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8 毫秒
1.
以我校近三年农科类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及其指导教师为调查对象,基于问卷调查数据,对我校农科类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状况进行调查分析,为新常态下我校如何做好农科类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2.
随着研究生教育规模的快速扩张,我国传统的研究生培养模式暴露出了众多问题,迫切需要改革创新。以"产—学—研"联合模式培养研究生,是切实提高我国农科类研究生培养质量的重要途径。本文根据水产养殖学科研究生培养的特点,针对我国目前"产—学—研"联合培养研究生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对建立水产养殖学科研究生"产—学—研"联合培养模式的各项措施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3.
研究生的教学改革应以创新能力和工作能力培养为基础,充分发挥研究生的主动性和能动性。本论文针对农科类研究生课程的应用性和实践性强的特点,提出以项目教学法为核心,以理论与实践结合为主体,以工作任务为导向,以培养创新型应用人才和学术拔尖人才为根本,在部分农科类研究生课程教学中实施"项目教学"。并分析了项目教学法在农科类研究生课程实施中存在的问题和解决的途径,为进一步在农科类研究生教学中实施该方法奠定了良好的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4.
刘零  陈然  孟成民 《成人教育》2009,29(12):19-20
文章对我国农科研究生教育培养模式现状,农科研究生培养模式和构建与农业经济发展相适应的农科研究生教育培养模式等方面做了阐述和分析。从经济因素、文化制度因素、技术因素、认识因素等外部因素和内部因素方面分析了不适应的原因。并提出了农科研究生培养模式改进的基本途径。  相似文献   

5.
扬州大学农学院立足为"三农"事业服务的宗旨,认真开展农科研究生教育教学。在适应社会需求的应用型农科研究生培养目标的指引下,利用实验室、试验田等平台锤炼研究生实践操作技能,使其树立专业信仰;通过实践教学与社会实践环节在实践中检验研究生的实践技能,强化其专业理想信念;借助国内外学术交流活动和国际化战略,激发研究生的创新思维,开阔其国际化视野。学院逐渐形成了面向社会需求的应用型农科研究生培养模式,研究生社会适应性不断提高,同时,其培养质量和就业质量也不断提高。  相似文献   

6.
新农科建设背景下,国家对农科研究生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针对这些新要求和当前作物学研究生培养中存在的问题,河南农业大学在研究生课程体系的优化与重构、实践环节培养模式的创新和人文素质培养等方面进行了改革和实践,形成了分别针对学术学位研究生和专业学位研究生的两套各具特色、形式灵活、可持续优化的研究生培养模式,为作物学硕士研究...  相似文献   

7.
当前新疆农科研究生培养质量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是生源不足.培养规模偏小,培养条件相对落后,应用型人才培养滞缓。为此,应紧密围绕影响新疆农科研究生培养质量的关键因素如研究生自身素质、培养模式、管理保障体制、导师队伍建设等方面,全面推进农科研究生教育改革。  相似文献   

8.
复合型研究生人才的培养是21世纪中国科教兴国战略发展的一个重要课题。以东北农业大学植物病理学科研究生培养为例,从培养目标、培养方式、教学方式、优化配置、资源共享等方面探讨了植物病理学科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的变革,阐述了新形势下植物病理学科复合型研究生人才培养模式的发展。为农科类复合型研究生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创新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9.
根据我国现代农业和经济社会发展对高层次人才的需求,针对目前农科学术型硕士研究生培养存在的问题,借鉴国内外研究生培养模式的成功经验,构建了农学学科硕士研究生协同创新培养联盟,就创新能力指标体系构建、培养模式探索、导师队伍建设、培养基地建设等提出了具体的实施措施,并进行了积极探索,取得了较好的实践效果,为农科硕士研究生创新人才的培养提供了可借鉴的经验和模式。  相似文献   

10.
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没有创新就没有发展,高校担负着培养创新、创业型人才的重要使命。文章以安徽农业大学农科类人才培养为例,分析农科类的"双创"人才培养的必要性,对农科类"双创"人才培养模式进行了有益的探索。  相似文献   

11.
大力发展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已逐步成为全社会的共识,根据教育部“紧紧抓住培养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这个共同本质,深化改革、各创特色、共同提高”的精神,经过探索和实践,笔者现就我校农科类高职培养模式作一介绍,并就如何办好农科类高等职业技术教育提出一些看法。  相似文献   

12.
针对我国农科类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以下简称“专硕生”)培养过程中存在培养方案与目标定位不匹配、产教融合长效培养机制缺乏、“三农”情怀缺失等问题,浙江农林大学基于科技特派员模式培养农科类专硕生的创新性实践,实现了导师、研究生、产业发展三者需求的统一。该模式通过聚焦一批“三农”技术难题,建设一批创新性实践基地,组建一批科技特派员导学团队,形成一套人才培养方案,厚植一份“三农”情怀,创新了基于科技特派员的产教融合协同培养人才长效机制。通过深度分析该模式在浙江农林大学余杭基地的实践成效,发现农科类专硕生的创新性实践能力、发展能力和职业素养得到了有效提升,该模式也被多所高校借鉴并广泛推广。  相似文献   

13.
加快农科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与探索,是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农业强国建设的重要战略选择。单兵式导学培养模式自我封闭的局限日益明显,团队式研究生培养模式的交叉协同优势逐渐凸显。立足需求共振、主体协同、资源融汇、团队聚合及要素交叉五个维度,南京农业大学植物保护学科构建了“交叉协同”团队式农科研究生培养模式,通过采用“交叉协同”团队式“2646”培养模式,取得了较好的成效,全面提升了农科人才自主培养质量。  相似文献   

14.
目前我国农业生产经营方式正处于转型期,生产方式正由传统的一家一户向企业(合作社)发展,如何适应形势、整合资源,强化高校、地方和企业(合作社)的合作,探索出一条稳定而有效的产学研合作人才培养模式,对于全面提高农科类大学生的培养质量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江西农业大学以"科技驿站"建设为依托,通过优化人才培养方案、实行本科生导师制、改革课堂教学方法以及完善考核机制等构建了"基于‘科技驿站’建设的农科类大学生培养模式",有效地促进了农科类大学生培养质量的提高。  相似文献   

15.
论述了农科应用型研究生“产学研联合培养基地”模式的构建意义,在剖析农科应用型研究生培养特点的基础上,构建了“产学研联合培养基地”的一般模式;结合“江苏农科产学研基地模式”的具体实践,提出了应用“产学研联合培养基地”模式应当坚持的四个基本原则。  相似文献   

16.
随着我国研究生教育规模的扩大,提高研究生的培养质量,培养具有较强创新能力的研究生,已成为我国研究生教育的突出问题。本文对我国目前农学类研究生培养模式进行分析,提出从课程体系优化、教学方式改革、创新型导师队伍建设、产学研合作培养模式和教学管理方面,对农学类研究生培养模式进行改革与创新,培养和提高农学类研究生创新能力。  相似文献   

17.
新农科建设为我国高等农业院校教育教学改革规划了新蓝图,同时为涉农专业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指明了新方向。广东海洋大学作物学学科紧紧围绕乡村振兴战略和生态文明建设,通过修订研究生培养方案、革新课程结构体系、营造良好学术氛围、加强导师队伍建设以及构建人才质量保证体系,探索了"五位一体"的研究生培养模式,旨在使研究生树立专业认同、培养实践能力、开拓学术视野、强化创新思维、提高培养质量,从而为乡村振兴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和科技保障。  相似文献   

18.
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双创")的农业科技人才是当前高等农业院校教育教学改革面临的重大课题。针对农科类本科生,采用"以加强基础理论为重点、以科研及实践为创新平台、以全面提高大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为培养目标"的教学改革模式,并辅以灵活多样的教学管理模式,使农科类大学生创新能力显著提高。  相似文献   

19.
研究生培养模式是指在一定的教育理念指导下,为实现研究生人才培养的既定目标而采取的特定教育培养模式。这种模式应该是遵循人才培养规律、符合人才成长需求、满足国家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科学、高效的教育培养模式。农科专业作为一种实践应用性较强的学科,研究生人才培养关系到我国农业基础地位的巩固,关系到农业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和谐稳定,农科专业的特点和农业的基础地位决定了农科专业研究生人才培养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0.
本文通过近年来农科类大学毕业生就业状况的调查分析,认为影响农科类大学毕业生就业的因素,一个最重要的原因在于毕业生自身的素质。同时分析了目前植物生产类人才模式培养中与现代农业要求不相适应的环节,提出:提高植物生产类专业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必须突出"博专相融、文理复合"的人才培养模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