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37 毫秒
1.
<全宋词·张先词>中<沁园春·寄都城赵阅道>诗题中之"都城"是"成都"之错讹与颠倒.  相似文献   

2.
本文从语法功能与语义关系、性质与作用、来源与发展等几个方面对古汉语"主·而·谓"结构作了全面分析,认为"主·而·谓"结构具有一般主谓结构的语法功能与语义关系,仍是主谓关系性质."主·而·谓"结构中的"而"是连词,起强调凸显主语的作用,它并不是由代词"而"虚化来的."主·而·谓"结构的出现是说话人有意识的运用,它的出现高峰是在上古前中期.  相似文献   

3.
<庄子·逍遥游>中的"搏"字有的版本认为应写作"搏",但也有的版本认为应写作"搏".本文从版本、字的形音义、刻版及书法中常见的构形等方面进行分析,认为产生"搏"和"搏"分歧的原因是"搏"和"搏"形体相近,在书籍流传过程中很容易出现讹误;同时又从文献的注疏和引用等方面进行论证,从而认为在<庄子·逍遥游>中应写作"搏".  相似文献   

4.
许鹤 《池州师专学报》2007,21(1):74-75,90
关于<论语·泰伯>"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的解读,历来争议很多,本文根据孔子生平事迹以及<论语>一书所载孔子言行,从考察孔子思想入手,对此句的理解提出自己的看法.  相似文献   

5.
一形式和用途被动式“为……所·动”的完整形式是“为+名词土之十所·动词”。其用途主要在被动句中充当谓语,此外还可在一般句子中充当某种成分。例: (1) 申徒狄谏而不听,负石自投于河,为鱼鳖所食。(庄子·盗跖) (2) 德若尧禹,世少知之;方术不用,为人所疑。(荀子·尧问) (3) 释致虏之术,而从为虏所致之道,臣愚以为不便。(汉书·赵充国辛庆忌  相似文献   

6.
"自学·联想·评价"教学模式的运行结构是"设疑--联想--点拨--归纳",它以课前自学为基础,以课堂联想为核心,以课后评价为保障,"自学·联想·评价"作为该模式运行的三步曲,循环往复,螺旋上升.  相似文献   

7.
《论语·泰伯》中“子曰: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一句,历来有不同的断句和解释,分歧的关键在于对其中重点词“民”的理解。下面略陈己见。早在“五·四”运动前后,康有为、梁启超等为倡导民主,曾说这句话古人圈点句读错了,应为“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也有人认为应为“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意思都是“老百姓可以  相似文献   

8.
高一语文课本犤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试验修订本·必修)犦中的“之”和“而”的一个用法被忽略了,至今在诸多版本的《教师教学用书》及各类参考书、练习题中都未见到正确的说法,或回避,或误说。笔者想就此谈谈看法。节选自《孟子·梁惠王上》的一篇课文《寡人之于国也》中一句:“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此句的意思即:我对于国家,总算尽了心啦。这一句中的“之”究竟怎么理解,是什么意思?一般的资料都回避了,有的资料索性解释为:之,结构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按此说法,“寡人”是主是无疑的,那么…  相似文献   

9.
古汉语“动·之·名”结构是一种歧义结构,语法界向有分歧,我们支持一分法,即“动·之·名”就是一种双宾语结构。汉语无论古今,都有一个特点,即结构关系简单,而语义关系复杂,“动·之·名一就充分反应了这一点,从结构关系看,它只有一种,即“动·宾1·宾2”而它的语义关系则多达十种。  相似文献   

10.
"五·四"运动中,梁启超的主要表现是监督政府,游说民众;传播消息,揭露真相;讲学办学,宣传文化.这些表现为"五·四"运动的爆发提供了导火索,为"五·四"运动时期的新文化运动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1.
在考察汉语中的“把OV在L”和“在LVO”一组对应句式时,我们发现日语中也同样存在着一组对应的句式:“…に…すね”和“…で…を…ょる”。通过对汉语和日语中这两组句式在语义、句法结构、语用条件、转移条件等方面进行逐一的对比分析,我们清楚的看到二之间存在着相同的一面,他们各自都存在着一个对立关系的句式,而且汉日之间还存在着对应的关系。在教学活动中注意到这一点,将无疑有助于日本学生汉语的学习;同时,我们更应注意到,汉语和日语中这两组句式之间又不是完全对应,正是由于这些差异的存在,才导致了学生们在使用汉语时出现原因不同的错误。  相似文献   

12.
英语“花园路径句”给人们造成理解上的路径误导,它涉及多层面的因素,诸如:句法、语义和语用等方面。从认知机制的模式结合句法、语义和语用几个方面对英语“花园路径句”的理解进行阐释,旨在探讨人类语言认知机制,从而有益于提高英语学习者对“花园路径句”的敏感度。  相似文献   

13.
本文对汉语“把”字句的语义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4.
本文从历史发展的角度考察"以……为……"句型的变化,描述从"以……为……"句型到"以A为B"句型到双音词"以为"的发展轨迹,由此阐明:词和句子相互作用,成为句型发展的内推力,改变句子的表达范围和词语的词性,产生新的句型和新的词性.  相似文献   

15.
陆俭明先生认为“台上坐着主席团”和“台上演着梆子戏”属于同构歧义格式,并通过变换分析指出前者动词具有“附着于某物”的语义特征,而后者不具有此特征。本文举出更多的例句,并通过变换分析指出“附着于某物”的语义特征对这一句式不具有解释力。  相似文献   

16.
“把”字句在近代汉语中已是一种使用非常普遍的句型,使用频率高,结构形式复杂。《水浒全传》中“把”字句共有1500余个,可概括为10余种句式,其绝大多数介词宾语都是有定的,有定或无定是其句法位置赋予的,动词语义上有两种不同性质的“处置”:客观处置和主观处置,其否定词“不”前置的限制非常严,它在近代汉语中的普遍性和常用性,与其语义角色的复杂、丰富有很大关系。  相似文献   

17.
“更”、“更加”和“越发”三个副词有着鲜明的使用特点。它们既有共性,又表现出很多个性,对它们的正确认识与合理解释将有助于我们的应用与教学。  相似文献   

18.
能够根据语言环境选择同义句式中最恰当的一种句式,是取得最好的语言表达效果的有效手段。明确长句转化为短句的四种方法并予以恰当运用,既能将“选用、仿用、变换句式”的要求具体实现,同时又是现代社会对人才在语言理解与表达上的需求的具体体现。  相似文献   

19.
论存现句的性质和范围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存现句是表示某处、某时以某种状态存在、出现或消失某名物的一类句子。对于其性质和范围,我们认为,存现句是表达“存现”意义、并且主题由表时间或处所词语充当的句子的集合,由于这些句子在句法形式上缺乏同一性,把它们纳入句类系统比纳入句型系统更有说服力。存现句作为上位概念包括存在句和隐现句;我们理解的存现句也包括时间词语做A段的存现句;我们看重存现句宾语的实体性,认为由“处所/时间词语 形容词性词语”构成的句子不是存现句。  相似文献   

20.
依据功能主义的核心与外围理论,以《红楼梦》前80回为例,建立把字句的的核心句式与外围句式,并分别从多方面进行了描写与解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