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媒介素养是指人们对各种媒介信息的解读和批判能力以及使用媒介信息为个人生活、社会发展所用的能力。所谓媒介素养教育,就是指导学生正确理解、建设性地享用大众传播资源的教育,通过这种教育,培养学生具有健康的媒介批评能力,使其能够充分利用媒介资源完善自我,参与社会发展。早在20世纪30年代初期,英国学者开始倡导媒介素养教育,其目的是为了反对传媒中的流行文化价值观念,训练青少年抗拒大众媒介中提供的“低水平的满足”。20世纪60年代以后,学者对媒介素养教育的观点发生转变,即由抗拒转变为培养辨别能力。至20世纪70~80年代后,由于官…  相似文献   

2.
唐筱童 《新闻窗》2011,(6):100-101
媒介素养(media literacy),是个舶来词,在国内也有"传媒素养"、"传媒素养教育"等提法。1992年,美国媒介素养研究中心给媒介素养作出如下定义:媒介素养是指人们面对媒介各种信息时的选择能力、理解能力、质疑能力、评估能力、创造和生产能力以及思辨的反映能力、使用宽泛的信息技术来制作各种媒体信息的能力。而媒介素养教育是指导大众特别是学生正确理解、建设性地享用大众传播资源的教育。  相似文献   

3.
媒介素养与媒介素养教育 媒介素养指的是人们面对大众传播媒介的各种信息时的选择能力、理解能力、质疑能力、评估能力、创造和制作能力以及思辨性的回应能力。  相似文献   

4.
思想政治理论课与大学生媒介素养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媒介素养是指公众面对各种媒介信息的解读和批判能力以及使用媒介信息为个人生活、社会发展所用的能力,具体包括对媒介信息的选择、理解、评价、质疑、创造、批判和运用的能力。媒介素养教育则是指人们正确选择、准  相似文献   

5.
论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的核心及构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朱毅峰 《新闻界》2007,(4):52-53
本文认为对大学生进行媒介素养教育关键在通过认知教育、实践教育,培养大学生的分析、解读信息能力和利用信息能力,提高大学生对媒介的批判意识与能力。  相似文献   

6.
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实施的社会意义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媒介素养教育是20世纪下半叶在欧洲、北美洲和大洋洲以及拉丁美洲、亚洲部分地区渐兴渐进的一种新的教学科目。媒介素养教育(Media Education),简要地说,就是在大众传媒时代,针对多种媒介对人的影响而提出的一种教育思想和方法。它以培养人的媒介素养为核心,使人们具备正确使用媒介和有效利用媒介的能力,并形成对媒介所传递的信息能理解其意义以及独立判断其价值的认知结构。此外,媒介教育还力图使未来信息社会的人具备有效地创造和传播信息的能力。[第一段]  相似文献   

7.
孙琳琳 《今传媒》2011,(11):132-133
青少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是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然而随着媒介化社会的来临,大众媒介对青少年价值观的影响越来越显著,甚至弱化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和家庭教育的成效。本文在简要回顾国内外媒介素养教育研究的基础上,提出通过加强青少年媒介素养教育,提升其对媒介信息的辨别能力和使用媒介的能力,从而促进青少年核心价值观的内化。  相似文献   

8.
《新闻界》2017,(12):76-84
随着新媒介的普遍使用,中小学生媒介素养教育急需更新和发展。本文梳理了媒介素养教育理念发展变化的轨迹,在调查分析成都十二所中小学师生媒介素养现状的基础上,提出了新媒介素养教育的核心和实施路径,包括培养学生媒介接触使用行为的自我管理能力、学习媒介知识培养批判思维能力和发展表达协作的参与能力等三个方面。  相似文献   

9.
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初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到来,媒介对大学生的影响也不可低估,但是大学生媒介素养缺乏,大学媒介素养教育水平低下,在大学生中,进行媒介素养教育已经成为学校教育十分迫切的任务。媒介素养教育就是培养大学生的认知和理解媒介、对媒介内容进行必要的分析和批判、同时学会使用媒介。这就需要大学既要向学生传授媒介素养的相关理论,也要强化对大学生运用媒介能力的培养。  相似文献   

10.
赵冰 《青年记者》2008,(10):30-31
媒介素养(Media Literacy)指公众对媒介的使用能力,面对各种媒介信息的解读和批判能力,以及主动利用媒介信息提升生活品质,工作效能的能力,具体包括对媒介信息的选择、理解、评论、质疑、创造、批判及转化的能力。媒介素养教育就是培养公众对媒介的使用能力,对媒介信息的解读批判能力、应对转化能力。媒介素养教育概念最早由英国学者于20世纪30年代提出,并在20世纪80年代纳入英国学校课程。  相似文献   

11.
本文阐释了媒介教育大众化的理论内涵及其主要内容;论述了它在向公众普及媒介知识及媒介运用技能,提高其识别媒介、选择媒介、运用媒介和批评与监督媒介能力方面的重要意义;并对其基本实践路径进行了初步设计,提出要建立媒介教育相应的督导与协调机构、形成媒介教育的社会化系统、编写媒介教育的普及教材、发挥新闻与传播院校媒介教育的骨干作用、开发媒体机构媒介教育的宝贵资源、加强媒介教育的国际交流与合作等建议。  相似文献   

12.
媒介素养——青年军人必备的素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媒介素养是指人们获取、分析、评价和传播各种媒介信息的能力,以及使用各种媒介信息服务于个人的工作和生活的能力。媒介素养教育,就是对人们接触媒体、理解媒体和使用媒体时应当具备的知识和能力素养的一种培养和教育。在青年军人中开展媒介素养教育,目的是培养青年军人的媒介素养和有效利用各种媒介的能力,强化军队“软实力”,打造~支适应新时期战略任务的现代化军队。  相似文献   

13.
质疑精神和批判精神是媒介素养教育的核心目标。自媒体的蓬勃发展,为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提出新的研究课题,造成一些困境,大学生在媒介基础知识、媒介利用能力、媒介利用方式等方面存在明显的缺陷,教育主体方面缺乏有力的推动机构,课程体系建构不完善,教育者自身缺乏媒介素养等。面对这些困境需要在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中发挥学校、家庭、社会和学生主体的合力共效机制。  相似文献   

14.
焦红强 《新闻窗》2009,(1):111-113
媒介素养是指人们对各种媒介信息的解读和批判能力以及使用媒介信息为个人生活、社会发展所用的能力。1992年,美国传媒素养研究中心将其定义为:人们面对传媒的各种信息时的选择能力、理解能力、质疑能力、评估能力、创造和制作能力以及思辨性回应能力。长期以来,在我国的大学教育中缺乏媒介素养教育,造成了青年大学生的媒介知识较为贫乏,  相似文献   

15.
在当前媒介融合情境下,加强新闻专业的媒介素养教育,是提升新闻专业学子专业能力、完善和提高其综合素质的重要途径。媒介素养是指人们对各种媒介信息的解读和批判能力,以  相似文献   

16.
邹晶 《当代传播》2012,(4):92-94
媒介素养教育在上世纪末已引入我国,但以军队院校为代表的媒介素养教育意识仍旧较为淡薄,目前大部分军校还未开设媒介素养教育的相关课程。而从官兵素质培养、军队形象传播及打赢舆论战等各层面,都需要将媒介素养教育提升至信息化战争时代的战略地位。军校媒介素养教育除了使学员了解和认识媒介特点,解读媒介信息外,还要培养学员的批判精神和主动传播能力。  相似文献   

17.
媒介素养的核心要义是使用媒介的能力、理解媒介的能力和评价媒介的能力。在《外国文学》课程的教学过程中,传统的文本分析教育必须和对学生的媒介素养教育结合起来,否则很难取得教学上的震撼力和说服力。具体途径为:一、通过媒介引发学生对国外文化问题的兴趣;二、通过媒介提高学生对外国文化的理解能力和研究能力;三、通过媒介引导学生对国外思维进行分析;四、建立媒介批评意识规范理解。  相似文献   

18.
解读“媒体素养教育”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一般认为,媒介素养教育起源于英国。英国学者ER·利维斯(ER.Leavis)和他的学生丹尼斯·桑普森(DenysThompson)在1993年出版的著作《文化和环境:批判意识培养》中,首先提出了“文化素养”的概念。该书首次就英国学校引入媒介素养教育问题作了系统阐述,并就如何实施媒介素养教育提出了一套完整的建议①。此后,媒介素养教育在加拿大、美国、日本、澳大利亚等国家迅速发展起来。综合看来,媒体素养就是指公众面对各种媒体信息的解读和批判能力以及使用媒体信息为个人生活、社会发展所用的能力,具体包括对媒体信息选择、理解、评价、质疑、创造…  相似文献   

19.
曾凡斌 《新闻知识》2005,5(10):39-42
最近两年,新闻传播学术界讨论的一个热门话题是媒介素养教育,媒介素养是指人们获取、分析、评价和传播各种媒介信息的能力以及使用各种媒介信息服务于个人的工作和生活的能力,而媒介素养教育,就是要教育学生正确使用和有效利用各种媒介。目前我国对媒介素养教育的研究主要是处于对国外的媒介素养教育的介绍与分析层面上,很少对我国媒介素养教育的理念进行本土化的反思,而作为一门人社会科学,只有“知识本土化”,才能真正做到关怀中国的现实生活以及生活其中的个体。  相似文献   

20.
所谓媒介素养。是指人们面对媒介各种信息时的选择能力、理解能力、质疑能力、评估能力、创造和生产能力以及思辨、反映能力。媒介素养教育就是对官兵接触媒体、理解媒体和使用媒体时应当具备的知识能力素质的一种培养和教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