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高长力 《传媒》2013,(1):23-25
刚刚过去的2012年,中国广播电视发生了一系列大事件:《关于进一步加强电视上星综合频道节目管理的意见》正式实施,改变了上星频道电视节目的结构、布局和基调;《最美新闻人》等10个广播栏目和《谢天谢地你来啦》等18个电视栏目获得广电总局表彰;《舌尖上的中国》引发的万众收视热潮,创造了纪录片传播史上的记录;《中国好声音》受到观众追捧,引领中国电视走进大投入大制作的大片时代;广播电视"走转改"全新报道方式令听众观众耳目一新,在国内外都引起反响……这些大事件既反映了中国广播电视的大转折大跨越,也预示了中国广播电视节目的未来走向.  相似文献   

2.
任海斌 《新闻实践》2007,(11):14-15
我省是频遭台风侵袭的省份。每当台风来临,抗台救灾成为各级政府的主要工作,也是媒体报道的主要内容。近年来,我省各级各类新闻单位在抗台救灾报道中屡有创新,特别是今年对台风"罗莎"的报道,在报道视角和报道手法上新意多多,较好地发挥了新闻媒体在抗台救灾中的传播信息、引导舆论、服务大局的作用。现介绍部分媒体抗台救灾报道的做法和经验,供同行交流、参考。  相似文献   

3.
蒋卫阳 《中国记者》2012,(3):112-113
提起重头报道,人们往往与规模大、篇幅长挂起钩来,似乎不是这样的"大制作",就很难体现出报道重要性。浙报"中小企业一线行"以"千字文"报道取得良好效果。  相似文献   

4.
梁瑞平 《传媒》2021,(17):35-37
深度融合背景下,党报如何通过深度报道不断提升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以实现差异化发展?近年来,长沙晚报大胆创新,在全国党报系第一家推出"封面特稿".但凡大节点、大主题、大事件,都在报纸封面版推出精心策划、深度挖掘、精心打磨的万字报道,引发现象级热议及转发热潮.为什么要推出特稿?特稿如何"特"起来?特稿如何更完美?本文试图从选题、内容、采写、呈现及传播等方面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5.
驻站记者是编辑部派驻基层的信息尖兵,因为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上头"的大政方针在这里都有鲜活的典型。如果驻站记者有一种主动参与的意识,敢于担当主角,再大的事件都会在驻地落地生根,驻站记者都可以在这些大事件的报道中找到自己的位置。面对大事件,驻站记者要能吃透"上头"的精神,能结合"下头"的典型,要写出"沉"得下去"跳"得出来的针对性报  相似文献   

6.
岁末年终,是盘点总结的重大节点。对媒体,也是报道、策划的一次大比拼。看了很多媒体的策划和形式,类型很丰富,有年度图集、有各类主题的视频混剪、有新闻当事人回访、有过往重大报道合集、有大事件周年纪念专题、有对新一年的展望、有"十大"之类的选编……  相似文献   

7.
甘露 《东南传播》2014,(4):134-135
"李某某案"自2013年2月初被报道以来,由于涉事人特殊的家庭背景和性侵案的特殊性质,持续成为新闻中的热点事件。案件相关情况及家庭情况被各方媒体翻了个底朝天,纵观报道的整个过程,媒体在进行新闻报道和舆论监督时,已经明显出现了媒介伦理的失范现象。热点新闻更需要理性报道,媒体在报道过程中的舆论定位、报道内容、报道角度需要自我审视。本文以"李某某案"为例,分析报道中媒体伦理失范行为的表现,以期对热点新闻的报道中如何坚持理性报道这一问题进行反思和总结。  相似文献   

8.
电视新闻报道的立体化是电视台在报道新闻事件或人物时采用一种新的表现手法,这就是以一条主线围绕事件或人物,采制若干条新闻安排在一起,在同一时间内播出,通过多角度、全方位的报道,向受众介绍新闻的现实情况,分析事件的原因、背景、意义及其发展趋势,使观众全面了解事件的全貌,是一个主题的新闻由多种形式的多条新闻来表现的方法。这种报道形式气势恢弘,震撼力大,内容深刻,具有很强的舆论导向作用,是电视新闻深度报道的一种好形式。  相似文献   

9.
"大事件"带来新看法 新闻界流传一句话:有多少想当记者的人,就有多少种当记者的方式.但是,如果让他们说说最愿意参与的报道,恐怕只有一个回答:大事件. 亲身参与重大战役性报道,往往会使记者在锤炼中迅速成长,最终成为身经百战的"高手".不过,经历乌鲁木齐"7·5事件"报道后,我对此有了新看法.  相似文献   

10.
由杭州电视台制作的电视新闻现场直播节目<大雨袭杭州--抗击"罗莎"特别直播>获得了第十八届中国新闻奖一等奖.一家市级电视台能在强手如林的新闻赛场上摘取本届唯一一个电视"新闻现场直播"类节目一等奖,实属不易.  相似文献   

11.
周朝森 《新闻实践》2007,(11):23-24
温州地处东南沿海,是我国遭受热带风暴、台风灾害最严重的地区之一。今年9月17日和10月7日,台风"韦帕"、"罗莎"接连在温州境内登陆,正面袭击温州,特别是"罗莎"登陆温州时正逢国庆黄金周,给温州带来了严重的影响。面对接踵而至的台风,温州日报按照"以人为本,科学防御"的抗台工作方针,创新报道理念和机制,主动牵手新媒体,积极介入抗台救灾斗争,融新闻宣传与信息服务于一体,充分发挥了党报传播权威信息、引领社会舆论的新闻宣传主阵地、主渠道、主力军的作用。  相似文献   

12.
正每年的"两会"报道都是各家报纸年度新闻报道中非常重要的一环。在同题材竞争的情况下如何做出独家新闻,如何与新媒体争抢受众,这是摆在所有传统媒体面前的挑战。在大数据背景下,2014年的"两会"新闻报道,《京华时报》走出了一条新闻报道数据化、可视化的新方向。其数据新闻报道全面利用大数据的威力,在数据的纵向挖掘和横向对比上都做出了很大的创新,制作了一批优秀的报道和版面,这对于大数据时代如何利用数据做好新闻报道的数据化、可视化来说可作为一个范本加以研究。  相似文献   

13.
经济建设是党和国家的中心工作,经济宣传是新闻舆论工作的"重头戏"。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认识新常态、适应新常态、引领新常态,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经济发展的大逻辑。县域经济是经济发展的"主战场",做好经济新常态下的县域经济报道至关重要。做好县域经济报道,需要把拐点讲清,以通过舆论引导社会受众树立平常的心态;需要把亮点讲足,以通过舆论引导社会受众树立发展的信心;需要把亮点讲通,以通过舆论引导社会受众树立坚定的决心。在具体实践上,县域经济报道要"上接天气、下接地气",在"专"字上下功夫;要"内行愿看、外行乐看",在"新"字上下功夫;要"高端集成、低位运用",在"特"字上下功夫。  相似文献   

14.
典型报道在新闻宣传中占有突出地位。为了增强典型宣传的效果,必须给典型报道做个好标题。关于典型报道的标题拟制,除了要遵循新闻标题制作的一般规律外,还应符合这样几点要求:一是要大气,有气势。典型宣传不同于一般的新闻报道,多数情况下,  相似文献   

15.
骆赤明 《新闻知识》2006,(1):15-17,4
深圳商报是一张以经济报道为主的综合性大型区域性日报。从2005年7月以来,他们对如何报道好全国、全球经济大趋势、大动向、大事件进行了探索。7月2日至5日,来自北京、上海、重庆、广州、杭州、成都、西安、大连、宁波、厦门、香港和深圳的20多家区域性主流报纸的老总,围绕“区域性报纸经济宣传与经营谋略”展开研讨。深圳报业  相似文献   

16.
陶忻玥 《今传媒》2010,(11):50-51
"媒介事件"是大众传播的盛大节日,是一种具有干扰性、垄断性的重大事件。上海世博会是2010年全球瞩目的大事件。中国网络电视台世博台上线,以其及时、生动、丰富的世博内容与网上互动,为网民提供一个权威、丰富、生动的视觉互动体验平台,也为我们在媒介融合时代下进行媒介事件的报道提供了借鉴。本文就是以中国网络电视台世博台为例,探讨媒介融合趋势下如何进行媒介事件的报道。  相似文献   

17.
本文以上海世博会作为考察“大事件”传播的案例,通过对1209名上海大学生的随机问卷调查,考察了他们对国内媒体世博报道的接触情况、评价情况,以及这种接触和评价对于他们关于上海世博会的认知、情感(态度)、意愿(行为)的影响.研究发现,上海大学生平均每天获取世博信息的时间相对值不少,接触的渠道几乎涵盖了所有常见的大众传播、人际传播和组织传播渠道,接触最多的是实用信息;他们对世博报道总体上接近“比较满意”,最满意其速度,最不满意其批判性;接触和评价世博报道,对于他们关于上海世博会的认知、情感(态度)和意愿(行为)均具有较大的影响.最后,本文还就如何实现“大事件”的有效传播展开了讨论.  相似文献   

18.
在改进文风的大背景下,十八大后各级党报在基层党建报道中都想方设法积极创新。本文从拓宽报道领域、创新报道形式、提升报道质量角度出发,以经济特区党报——深圳特区报的创新探索为案例,论述了在基层党建报道上应该遵循舆论传播的规律,不断拓宽报道视野,转换报道视角,切实突出"新"、"近"、"活",让党建报道更接"地气"、更聚"人气"。  相似文献   

19.
本文选取《江西日报》国庆56周年和国庆63周年的两组"十一"黄金周报道作出初步分析,认为其报道主题气势恢弘,占据了天时地利人和;议题视角全面丰富,覆盖假日生活各方面。党报进一步创新节假日报道的议题设置和舆论引导要注重报道体裁的单一对议题设置效果造成损害;要避免报道时效性的滞后影响议题设置的力度;要防止报道完整性的缺失伤害议题设置的信度。  相似文献   

20.
中国广播正由录音报道时代进入连线报道时代。在广播新闻报道上呈现新的特点,主要表现在:争分夺秒的时效意识、贴近听众的传播优势、团队合作的制作过程、难得完美的传播效果。了解了这些特点,广播人才可以有针对性应对,适应广播连线报道时代的需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