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以郑州市为研究区,采用2001、2008和2015年Landsat遥感影像,分析郑州市地表温度时空变化及其与植被指数的关系.采用辐射传输方程法反演地表温度,利用ENVI 5.1提取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值,在Arc GIS10.2中制出郑州市地表温度图,根据地表温度与NDVI建立回归方程.结果表明:地表温度与NDVI呈明显负相关关系.在2001、2008和2015年,由于城市扩建,郑州市植被覆盖度降低,NDVI值低的地区面积不断增加;中温区面积逐渐减少,高温区面积逐年增加,大体上由西南向东北方向扩散.  相似文献   

2.
土地利用与覆盖(LULC)变化是生态环境演变的主要驱动力.南方丘陵区人口密集,但生态环境脆弱,20世纪90年代快速的城镇化进程产生了急剧环境变化.以衡阳盆地为研究区,以1990年、2000年两个时期的TM遥感影像为主要数据源,采用面向对象分类技术提取植被和建设用地信息,通过反演植被覆盖度,对植被覆盖度进行分级处理,获得了研究区植被覆盖等级分布图,最后,通过对比1990年和2000年建设用地和植被覆盖等级图获得了研究区建设用地和植被覆盖演变信息.研究结果表明:10年内研究区建设用地发生了显著扩展,扩展区域主要集中在衡阳市区周边,扩展区总面积为237.34km2;植被恢复区主要位于研究区北部区域,植被退化区位于研究区西端以及衡南县、祁东县和常宁市等3县市交界的湘江河谷地带以及南部的山区;城镇扩展区内植被退化严重,植被退化面积达到166.84 km2,占城镇扩展面积的比例为70.30 %.  相似文献   

3.
通过对内蒙古地区1981-2010年43个气象观测站的沙尘暴数据资料进行研究分析,得出不同时间尺度上的变化,并对其总体空间分布特征及不同年代上的空间分布特征进行分析.时间分布上来讲,有明显的季节性变化,主要集中在春季,夏季次之,秋季最少.并且年变化显著,反复出现上升再下降的趋势.年代变化上80年代发生日数最多,90年代发生日数最少,2000年之后又开始频繁发生.空间分布上来讲,内蒙古地区沙尘暴主要集中在西北部地区.3个年代中高频区一直处于阿拉善盟拐子湖地区.从2000年开始锡盟西部地区也成为沙尘暴高频发生地区.  相似文献   

4.
西安市热岛效应与植被覆盖度的关系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商洛学院学报》2016,(6):76-81
利用2003年6月Landsat5 TM和2014年8月Landsat8 OLT_TIRS两期遥感影像数据对西安市主城区夏季热岛效应强度与同期植被覆盖度关系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植被覆盖度与热岛效应强度呈负相关,西安市主城区植被覆盖度每增加10%,平均降温0.47℃,但植被覆盖度对降低温度的影响却因地而异;西安市植被覆盖在空间上呈现自一环向三环主城区外围逐渐减小的趋势(植被覆盖度分别为45%、42%和38%),地表温度温差自一环至三环呈现降低的趋势(地表温差分别为18.88℃、14.62℃和9.43℃);2014年较2003年,西安市主城区植被覆盖向低等植被覆盖快速过渡,人类活动对城市自然景观影响日趋加重。  相似文献   

5.
本文利用遥感和GIS技术处理黄冈市2000~2013年共14年的同时相的MODIS影像,获得其植被覆盖度,并对植被覆盖度进行分级。同时对植被覆盖度进行地形统计和分区统计,较清晰地反映了黄冈市植被覆盖度的时间变化和空间三维分布状况。研究结果显示:(1)从2000年到2008年黄冈市植被覆盖度处于上升趋势,从2008年到2013年黄冈市植被覆盖度则处于下降趋势,但总体而言黄冈市的植被覆盖度良好;(2)从2000年到2013年黄冈市植被覆盖度变化不明显,上升为主;下降、急剧下降和快速上升的比例很低;(3)植被覆盖度较高的县市主要为:英山县、罗田县、麻城市;植被覆盖较低的县市主要为:黄州区、武穴市、黄梅县。  相似文献   

6.
我国北方、西北,由于干旱、风大、沙漠广布、植被差,生态环境先天不足,加之人类长期开发利用不当,导致沙尘暴频繁,生态环境恶劣。为了改善生态环境建设和营造绿色家园,造福于子孙后代,本着“因地制宜、合理布局”的原则,西北、华北地区应该走退耕还林、还草,发展林业或牧业的道路,而沙棘是一种最佳的防风固沙、防止土壤沙漠化的树种。沙棘又叫酸柳、酸刺、黑刺、圪针,属落叶小乔木或灌木,分布在我国北方和西南地区,遍及辽宁、内蒙古、山西、陕西、甘肃等20个省(区)。  相似文献   

7.
基于MODIS的河南省植被覆盖度监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2001和2009年8月MODIS卫星影像为数据源,利用提取的河南省植被覆盖度,对近8a的植被覆盖及其等级结构的时空特征进行动态监测.结果表明:河南省植被覆盖度整体呈明显的提高,等级结构转化显示植被覆盖度有显著的变化.8年间,水体或无植被等级增加了116.67 km2,增长率为30.62%;低植被覆盖等级减少了4057.75 km2,增长率为-63.17%,中植被覆盖等级减少33277.6 km2,增长率为-56.3%;高植被和全植被覆盖等级分别增加了32846.69 km2和4372.06 km2,增长率分别为34.2%和140.97%.植被覆盖发展区面积为52741.47 km2,逆转区面积为10153.36 km2,增长区面积比降低区大42588.12 km2,表明河南省植被覆盖度转化整体向高等级植被覆盖转化,生态环境不断向良性发展.  相似文献   

8.
本文以Landsat 5 TM和Landsat 8 OLI遥感影像为数据源,利用ENVI 5.3软件平台和像元二分模型,对安庆市2004年和2017年植被覆盖度进行估算,在此基础上研究安庆市植被覆盖度时空变化特征.结果表明:(1) 2004-2017年,安庆市低植被覆盖区面积增加了34.99 km2,中低植被覆盖区面积增加了30.95 km2,中低植被覆盖区面积增加了30.95 km2,中植被覆盖区面积增加了38.53 km2,中植被覆盖区面积增加了38.53 km2,中高植被覆盖区面积增加了14.87 km2,中高植被覆盖区面积增加了14.87 km2,高植被覆盖区面积减少了123.96 km2,高植被覆盖区面积减少了123.96 km2.(2)安庆市绝大部分地区植被覆盖良好,中低植被覆盖区和低植被覆盖区呈现出由菱湖向四周扩展趋势,东部植被覆盖度下降较多,植被覆盖呈现碎片化分布状态.(3)安庆市城市化水平高,工业区向西迁移,居民区向东扩展.  相似文献   

9.
黑风猛于虎2006年3月至4月上旬,我国西北东部、东北西南部、华北北部等地多次出现了严重的沙尘暴天气。与往年相比,今春沙尘暴天气出现的时间之早、频率之高、范围之广、强度之大均为历史同期所罕见。我国北方的老百姓称强沙尘暴为“黑风”,因为强沙尘暴来临时真的是伸手不见五指。1993年5月5日新疆、甘肃、宁夏先后发生强沙尘暴,造成116人死亡或失踪,264人受伤,几万头牲畜丧命,33.7万公顷农作物受灾,直接经济损失高达5.4亿元。1998年4月15日,又发生了一场席卷我国干旱、半干旱和亚湿润地区的强沙尘暴。它自西向东横扫新疆、甘肃、宁夏、陕…  相似文献   

10.
国家政策支持下的西部县域生态环境质量动态监测具有现实意义.应用像元二分法对康乐县2006年和2015年的TM影像进行了处理,得到植被覆盖度分布图.对两个时期各等级植被覆盖度进行了统计分析,并对不同等级的植被覆盖度变化情况进行了转移矩阵统计分析.结果表明:近10年来康乐县植被覆盖度总体向好的方向演变,但存在区域不平衡现象;植被覆盖度态势呈现"强者更强、弱者更弱"的局部演变特征.  相似文献   

11.
国家政策支持下的西部县域生态环境质量动态监测具有现实意义.应用像元二分法对康乐县2006年和2015年的TM影像进行了处理,得到植被覆盖度分布图.对两个时期各等级植被覆盖度进行了统计分析,并对不同等级的植被覆盖度变化情况进行了转移矩阵统计分析.结果表明:近10年来康乐县植被覆盖度总体向好的方向演变,但存在区域不平衡现象;植被覆盖度态势呈现"强者更强、弱者更弱"的局部演变特征.  相似文献   

12.
针对长江上游流域植被净初级生产力时空变化及其对地形因子响应研究不够深入的问题,基于MOD17A3HGF和DEM数据,采用趋势分析法、标准差法、相关系数法、空间统计法等方法,分析了涪江流域2000—2020年植被净初级生产力(NPP)的时空变化及其在地形上的分异规律.结果表明:(1)涪江流域植被NPP呈现波动性、阶段性.流域NPP均值456.40~664.74 gC·m-2·a-1,增幅为8.25 gC·m-2·a-1,整体NPP水平在增加;(2)植被NPP呈“西北高东南低”的空间分异特征,上游区是植被NPP高生产力聚集区,下游区是植被NPP低生产力聚集区.(3)流域内植被NPP空间变化以增加区域为主,呈“中波动较多,高低波动较少”的特征,上游区波动程度小于中下游区.(4)年均植被NPP随海拔、地形起伏度、坡度、地表粗糙度的增加先增高后降低,植被NPP对地形因子响应程度为:地形起伏度>坡度>海拔>地表粗糙度>坡向.  相似文献   

13.
20 0 0年 3月以来 ,我国北方连续出现多次不同程度的沙尘暴天气 ,西北、华北、东北西部和黄淮地区先后出现了扬沙、沙尘暴或浮尘天气 ,其中内蒙古、甘肃、宁夏、青海、新疆、河北、山西以及北京的局部地区出现了能见度小于 1 0 0 0m的沙尘暴天气 ,西北和内蒙古等地的局部地区出现了能见度小于 5 0 0m的强沙尘暴天气。其出现的时间之早、频率之高、范围之广、强度之大为近 5 0年来所罕见。刚刚进入新世纪的 3个月以来 ,我国北方地区又出现了几次范围较广、强度较大的沙尘暴或强沙尘暴天气。滚滚黄尘席卷西北 ,波及华北。沙尘肆虐 ,令人忧心…  相似文献   

14.
《中国科技奖励》2008,(6):25-27
我国西北和华北北部地处中纬度干旱、半干旱区气候区,环境对气候变化很敏感。由于该地区植被稀少,地表干燥,土质疏松,土壤风蚀现象十分严重。当强冷锋经过干燥无植被地表时,在强风作用下,就易发生强的沙尘暴。  相似文献   

15.
未来几年沙尘暴发展形势严峻,中国环境监测总站的监测记录: 2004年1月-5月,中国发生沙尘暴16次; 2003年,中国发生沙尘暴11次; 2002年,中国发生沙尘暴26次; 2001年1月-5月,中国发生沙尘暴18次,其中强沙尘暴3次; 90年代,中国发生沙尘暴23次; 80年代,中国发生沙尘暴14次; 70年代,中国发生沙尘暴13次; 每年草原荒漠化和沙漠化以2460平方公里速度上升,全国荒漠土地262万平方公里,占国土面积27%;直接威胁北京的沙漠和沙地:内蒙古滕格里沙漠、库布齐沙漠、乌兰布和沙漠、浑善达克沙地、科尔沁沙地、毛乌素沙地、呼伦贝尔沙地等。  相似文献   

16.
于2015年3月至8月研究南漪湖不同湖区春夏季叶绿素a浓度变化及其与理化因子间的关系.结果表明:南漪湖东西湖区叶绿素a浓度随时间的变化呈逐月上升趋势.Pearson相关性分析显示,东湖区的叶绿素a浓度与各理化因子间无显著相关性;西湖区叶绿素a浓度与水温呈显著正相关,与总氮(TN)、总磷(TP)呈显著负相关,而与其他理化因子无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17.
课外自助餐     
《考试》2002,(5)
沙尘暴:来自北方的狼中国气象局负责人近日通报了全年沙尘情况。我国北方地区去年至今共出现18次沙尘天气,比上年同期增加了3次;沙尘总日数达41天,占春季天数的二分之一。专家初步猜测,我国沙尘“百年频发期”将至。中国沙尘暴56%来自蒙古国,44%来自内蒙古。  相似文献   

18.
选取沂蒙山区1999年和2003年两个不同时期的TM影像,通过归一化植被指数和植被覆盖度像元分解模型,研究了1999-2003年沂蒙山区植被覆盖度的动态变化.研究表明,在此期间沂蒙山区植被状况在一定程度上有所改善.  相似文献   

19.
采用美国通用水土流失方程(USLE)对研究区各个生态修复模式的土壤水力侵蚀情况进行分析,即应用USLE方程对不同土地利用类型的现实侵蚀量和潜在侵蚀量分别进行估算。研究表明,研究区不同生态修复模式下土壤保持功能为乔灌混交林(11731.364t/km2.a)>人工牧草(11641.637t/km2.a)>灌木(11331.044t/km2.a)>林地(11296.534t/km2.a)>荒草地(9709.049t/km2.a);进一步运用SPSS对研究区土壤侵蚀模数与植被覆盖度非线性模型进行预测,研究区土壤侵蚀模数与植被覆盖度之间的方程式为:Y=5773.04-1262.4Lnx。  相似文献   

20.
实验以甘草(Clycyrrhiza uralensis)植被和其下部土壤为研究对象,通过测定甘草植被的盖度、高度、地上生物量和土壤表层(05cm)的含水率、p H值、盐含量等指标,来揭示植被覆盖与表层土壤盐碱间的相互关系.结果表明,随着甘草生长年限的增加,甘草植被的盖度、高度、地上生物量和其下部土壤表层的含水率呈显著升高趋势(P<0.05),而土壤表层的盐含量和p H值正好相反,表现出显著降低的趋势(P<0.05);相关分析显示,甘草植被的特征指标与表层土壤含水率间呈显著的正相关关系,而与p H值、盐含量间呈显著的负相关关系,盐含量和p H值与含水率间也存在显著的负相关性.甘草植被对其下部土壤表层的盐含量和碱性影响显著,它的特征指标对表层土壤的含水率、盐碱影响各不相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