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1 毫秒
1.
佛经翻译,对于佛教在中国的传播和中国文化都产生了久远而深刻的影响。鸠摩罗什与玄奘是佛经翻译史中的两位宗师。罗什崇尚绮丽,主张“依实出华”。玄奘提出了“五不翻”理论,他的译文确切流畅。二者分别代表了“意译”与“直译”两大派别。  相似文献   

2.
汉魏六朝时期,随着佛经的大量传人与翻译,佛经故事为中国文学,尤其是为小说提供了素材。笔者认为邯郸淳《笑林》中“善治伛者”“愚人和羹”“不识镜”“汉世老人”“呆女婿吊丧”“偷肉”等故事均与佛经故事有很大的联系。并从内容、形式、语言兰方面,对二者进行比较分析。而对于《笑林》的结集,笔者以为,当是三种力,即嘲愚传统、时代风尚、佛教般若思想共同作用的结果。其中,佛教般若思想则起到催化剂的作用。  相似文献   

3.
佛经虽非专门的美术理论著作,但其中关于美术方面的一些实践和论述也是佛教美术的构成部分。佛经中的美术实践和论述也随着佛经翻译对本土文化产生了多方面的影响。汉译佛经主要对中古佛教美术思潮、佛教美术创作主体思想、中国佛教美术技法、中国美术理论等方面产生了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4.
翻译在中国民族文化的发展与建构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长达10个世纪的佛经翻译为汉语注入了大量佛教词汇,促进了汉语句法、篇章结构、文学体裁等方面的革新,提高了汉语的表现力,促进了汉语语言文学的发展,同时也让佛教的许多思想深入人心。晚清开始的西学翻译则是中国现代性启蒙的捷径,促成了中国的“文艺复兴”。  相似文献   

5.
佛教诞生于古印度,是世界三大宗教之一,。我国对佛教的引入主要是通过佛经的翻译来进行的。我国的佛经翻译事业之初是在我国的两汉时期,并以其独特的宗教信仰渗透到中国人民的精神思想和传统文化当中。佛经在翻译过程中依托中国的传统文化,在诸多方面多中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作为佛教文化传播的载体,汉语言文化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众多的汉译佛经也对中国汉语在音、字、意、句法、文体等诸多方面影响了汉语的发展。  相似文献   

6.
虽然基督教、伊斯兰教和佛教并称为世界三大宗教,然而典籍浩瀚、哲理丰富、蕴含广博深奥的佛教是世界上其它的宗教都无法与之相比。纵观中国翻译事业,佛经翻译不仅是中国翻译的起点,且悠久的中国翻译史有半部是佛经翻译史。佛经的翻译有力地推动佛教的传播与发展,对中国历史、政治、宗教、哲学、文化等诸多领域产生不可估量的影响,同时为中国翻译理论奠定坚实的基础。佛经翻译活动已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有机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7.
东晋高僧慧远,身处佛教新兴之乱世,搜集整理佛经,弘扬佛教,与佛经翻译有着"不解之缘"。他虽未直接参与翻译实践,但对于教理的渴慕与追求,让他成了"译场"的组织者;丰富的佛教生活经验使他成了佛经翻译的理论思考者和汉译佛典的最好检验者;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深谙和对佛教教理的透彻了悟,使他成了佛经翻译活动的有力维护者,他不仅在中国佛教史上而且在佛经翻译史上也扮演着特殊而重要的角色。  相似文献   

8.
李广欢  李娜 《考试周刊》2013,(95):10-11
佛经翻译历时上千年,所译入中国的佛典、输入中国的思想对中国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本文从佛典、佛教对中国古代哲学、语言、绘画艺术、文学方面的影响入手,强调佛经翻译在中国历史上所发挥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9.
我国早期的佛经翻译特点呈现出多层面性。从翻译主体来看,译经者主要是外来僧人或者久住中国的外籍后裔,汉地僧人或居士参加很少,且多从事辅助工作,翻译往往全凭口授;从翻译行为来看,这一时期的译经多属个人行为,没有得到政府的直接支持;从翻译方法来看,汉末基本采用直译法而偏于“质”,三国时期,基本采用删繁就简、尽量适应当地文化的意译而偏于“文”,西晋时期再予纠正而采用直译,译文偏于更高层次的“质”;从译文受到目的语的影响来看,佛经翻译深受道家思想影响;从译经者的素质来看,他们都是从事佛教工作的专业人士,这保证了译文能最大限度地传译原作的思想;随着译经的不断发展,经师们开始对已有的翻译文本进一步完善和深化,或“重译”(“校译”)或会译或注译。总的看来,早期的佛经翻译尽管还没有形成成熟的、系统的翻译理论,但却为以后的佛教翻译在理论上做了比较充分的准备。  相似文献   

10.
周湘婷 《考试周刊》2013,(88):29-29
发源于印度的佛教流传到中国以后.在中国得到了极大的推广,这主要得力于佛经翻译。佛经翻译在中国已有上千年的历史,形成了中国最早期的翻译理论。本文对佛经翻译的历史进行了简要回顾,并分析了其对我国翻译活动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
翻译不仅仅是两种语言之间的相互转换,而且是文化与文化之间的相互交漉。这篇论文从文化的视角来考察佛经翻译,通过讨论佛经翻译对佛教文化在中国的传播和发展的影响,对翻译研究的文化视角也有一定的启发。  相似文献   

12.
翻译教学和教学翻译是一对不同的概念,在不同的教学阶段要有不同侧重。当前国内翻译发展的形势要求对英语专业本科生的培养采取翻译教学的模式,为此,在教学内容上必须相应地进行全面而合理的设计,在教学策略上要注重启发诱导,注重用实践导出理论。  相似文献   

13.
多媒体与网络技术为先导的信息技术为我国的外语教育与研究带来了全新的发展空间,作为外语教学支柱之一的专业翻译教学与非专业翻译教学从中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发展动力,翻译教师面临着根本性的角色转换问题。文章旨在探索在建构主义等理论背景之下,翻译教师如何改进传统的翻译教学理念和技法,探索新型教学模式,构建起适宜于翻译教学的"虚拟共同体"。  相似文献   

14.
基于当前中国外语教育(尤其英语教育)的现状,本文从多元文化角度分析了中国外语教育由于在教学原则和理念、教学目的、教材和课程设置等方面的西化倾向,可能会带来一些负面结果,因而,建议应该在国家外语教学大纲、教师角色以及教材选择诸多方面,突出并加强对母语文化的教学,从而使外语教育真正促进全球文化多元性的发展,而非导致文化单一性。  相似文献   

15.
现今中国大学校园文学创作者多为中文系学生,外文系更重视实用,进行的是语言训练而不是文学欣赏,培养的是“译员”而不是“诗人”。而在抗战时期的联大外文系产生了很多诗人,中文系浓郁的学术氛围更易培养学者。联大外文系的学生诗人是联大诗人群重要的一部分。本文从外文系和中文系以及联大的整体文学氛围对这一诗人群的影响入手,探讨了联大外文系所具有的文学精神,进一步表明正是这种文学精神造就了联大学生诗人开阔的视野和胸怀、他们诗歌中广泛的人生关照以及深刻的生命玄思。  相似文献   

16.
在外语教学中,教师经常看到学生们在理解、会话及写作等方面遇到困难。如何使学生克服这些困难?关键是语言思维问题。教师和学生都应当认识和重视在外语学习中如何更好地培养和锻炼外语思维。  相似文献   

17.
21世纪全球化的多元语境,规定了我们在从事外国学教学和外国学研究时必须将中国纳入世界学体系之中,因此,外国学课程教学改革势在必行。本教改成果深入探讨和总结了课堂教学中三个方面的教改实践,即采用比较学教学法;建构了“模块结构式”教学体例;突出了创新特色。本成果虽属地方性(综合性)大学的个案教改实践的结晶,但它在同类院校及高等师范院校有示范作用和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18.
论翻译专业能力与外语专业翻译教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分析翻译能力的构成成分,尤其是核心成分,能够为翻译教学提供理论依据。翻译专业能力是翻译能力成分中的区别性核心成分,包括翻译专业知识、翻译策略能力和翻译专业操作能力三个次成分。外语专业本科翻译教学应充分考虑教学的“条件范畴因素”和“决定范畴因素”,以培养翻译专业能力为取向,有效贯通整合课堂教学和自主学习,以提高翻译教学效率。  相似文献   

19.
西方法律教育体系在移植进中国的同时,外语教学也伴随其中。因清末取法的主要是日本学制,故法政教育中的外语教学在语种选择上是以英语、日语为主流,并进而形成了自己的特征。清末新式法律教育中,外语教学与西方法学课程相结合,加速了西方法文化在中国的传播,促进了我国法律教育及法制的现代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