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状况存在明显的区域差异。在参考国内外相关研究基础上建构了包含7个维度的我国高等教育综合发展水平评价指标体系,并采用PLS结构方程模型对2010年我国各省份的高等教育综合发展水平进行测量。结果显示,东部省份的高等教育综合发展水平普遍高于中部和西部省份;同时在东、中、西部地区内部,各省份在高等教育综合发展水平上也存在一定的差异。全国31个省份按其高等教育发展特点可以分为5个类型,东部地区的省份在高等教育发展类型上较中部和西部地区呈现出更为多样化的样态。  相似文献   

2.
依据我国普通高等学校基本办学条件指标标准,参照我国教育检测与评价统计指标体系,在分析目前我国普通高校事业发展主要目标的基础上构建了由5项一级指标和15项二级指标构成的我国普通高校办学条件评价指标体系。根据该评价指标体系对我国和各地区普通高校办学条件指数进行统计计算,结果显示,近年来我国普通高校办学条件呈现逐渐提高的态势,但东中西部地区普通高校办学条件具有不同特点,并存在明显的差异:东部地区最高而中部地区成为凹陷;普通高校办学条件水平省际差异明显,京、沪最高而晋、皖最低;八成省份普通高校办学条件与高等教育发展比较协调,京、沪、苏协调性较高而宁、藏协调性较低;大部分省份普通高校办学条件均衡性较好,新、青均衡性待提高;经济的发展能够促进普通高校办学条件的改善。  相似文献   

3.
我国不同地区学前教育在教育质量、教育投入以及教育公平方面存在较大差异。阐述构建我国学前教育综合发展水平指标的依据,并对我国学前教育综合发展水平指标体系设计、地区学前教育发展水平及影响因素进行分析,提出提高地区学前教育发展水平的相关建议:一是转变政府对学前教育的投入模式;二是地方根据发展状况增加学前教育经费的转移支付;三是建立经济困难家庭学前教育补助机制。  相似文献   

4.
文章从规模、结构、质量、效益等维度构建评价指标体系,研究了2012年我国各省份的研究生教育发展水平和经济发展水平,使用等级差法衡量了各省份研究生教育与经济发展水平的协调性。研究发现,我国各省份研究生教育综合发展水平差异较大,半数以上省份研究生教育与经济发展水平基本相适应;北京、江苏、上海领先全国研究生教育综合发展水平;各省份研究生教育发展水平与高等教育发展水平总体上一致,但天津、陕西、湖南、安徽、浙江相差较大;各省份研究生教育与经济发展水平呈现低水平协调和高位弱协调的特点。  相似文献   

5.
本研究对我国31个省份的教育发展指标体系进行了重新构建,将教育发展分为教育起点、公平和结果三个阶段,在一级指标之下,设置了18个二级指标。初步测算结果显示,我国东部和中西部地区教育发展指数差距明显,其中北京、天津和上海在教育发展指数方面具有绝对领先的优势,而安徽、河南、四川、宁夏、甘肃、广西、贵州等中西部省份明显处于劣势。本研究还发现,31个省份间的教育起点、过程和结果发展指数差距呈逐渐扩大的趋势。  相似文献   

6.
通过分析我国公办中等职业教育预算内生均事业费投入、生均教育经费指数发现,政府投入的力度仍然不够,这表现在近几年一些省份生均经费指数几乎没有增长,个别省份甚至有所下降。不仅东、中、西地区间教育投入不平衡,地区内部,尤其是中部地区的各省市之间生均教育经费指数的差距要比东部、西部各省市之间的差距更加明显,东部发达地区对中等职业教育的投入力度下降。针对上述问题,依据中等职业教育的特点,有必要为解决我国公办中等职业教育投入的地区差异提出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7.
教育信息化发展过程中,各级政府是教育信息化工作的"责任主体"。测算地区教育信息化发展指数,对于准确把握地区教育信息化发展形势、理清发展思路、做出科学决策有重要意义。本文在对国内外教育信息化绩效评估指标体系进行比较分析的基础上,构建了一套完整的区域教育信息化评估指标体系,基于2013年苏州市中小学调研数据,开展了相关实证研究,通过综合评价指数法测算了苏州地区教育信息化发展指数,并分析了苏州市内各区市教育信息化发展的现状和相对差异。  相似文献   

8.
基于2006—2020年中国30个省份的面板数据,采用定基极差熵权法测算了我国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水平,在此基础上,运用泰尔指数、核密度估计法分析了区域差异和动态演变。研究结果表明,全国及三大地区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水平都实现了快速增长,但区域差异性明显;总体差异主要来源于地区内差异,且地区内差异和地区间差异呈现明显的阶段性特征;全国及中、西部地区未出现多极化现象,而东部地区存在明显的多极化趋势。  相似文献   

9.
教育信息化发展过程中,各级政府是教育信息化工作的“责任主体”.测算地区教育信息化发展指数,对于准确把握地区教育信息化发展形势、理清发展思路、做出科学决策有重要意义.本文在对国内外教育信息化绩效评估指标体系进行比较分析的基础上,构建了一套完整的区域教育信息化评估指标体系,基于2013年苏州市中小学调研数据,开展了相关实证研究,通过综合评价指数法测算了苏州地区教育信息化发展指数,并分析了苏州市内各区市教育信息化发展的现状和相对差异.  相似文献   

10.
本研究以我国31个省份的教育数据为基础,通过对教育人力、财力和物力资源省级差异的分析,发现了教育中部塌陷现象——即中部四省的教育发展水平不但远远落后于东部沿海省份,而且还落后于西部地区众多省份,成为我国教育发展中的塌陷地区;同时还发现,中部四省的社会经济发展相对滞后和财政实力弱化、国家教育政策有选择倾向性的非均衡发展策略和中部四省教育供求关系等原因,共同造成了教育中部塌陷现象的发生和加剧。  相似文献   

11.
西部民族地区社会和谐发展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经济增长日益受到强调和区域经济差距不断扩大的中国,西部民族地区社会的和谐发展应受到更大关注。选择联合国开发计划署(UNDP)提出的人文发展指数作为评价构建和谐社会指标体系的主要依据,针对国内外对西部民族地区人文社会发展研究不足的情况,从县域尺度出发,探讨西部民族地区社会人文发展状况及空间分布态势,在综合评价西部民族地区社会人文发展特征及形成原因的基础上,提出西部民族地区社会和谐发展的思路对策,必将会为构建我国西部民族地区和谐社会提供一种理论视角和实践依据。  相似文献   

12.
科学评估人工智能教育实践水平,是推进其高质量发展的重要议题,然而尚未有研究对此作出明确回应。为考察我国人工智能教育发展的综合水平和差异表现,本研究采用指数评估这一创新范式,明晰人工智能教育发展指数的内涵要点,设计测评框架,测度不同区域人工智能教育发展指数。研究发现:1)我国不同区域的人工智能教育发展指数水平从高到低为华东地区、华南地区、华中地区、华北地区、西南地区、西北地区、东北地区;2)从东部、中部到西部的省(市、自治区),人工智能教育发展指数呈下降趋势;3)不同省(市、自治区)的人工智能教育发展子指数存在差异,且背景、投入、过程和产出等子指数共同制约人工智能教育发展的指数水平。本研究从区域、省(市、自治区)和子指数联动等层面,提出我国人工智能教育发展的实践路向:缩小区域差异,积极推进优质均衡的智能教育扩张模式;加强省市合作,努力打造可持续发展的智能教育生态圈;协调子指数关系,切实优化动态发展的智能教育实践样态。  相似文献   

13.
通过构建县域经济发展水平评价指标体系,采用主成分分析方法对2015年秦巴连片特困地区县域经济发展情况进行测算和综合评价,并运用ArcGIS可视化及HotSpot Analysis空间分析模块,从空间和关联性上进一步分析研究区经济发展水平差异.结果表明,秦巴连片特困地区各片区县域经济发展水平差异明显,空间分布表现为西部低、东部高,且存在较强的空间关联性.  相似文献   

14.
各省份农村教育发展指数差异悬殊的基本原因在于,城镇化率高的地区教育投入远远高于城镇化率低的地区。目前,农村教育发展的最大难点是两极化问题,即乡村学校小型化和县城学校超大化问题。同城市相比,农村师资水平相对薄弱,尤其是农村优秀师资流失现象较为严重,直接影响了农村教育的发展。我国是一个人口大国,农业人口众多,农村教育  相似文献   

15.
以1999-2007年中国31个省区的面板数据为基础,对我国地区间教育发展进行了α收敛和β收敛检验。研究表明,全国范围内以及东部地区各省之间的教育发展水平的差异呈先上升后下降的"倒U型"趋势,中、西部地区各省之间的教育发展水平的差异经过小幅波动后趋于缩小,两个地区的教育发展呈α收敛趋势。β收敛检验表明,无论是全国范围内,还是东、中、西部地区的教育发展,均存在绝对β收敛和条件β收敛的现象。  相似文献   

16.
王丽 《甘肃教育》2009,(13):23-23
一、地域上向农村地区发展 长久以来,在我国的城市与农村之间,存在着较大的差异。这些差异广泛地存在于经济、社会、文化、教育等诸多方面,而且越往北方不发达省份,这些差异就越明显。体现在教育方面,就是现阶段城市的师资力量、办学水平、成才比率等明显高于农村。  相似文献   

17.
通过σ-收敛和β-收敛对我国内地30个省份的教育差异进行分析发现:1990-2002年期间,我国教育发展存在σ收敛和β绝对收敛,教育发展的地区差异在不断缩小;而2002-2007年期间,教育发展总体呈现发散趋势,教育发展的区域差异随之扩大,但是,东部、中部、西部三大区域内则呈现显著收敛,差异在不断缩小,呈现了"俱乐部收敛"特征。  相似文献   

18.
西部地区高等教育发展存在一定差异,与该地区经济水平、地域差异、历史文化等因素有密切关系。本文运用因子分析方法,通过对西部地区高等教育发展水平的因子得分和综合得分的分析与评价,全面、客观地反映了西部地区高等教育发展的水平及实力,从而得出促进西部地区高等教育全面、和谐发展的一些启示。  相似文献   

19.
通过α-收敛和β-收敛对我国内地30个省份的教育差异进行分析发现:1990—2002年期间,我国教育发展存在α收敛和β绝对收敛,教育发展的地区差异在不断缩小;而2002—2007年期间,教育发展总体呈现发散趋势,教育发展的区域差异随之扩大,但是,东部、中部、西部三大区域内则呈现显著收敛,差异在不断缩小,呈现了“俱乐部收敛”特征。  相似文献   

20.
本文在分析我国当前探讨高中阶段教育普及水平的基础上,进一步从国内人口变动趋势、经济发展以及国际比较的视角,探讨了我国普及高中阶段教育所处的背景条件,并对目前和今后一段时间可能达到的普及水平给出了基本判断。我国各地高中阶段教育普及水平差异较大,2010年有8个省份已经普及,9个省份基本普及,而还有14个省份没有普及,如果按照各地发展目标来看,到2015年有18个省份达到普及水平,其余省份处于基本普及和未普及阶段。未来人口年龄结构的变动将会为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创造有利条件。相对于经济发展水平,大部分省份的高中阶段教育发展处于适中的水平,中部和西部部分地区高中阶段教育发展相对落后。从与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角度看,与世界各国的普及过程相比,我国高中阶段教育总体上正由落后转向超前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