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在音乐市场,消费者可以下载歌曲或专辑;而在电子书市场,消费者为何不能按章节购买使用电子书呢?这是司来思图书公司(Slicebooks)的创始人、首席执行官吉尔·托米奇(Jill Tomich)几年前提出的问题,他由此提出“电子书按章节出售”的理念:将文本切碎,以便用户自由选择所需内容.  相似文献   

2.
如果追溯一下,我和冬风相识的年头应该和我的年龄相同,然而当我要描述他时,仍觉难以把握。他——是个耐人寻昧的家伙。作为出版界较有影响的中青年编辑家之一,热爱出版业又在这个行当里得心应手、运作自如、声名显赫的冬风,给人的感觉总是那么精明干练,总是那么忙忙碌碌又不知疲倦。其实那不是完全的冬风,其实他有点儿懒,有点儿馋,有点儿脆弱,有点儿多情……,这样说好像是要否认他的成就,其实不是的。我跟大家一样,熟悉他编的书、他写的书、他获的奖。桩桩件件摆在那儿,冬风算是个“实力派”男人。我知道这话说得自相矛盾,可我总不能不顾事实替他掩盖他的那么多的“有点儿……”。冬风喜欢夜里读书写字,早上睡懒觉,你九点钟打电话给他,可别怪他不给面子,这和平日里温文儒雅的他就不  相似文献   

3.
最近,我收到一封作者来信,他说:“在投稿的规矩上,我一般遵循报纸一个月不见用,即另投;杂志(月刊)两个月不见回音,即另作处理这个‘常规’”。他征求我这位当编辑的意见,问这“不知是否可以?”就我个人来说,是完全赞同他的这个投稿“规矩”的。因为,这样做至少会有三点好处。一是能使作者多点投稿的自主权。“一稿两投”不好,但一稿一投后,石沉大海,杳无音讯,就好吗?作者辛辛苦苦的劳动,被不明不白地泡了汤,多么可惜,多么使人寒心。如果有了这么个“规矩”,作者就多了一条活路,不必翘首待望,吊死在一棵树上。尤其对那些初出茅庐,对自己稿件很有自信心,但还缺乏知名度的作者来说,因为有了这么个投稿“规矩”,可以不受“一稿两投”的约束,或不因由编辑部内部不能言明的种种“原因”而遭到白白地耽搁、“枪毙”,而增加新的希望,稿件有可能“死”里回“生”,被别的报刊选用。如果有这种可能性,为什么不给作者这种投稿自主权,而定得按“一稿”不能“两投”  相似文献   

4.
称人用“个”,也可用“位”;“位”是敬称,不能用“位”来称自己。这是大家都知道的。然而生活中偶可遇到用“位”称自己的现象。例如在饭馆里或公共电汽车上,售货员或售票员问:“几位?”顾客或乘客顺口回答:“两位!”这“两位”中包括自己,能这样说吗?总是有点儿不妥当吧。如果说这大概是由于接着  相似文献   

5.
《纽约时报》记者弗兰克尔在一九七二年五月的一次记者招待会上,向基辛格提问关于美苏高级首脑在莫斯科会谈的所谓“程序性问题”:“到时,你是打算点点滴滴地宣布呢?还是来个倾盆大雨,成批成批地发表协定呢?”基辛格答:“你看马克斯同他的报纸一样多么  相似文献   

6.
以浙江大学本科生和研究生为研究对象,运用问卷调查和访谈方法,考察大学生对电子书的知晓度、使用行为、态度和接受程度。结果显示,大学生在休闲类和学术类电子书认知和使用行为上存在差异。大学生对一般电子书的认知度和使用率较高,对图书馆电子书库(主要为学术类电子书)的认知度和使用率非常低。总体倾向于使用搜索引擎获得电子书,高年级本科生和博士生则主要通过图书馆目录和网站获得电子书。使用目的总体上倾向于休闲娱乐,低年级本科生较多阅读小说,博士生更多使用研究专著。多利用移动终端设备和电脑,直接进行屏幕阅读,但对研究类电子书倾向于打印部分阅读。手持电子书阅读器使用较少,且受到大学生经济状况影响。大学生对纸本书仍存在强烈偏好。高校图书馆需要在宣传推广、激发大学生需求、与教师教学结合等方面改进电子书服务。  相似文献   

7.
1993年2月16日《中国青年报·经济蓝讯》中登了一封信给该报副总编周志春的信——《中国青年报,你讲不讲理?”》。信中,作者卢茂亮同志斥责该报用他稿件未给稿酬,他曾写两封信向该报群工处催询过……他申称,“这封信如果仍不能引起重视”,他将设法“跟你们讨个说法。”口气何等强硬! 周副总编真是差点心眼儿。他怎能把自家的一点工作失误、不足(准是在个别工作者身上发生)的“丑”,曝光于自家大报之端,让国人尽知呢?而有家  相似文献   

8.
通常所说的电子书是指内容完全数字化,存储于网络或光盘等电子介质上,通过计算机或手持阅读设备进行读取的读物。而本期介绍的一项产品是由纸质书加一个配套电子设备组成,它也叫“电子书”,看看哪个更应该叫“电子书”?  相似文献   

9.
近几年,美国电子书零售业务发展乏力,甚至出现了一定程度的停滞;再加上消费者对电子书消费新模式的需求,电子书订阅模式一度成为了新的发展趋势.一大批电子书订阅服务提供商接连出现,如牡蛎(Oyster)、斯克里德(Scribd)、书友(Bookmate)、亚马逊无限(Unlimited)等.电子书订阅模式俨然形成了一股汹涌潮流.然而就在电子书订阅如火如荼的发展之际,2015年9月牡蛎(Oyster)这一电子书订阅服务商中的领跑者,却发声明称将关闭服务.这不得不说是给电子书订阅模式浇了一盆冷水.也不禁让人思考,电子书订阅模式还有前途吗?  相似文献   

10.
几年前,我提出过一个新的新闻学名词——“宣传性现象”,自认为对实际工作还是有点儿用的。现在,我想占《新闻战线》一些篇幅,扩大一点影响。什么是宣传性现象?这是个陌生的名词。可是,在生活中,我们却能在不少场合碰到这种现象。应该说,你对它的身影面庞都是熟悉的。不信,请看:  相似文献   

11.
已经连任两届的全国人大代表、吉林大学第三医院中心实验室教授、博士生导师王维忠,8年来.在全国“两会”上共提交100多份议案或建议.不仅数量多,而且质量高。何以能如此?据他自己说,是得益于身边的一批“编外代表”——记朋友。在履行代表职责的过程中,他结识了一大批记.不少30岁左右的年轻记同他成了“忘年交”。正是这些记朋友.助了他一臂之力,使他的“代表生涯”充实而有价值。  相似文献   

12.
一、电子书的模样——出版物新面貌 电子书是一种新事物,国外已经推出专用的电子书阅读器和便携式阅读器。目前最成功、最流行的“火箭电子书”重约620克,长、宽、厚度分别为18cm、12cm、2cm,外观像一个平装书大小的Palm掌上电脑,也能用输写笔点击图标调出处理任务菜单(如加书签、下划线等),还对通过手写识别软件加进注脚。下载新书的方  相似文献   

13.
用“衡”、“看”、“想”的办法筛选材料,即:衡量一下报道对象是属于哪一条战线、哪一个方面的人物、事物?看看他(它)所归属的那一条战线、那一个方面当前正在解决的问题、矛盾是什么?想想在自己已掌握的素材中有些什么与解决那个问题、矛盾密切相关?这同记者素养的重要方面——“情况积累”有相通之处。 “情况积累”或曰“积累情况”是指记者知道各行业实际工作存在的问题,明白自己所分工报道的  相似文献   

14.
“2015年是馆配电子书元年”,在第五届中国馆配高层论坛暨2015年度全国馆配商联盟年会上,全国馆配商联盟理事长、北京人天书店集团董事长邹进一语惊人. “馆配电子书元年”意味着什么?一句话,意味着在图书馆采购电子书(确切地说是“电子文献”,还包括数据库、电子期刊、会议文献等)的经费超过纸质书的背景下,馆配商正在进行一场艰难的突围. 发生这一转折的原因显而易见.由于图书馆样本量有限,纸质书无法满足读者需求,尤其在高校,随着招生人数的不断攀升,书与人之间的矛盾日益尖锐.而电子书则能够轻易化解这一矛盾.不仅如此,它在文献检索、下载、科研、写作等方面的优势更是纸质书所无法比拟的.  相似文献   

15.
网络出版:彰显出版核心价值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自从2000年3月美国畅销书作家斯蒂文·金(Stephen King)的小说《骑弹飞行》(Riding On Bullet)在网上发行,一个新的出版形式——网络出版,开始以电子书(eBook)的形态登上人类历史的舞台。2000年,北大方正推出Apabi中文网络出版整体解决方案,国内一些出版社开始尝试出版eBook。2003年春季的非典疫情,令纸质图书的生产和销售受到一定抑制,而eBook却以其特有优势,在“非常时期”得到了“非常”重视和发展,其繁荣景象正像当时的自然景观——生机盎  相似文献   

16.
说起有声电影,人们会嘲笑华纳兄弟影业(Warner Bros Pictures)创始人哈里·M.华纳(Harry M.Warner) 1972年断言电影不需要声音的可笑.但如今,图书需不需要有声音再次挑战读者的认知和感官体验. 书轨(Booktrack)是新西兰一家成立于2011年的有声电子书制作和销售公司,专注于为电子书设计电影式音轨,意图从根本上改变读者的阅读体验(公司logo见图1).联合创始人及首席执行官(CEO)保罗·卡梅伦(Paul Cameron)认为:“难以想象电影没有配乐.而直到今天,还没有一个科技让电子书也拥有配乐和音效.”“成千上万在公交、地铁里面挤着的人们听着和书籍内容不搭调的音乐来阅读——比如阅读一个开朗的故事听着悲伤的歌.现在他们可以享受电影一般的声音体验.”  相似文献   

17.
我与赤布的初次接触很有趣。1987年深秋,我在江苏省企业报会议的签到簿上看到:“赤布,省新闻工作者协会常务副主席”,“赤布”两字顿时引起我的好奇心。怎么还有人姓“赤”?这名字有点儿象藏族人的名字,他是谁?后来有人向我介绍,那位中等身材,大大的眼睛,走路较快的人就是赤布同志。不过,他为什么姓赤,名布,在我的  相似文献   

18.
俗话说:“题好一半文”,新闻标题怎样制作才能生动、活泼?一位老编辑告诉我:“标题要想做得活,动词一定不可缺。”他还给我举出两个例子:一是《参考消息》报曾经登过一则标题,叫《中国鞋在德国“踩”住意大利》。你看,他不说中国鞋在德国多么畅销,已经超过意大利了。而是用了一个动词“踩”字,既形象,又贴切,对比鲜明,把意大利“踩”在下面了,映衬出中国鞋的畅销。二是《北京晚报》有过这样的标题:《记者盯上了中国入世》,一个“盯”字把记者们对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关注程度充分显现出来,“盯”住不放了。老编辑的经验对我很有启发,我便…  相似文献   

19.
也巧,丁淦林先生刚拂去从宝岛台湾带回的仆仆风尘,就被我堵了个正着,“可我马上要去给博士生上课……”看丁先生为难的样子,我一想,这不正好吗?于是,就随他到了我曾梦寐的博士生课堂上。上课的内容是中国30年代的民主报刊,丁先生的声音舒展、从容、略带沙哑。他先谈到了鲁迅先生,  相似文献   

20.
地产大亨潘石屹最近有点儿烦。11月10日,正逢大雪纷飞,北京已经提前进入供暖期。但潘石屹在他的微博上写道,“现在建外SOHO东区没有暖气,室内温度仅有3度,几万人在里面办公”,并称“这不是电话而是SOS的呼救!”在微博上拥有近20万粉丝的潘石屹随即得到一个新的称号——“最窝囊的房地产开发商”,因为他从来不曾想到会有这么一天——强大的地产商在自己建造的房子里受冻,冻到“实在不行就只有搬家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