩罚性赔偿制度的适用条件过于严格,而赔偿数额又缺乏可操作性的规定,这将影响此制度的价值。文章探讨了该制度的适用范围,和惩罚性赔偿数额确定可操作性的标准。  相似文献   

6.
带着无数人的期盼,<侵权责任法>终于在接近2009年年末颁布了.该法不仅涉及了交通事故侵权、产品缺陷、医疗侵权、网络侵权等多方面的内容,而且填补了许多权利空白,提出"同命同价"的赔偿原则,确立了精神损害赔偿制度,规定了缺陷产品的召回制度、惩罚性赔偿制度等,无一不是该法的亮点.但是,<侵权责任法>并不是完美元缺的,依旧存在瑕疵,有关机关应当尽快出台配套的司法解释和政策解决这些问题,从而将<侵权责任法>保护公民权利的功能发挥得淋漓尽致.  相似文献   

7.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1232条正式确立了我国环境侵权惩罚性赔偿制度,针对环境侵权惩罚性赔偿制度的研究进而转入司法实践,对其进行规范适用和制度完善研究已成为当务之急。因此,在惩罚性赔偿理论基础多元化转变的过程中,需要结合时代元素和现实国情,从适用范围、构成要件以及举证责任等方面展开环境侵权惩罚性赔偿的独立性证成,并探索建立惩罚性赔偿诉讼费减免制度、基础性法律关系的公共利益标准、多重评价下的同质责任抵扣制度以及统一惩罚性赔偿法律体系。  相似文献   

8.
惩罚性赔偿制度以其具有的惩戒功能而为世界各国和地区在侵权责任法领域和合同法领域得以广泛应用。我国的惩罚性赔偿制度肇始于《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强化于《食品安全法》,发展于《侵权责任法》。就食品生产经营者的惩罚性赔偿责任而言,由于我国惩罚性赔偿制度在立法上存在的缺陷,使其执行效果与立法目的存在巨大差距。为了更好地保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有效制裁食品生产经营者的违法行为,起到对同类违法行为的遏制作用,必须从立法角度完善惩罚性赔偿责任的归责原则,对食品生产经营者承担惩罚性赔偿责任的归责原则采用无过错(严格)责任;修改惩罚性赔偿的计算标准,变"价款"为"实际损失";将精神损害纳入赔偿范围,推动食品生产经营者守法经营,为社会提供安全食品,保障公民的生命和健康安全。  相似文献   

9.
我国专利侵权损害赔偿制度中存在着赔偿范围不明确、计算赔偿金 额的标准和方法不完善、没有建立起完善的惩罚性赔偿制度以及现 行诉讼程序使专利权人合法权益得不到及时有效保护等缺陷。笔者 提出应明确赔偿范围,完善赔偿金的标准和计算方法,建立惩罚性 赔偿制度,建立法定赔偿金制度,对实用新型和外观设计专利实行 诉前审查制度等立法建议。  相似文献   

10.
《侵权责任法》第77务明确了高度危险责任限额赔偿制度,其正当性之争及适用问题成为侵权法领域中的重要议题.国内外高度危险责任限额赔偿的法律发展表明,该制度在各国侵权法中不具有系统化特征.从高度危险责任制度的设立目的、严格责任的本质特征以及节约社会成本等角度分析,限额赔偿制度在理论上缺乏正当性.在最终废除高度危险责任领域中的限额赔偿制度之前,我国有必要正确理解和适用相关法律条文,并适时调整最高限额.  相似文献   

11.
《侵权责任法》第65条规定的环境污染造成的损害范围内容含糊,存在很大争议.扩展环境污染适用范围的理论依据有环境权理论、公益信托理论和公益诉讼理论.将环境损害相关内容明确纳入《侵权责任法》,可实现《侵权责任法》和其他相关法律的协调一致,缓解目前日益严峻的环境问题.  相似文献   

12.
对于饱受争议的惩罚性赔偿机制来说,法律适用问题的解决意义或许更加重大.毕竟,惩罚性赔偿制度是一把双刃剑,如何规范其适用,以发挥最大效用并减少副作用是一个现实的问题.对惩罚性赔偿的适用应贯彻适用范围法定原则、适用标准法定原则和赔偿数额法定原则.  相似文献   

13.
在侵害人身犯罪案件当中,被害人因犯罪行为致死,被害人亲属在刑事附带民事诉讼程序中往往要提起死亡赔偿金的赔付请求。但是近年来,有些地方的法院对此却不予支持,引起被害人亲属的极大不满,由此引发大量上访事件发生。此种做法之所以在有些省份成为惯例,源于以前法律对此内容规定的不明确性和最高法的不予赔付的倾向性指导意见。侵权责任法实施后,死亡赔偿金赔付问题有了明确的法律基础,因此有关法院应尽快转变刑事审判观念,把死亡赔偿金作为刑事附带民事赔偿支持的范围。  相似文献   

14.
在我国,知识产权法定赔偿制度主要是通过相关法律和最高人民法院的司法解释加以规定的,但由于我国知识产权立法目前采用的是单行法立法形式,关于法定赔偿制度的规定并不统一,司法解释关于法定赔偿额确定的参考因素也不尽相同,所以应建立统一的适用模式、赔偿限额、适用前提及计算标准、参考因素、适用顺序,采用统一的规范用语,并尽可能地使用法律的形式,避免司法解释的出现。  相似文献   

15.
我国现行的专利法律、法规对专利侵权民事赔偿的适用原则、赔偿标准、计算方法规定不详,造成司法领域的混乱。拟在分析上述现状的基础上,提出完善专利侵权民事赔偿制度的构想。  相似文献   

16.
本文认为离婚损害赔偿是精神损害赔偿 ;离婚损害赔偿责任既是一种违约责任 ,又是一种侵权责任。对离婚损害赔偿请求权行使的权利主体、责任主体、请求权提出的时间、适用的程序、赔偿范围、责任方式等法律适用问题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17.
非财产反射性损害,指侵权行为对直接受害人之外的其他人造成的痛苦和不幸等非财产性损害。根据《侵权责任法》及相关司法解释,受害人近亲属即第三人拥有非财产反射性损害赔偿请求权。在此基础上,我国立法应进一步扩大该请求权的主体范围,感知能力不应再成为阻却该请求权的事由。此外,非财产反射性损害赔偿请求权存在派生性请求权和独立性请求权两种形态,应在司法实践中予以区分。  相似文献   

18.
民事责任以补偿性为原则。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产生了惩罚性赔偿制度。在现有合同制度和侵权制度的理论框架下,为实现适度惩罚、阻吓加害人且对经济发展不致造成负面影响这一目的,对适应用惩罚性赔偿的范围、条件及赔偿范围的确定应作限制性规定。我国在《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中首次规定了惩罚性赔偿制度。本文拟对该制度作一番探讨并对我国的立法实践作学理解释,以期实现对司法实践的正确指导。  相似文献   

19.
《中华人民共和国侵权责任法》对公民的民事权益似采用概括保护方式,但是由于纯粹经济损失的特殊性,其涉及到最难以把握的利益衡量——行为自由与权益保护,因此,我们不能一概予以保护,纯粹经济损失赔偿也应得到一定程度的限制.本文将从各国侵权责任一般条款立法模式的比较以及欧洲侵权法原则的启示出发,在我国《侵权责任法》规定下为纯粹经济损失赔偿模式寻找一条符合我国立法和实践的出路.  相似文献   

20.
姚秋英 《红领巾》2005,(2):67-69
缔约过失责任在性质上是一种独立的民事责任.有关缔约过失责任的请求权基础,有四种学说.但在法律把缔约过失赔偿责任规定为一般原则时,信赖利益受损后,首先在当事人间产生信赖利益赔偿之债,其在性质上是一种不同于侵权、合同、不当得利、无因管理之债的独立债权债务关系,缔约过失赔偿请求权便以此种债权为基础而存在,所以缔约过失责任的请求权基础应采法律规定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