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近日,世界奢侈品协会发布最新报告,受金融危机影响,各国奢侈品销售市场均有不同程度的下滑,截至2009年1月底,世界奢侈品消费前三名国家分别为日本、中国和美国。其中,我国奢侈品消费以总额86亿美元、全球占有率25%,首次超过美国稳夺亚军宝座。  相似文献   

2.
论时尚杂志对炫耀性消费的传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孙琳琳  王羽翰 《今传媒》2010,(1):100-101
在现代社会,炫耀性消费已不仅仅是西方发达国家的消费方式。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富裕人群的大量涌现,奢侈的炫耀性消费需求也在急剧增长。据世界奢侈品协会的数据显示,截至2009年1月,中国奢侈品销售额已经达到86亿美元,占全球25%,已经超  相似文献   

3.
纪佳婧 《新闻传播》2009,(12):26-26,28
奢侈品是一类用来满足现在拥有相对较高消费实力的中产阶级和比较富裕的消费群体需要的商品。按照世界标准.一个国家的国民平均年收入达到1000美元的时候,就会出现一个奢侈品的消费群体。随着中国经济的持续增长,奢侈品已成为中国消费品的一部分。中国有1.75亿消费者有能力购买各种品牌的奢侈品,占总人口的13.5%。奢侈消费已是一个不争的事实.奢侈品广告也开始越来越多地在国内的各种媒体上出现,对其广告诉求新特色的研究也就非常关键。  相似文献   

4.
石娜 《新闻世界》2011,(12):224-225
近年来中国一跃成为全球奢侈品消费的主力军之一,即使在经济危机期间,中国的奢侈品消费也未受到太大的影响。中国商务部预测,到2014年,中国将成为全球最大的奢侈品市场。面对如此强劲的奢侈品消费劲头,我们不得不审视大众媒介在其中所产生的潜移默化的影响,同时也应看到大众媒介在塑造整个中国的消费文化、消费观念和消费环境中所起的作用。  相似文献   

5.
2009年11月,全球战略咨询公司贝恩在上海发布《全球奢侈品市场报告》,报告称,2008年中国奢侈品市场规模约为86亿美元,而2009年可望增至96亿美元。普华永道则预测,到2015年,中国将会成为全球奢侈品的最大买家。  相似文献   

6.
Coach,美国二线品牌,在中国成了奢侈品,同一商品国内外境遇为何会有差异?本文通过对Coach、消费社会、消费符号的分析来研究当今社会的奢侈品消费现象,探讨人们对于奢侈品消费的本质,理解符号消费,并对当今的奢侈品消费进行思考。  相似文献   

7.
中国经济的巨大发展推动了社会阶层结构的变动,中产阶层的崛起以及各种新富群体的出现,推动了奢侈品行业在国内市场的繁荣.中国虽然是发展中国家,却已经迅速成为全球第一大奢侈品消费国,高盛2010年底的数据显示,2010年中国奢侈品消费高达65亿美元,连续三年全球增长率第一,销售量第一.在此背景下,奢侈品牌传播理应成为学界关注的课题之一.  相似文献   

8.
据《中国图书商报》报道,2001年,我国出版系统销售694亿元(约合84亿美元),在国民经济各行业中列第11位。其中图书销售408亿元(约台50亿美元),占全球图书销售总额800亿美元的6.25%。根据发达国家的经验,当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达到800美元以上时,文化产业和文化消费将明显增长。有关部门预测,到2005年,我国文化消费将达到5500亿元,而目前的书报刊消费为1000亿元。  相似文献   

9.
韩英  程晓君 《青年记者》2010,(18):35-36
在2008年全球范围内的金融危机冲击下,全世界奢侈品消费都不可避免地呈下降趋势,中国却一枝独秀地保持了增长的趋势。2009年,世界奢侈品协会发布报告显示,截至2009年1月,中国的奢侈品消费已占全球市场的25%,首次超过美国,成为仅次于日本的世界第二大奢侈品消费国。  相似文献   

10.
奢华风提前光临2005年9月,全球四大会计师事务所之一的安永发表了题为《中国:新的奢华风潮》的报告。根据该报告所提供的数据,中国已成为世界第三大奢侈品消费国,并预期该市场在未来数年内将获得巨大增长。报告指出,中国奢侈品市场目前的年销售额为20多亿美元,预计从现在起到2008年,年增长率为20%,之后到2015年的年增长率为10%。届时,销售额将超过150亿美元,占全球消费总量的29%。2005年10月,荟萃了法国69家知名品牌的精品企业联盟“科尔贝委员会”向媒体发布公告称,中国人将在2011年前后成为世界第一大奢侈品用户,法国一些著名精品企业将从…  相似文献   

11.
《中国新闻周刊》2014,(40):11-11
中国人开始没那么热爱奢侈品了——不只一家奢侈品大公司的财报得出这样的结论。著名咨询公司贝恩的报告中,更预计中国奢侈品消费十年首次负增长。这有赖反腐对“表哥”们的打击。在人们的惯常印象中,中国人爱奢侈品,并且全球扫货。不过,最近这一年,尽管国人还是全球奢侈品消费最大户,情况却扭转了。  相似文献   

12.
在2008年全球范围内的金融危机冲击下,全世界奢侈品消费都不可避免地呈下降趋势,中国却一枝独秀地保持了增长的趋势.2009年,世界奢侈品协会发布报告显示,截至2009年1月,中国的奢侈品消费已占全球市场的25%,首次超过美国,成为仅次于日本的世界第二大奢侈品消费国.  相似文献   

13.
杨先顺  郝晟 《新闻界》2014,(2):45-50
消费社会背景下,品牌符号价值是理解奢侈品消费的最佳视角。本文认为奢侈品品牌符号价值体系由艺术价值、文化价值、心理价值、社会价值构成,奢侈品品牌符号价值生产源于需求体系和社会交流体系两条路径的相互影响。奢侈品意义赋值过程可概括为:通过昂贵的价格和奢华的外观、广告中的明星和场景、时尚领导与秀场文化、商场服务与氛围等市场营销方式的互动构建奢侈品品牌符号价值。理解奢侈品品牌符号价值形成原因和形成机制至关重要,有助于消费者保持清醒的头脑和培育理性的消费态度,有助于引导社会的奢侈品消费循序渐进的发展。  相似文献   

14.
袁敏 《新闻窗》2009,(6):83-85
根据互联网数据中心(DCCI)发布的上一年度中国互联网市场统计数据显示,2008年上半年中国互联网有效受众规模达2.21亿,比2007年全年的1.82亿增长21.4%;2008上半年中国互联网用户消费规模为2560.7亿元,同比增长58.2%;2008上半年互联网用户人均消费1270.8元,比2007上半年(1116元)增长13.9%,网络消费稳步增长。  相似文献   

15.
梁雪梅 《东南传播》2012,(12):37-38
奢侈品是一种包含丰富符号价值的特殊商品。数字化时代的到来,奢侈品消费文化也不可避免受到影响。一方面,数字化时代,新媒体变成奢侈品的"品牌放大器",对二者的创新融合带来了奢侈品营销的春天;另一方面,后现代语境中的奢侈品消费也带来"晒"奢侈品网络文化盛行、舆论监督与社会自净、"以次充好"的消费文化和新媒介生态,导致奢侈品符号意义的滑落。未来,奢侈品定义、符号价值将更具多角度、多阶层、多领域的解读,新媒体也将不断改写着人们对奢侈品的认知。  相似文献   

16.
与奢侈品亲密接触——论奢侈品品牌的创新营销策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奢侈品这个词开始进入了寻常百姓的耳际,中国开始屡次登上世界奢侈品消费的排行榜,并且排名居前.2009年,中国首次直逼日本,超过美国,稳居世界奢侈品消费大国亚军宝座.  相似文献   

17.
自上个世纪90年代奢侈品进入中国后,我国居民奢侈消费的热度持续高涨,中国在全球奢侈品市场中占有的比重也越来越重,2004年占全球奢侈品销售额的12%,仅次于日本和美国。那么,在奢侈品市场和奢侈品消费者和大众传媒之间到底存在着怎么样的关系呢?本文就是从传媒和奢侈消费的角度出发,从宏观和微观两个方面来阐述三者之间的关系。奢侈和奢侈消费的界定克里斯托弗·贝利在《奢侈的概念——概念及历史的探究》中把奢侈的历史划分为古典范式和现代范式两种。在古典范式作者举了三个不同时期的奢侈的概念。虽然这三个时期关于奢侈的内涵存在着差异…  相似文献   

18.
梁雪梅 《报刊之友》2012,(11):149-150
当下消费社会中,奢侈品消费中的身体文化传播研究可从“奢侈”的历史入手。“身体文化”卷入传播领域,成为“最美的消费品”。受人类“好奇”本性推动,人们不断追求“奢侈”,将“身体”进行“自恋式投入”,因此奢侈品得以推陈出新。“身体文化”进入奢侈品消费的过程,好比“红楔刺白”:首先“身体文化”(楔子)在消费文化(蛋白)中不胫而走,成为主导论述话语,再直击核心(蛋黄)——奢侈品消费。结果,“蛋黄”穿破,和“蛋白”融为一体,意味着奢侈品消费充斥、填满了整个消费文化的话语体系。  相似文献   

19.
周志强 《中国图书评论》2014,(10):M0001-M0001
当前,山寨消费与奢侈品消费的心态竟然会暗中迎合。在诸多报道中,中国大妈们挤破伦敦奢侈品商店的门槛,只为能够获得打折销售的奢侈品:而在人们疯抢廉价奢侈品的行为中,乃是回国后炫耀自己拥有奢侈品的“自豪”。  相似文献   

20.
传媒数字     
中国:互联网消费达5815亿元近日,由中国互联网协会指导DCCI互联网数据中心主办的中国互联网市场数据发布会披露了最新的《Netguide2008中国互联网调查报告》:2007年中国互联网用户互联网消费总规模达3988亿元人民币,预计2008年将达5815亿元人民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