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宋连昌 《传媒》2001,(8):29-31
目前,我国有各级各类电视台2000多家,除地市级小台,光是中央、直辖市和各省的上星台就有30多个.生活在各大城市的居民一般每天都能收到四五十个频道.不多说,按每台每天20个节目计算,观众就能收到1000左右个节目,供选择的余地不可谓不大.然而却经常听到观众"没有节目可看"的抱怨,他们手中的遥控器使用率越来越高,扫来扫去就是很难锁定在某一个频道上.这究竟是什么原因呢?有人说是现在的观众要求太高、太挑剔了,众口难调.这也许是其中的一个原因,但最根本的还在于电视节目本身质量高的太少,或者说有些节目电视编导者自我感觉良好却不符合观众的胃口,所以才会出现大家看看这个觉得"没劲",瞧瞧那个感到"意思不大"的现象.也就是说,在"传"与"受"中,还是应该更多地解剖一下前者的问题为好.  相似文献   

2.
“真人秀”又叫“真实电视”.泛指由制作者制定规则,由普通人参加并录制播出的电视竞技游戏节目。真人秀节目是以“平民化”的姿态出现的.观众不仅是节目的接收者,而且是节目的参与者,甚至观众在一些节目中还拥有淘汰参赛者的权利。  相似文献   

3.
“以事实说话——焦点访谈”。中央电视台的“焦点访谈”节目是这样向观众宣告自己的品质的。“以事实说话”,报纸可不可以也这样办批评性栏目呢?  相似文献   

4.
面临新世纪中国电视全频道竞争的态势,每一个频道的节目制作和播出目标变得越来越清晰,那就是让每一个节目尽量多地吸引观众,满足特定观众群体的需要。那么,怎样的节目可以吸引观众、满足观众需要呢?本文试从节目内容的角度,探讨一下成功的电视节目,到底具有怎  相似文献   

5.
作为电视访谈节目的重要组成部分,嘉宾在电视访谈节目中不仅以“意见领袖”的身份对观众施加影响,并且,其清感的真实流露也对观众产生强烈的吸引力,能极大满足观众情感交流的心理需要。因此,在电视访谈节目中,主持人注重对嘉宾情感的有效触发,对于提升节目品味、吸引观众眼球、提高节目视听率有着重要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财经报道是一项专业性很强的工作,有其较为特定的观众群,但作为中央电视台的新闻性栏目又不可避免地要承担一些宣传任务。如何既圆满地完成宣传任务,又不脱离自己的栏目定位,不使观众流失,是长期困扰我们的一个问题。这次为纪念中国共产党成立八十周年,“中国财经报道”栏目结合自身特点,以连续报道的形式推出了系列报道——“红色财经之旅”,节目播出后受到各方的肯定。作为主创人员之一,笔者认为这一系列节目的策划和拍摄较好地解决了兼顾宣传任务和节目定位的问题,不失为一次成功的尝试。  相似文献   

7.
论电视谈话节目语体的叙事特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时兴电视谈话节目,还是从上个世纪90年代开始的。上个世纪90年代初,由于观众收视趣味的变化和对参与电视节目的要求的增加,也由于欧美电视风行一时的“脱口秀”的影响,电视谈话节目渐渐地红火起来,一些电视台纷纷开办谈话节目或者谈心节目,主持人把嘉宾请进演播厅与观众双向交流,直至成为今天电视节目的主要形式之一,深受广大观众的欢迎。  相似文献   

8.
齐睿 《新闻传播》2009,(7):126-126
电视谈话节目最先诞生在美国.在我国出现仅仅是十年多一点的时间.但是谈话栏目一诞生就显现了强大的生命力。谈话栏目,在英文中叫做“Talk Show”,即“脱口秀”。是一种以谈话为主的节目形式,由主持人、嘉宾和观众在谈话现场一起谈论各种社会、政治、情感、人生等话题,一般不事先备稿,因而被港台的翻译家们形象地译作“脱口秀”。中国大陆的第一个电视谈话节目应当追溯到1993年1月开播的上海东方电视台的《东方直播室》。如此算来,迄今为止中国电视谈话节目已经走过了11年的道路。近些年来.娱乐类谈话节目越来越多的活跃于银屏之上,丰富着观众的文化生活,其中不乏精品。  相似文献   

9.
在主持人节目中,主持人亲切地将观众称为“朋友”。然而,由北京师范大学艺术系等单位进行的“六城市青年观众电视收视状况调查报告”结果显示,电视“主持人”成为“不受欢迎的人”,主持人似乎是一厢情愿地将自己当作观众的朋友。主持人如何改变这种状况呢?那就是主持人在节目中要以自己丰富的学识、独特的风格、真实的情感真正与观众相知、相交,使观众真正想看、爱看你所主持的节目。  相似文献   

10.
赵尚 《视听界》2007,(2):75-77
电视选秀还能走多远?如何使选秀节目从“中国制造”走向“中国创造”?打造民族传统文化才艺秀,把传统文化与现代传媒相结合,不失为一个值得尝试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1.
从2005年"超级女声"掀起选秀热潮开始,大批量的选秀节目风起云涌地出现在电视荧幕上,节目质量也是参差不齐。在选秀节目度过"七年之痒"后的2012年,浙江卫视与灿星传媒联合打造的大型专业音乐真人秀"中国好声音"从众多同类节目中脱颖而出,成为了整个夏季中国大地上最"火"的声音。2013年7月,中国好声音第二季又将启动,仍旧吸引了大量观众的持续关注,是什么原因让它的火爆从去年一直持续到今年呢?本文将以传播学的"5W模式"为基础,进一步运用传播学理论对其成功进行探讨,以抛砖引玉。  相似文献   

12.
在中国国内出版的所有关于电视理论的教科书里,电视谈话节目都被列入“新闻评论”类节目范畴之中。在中国国内所有电视台里,有关这种“脱口秀”(TALK SHOW)节目都是由新闻评论部门或者社教部门来制作。这里,便出现一个问题:在国外,为什么许多电视谈话节目是由娱乐公司来制作的?同时在许多国外电视理论的专著里,人们通常把电视谈话节目  相似文献   

13.
这几年“旧片重播”在电视里多了起来,并受到观众的欢迎。因为这类节目有着它的独特优势。  相似文献   

14.
《新闻天地》2006,(11):47-47
近日,收看省会电视频道午夜节目,发现推介“性”药的医药广告比比皆是。为招徕观众,一些频道播出的医药广告节目分别请来著名电视主持人和著名演员为嘉宾主持,以及一些有头衔的“专家”、“教授”绘声绘色地推介某些补肾壮阳药品,如邦立康、角燕 G 蛋白、活力克淋通、美国利马胶囊等。在推介利马胶囊时,有5位“专家”、“教授”坐在演播室争相发言,并引用一些数据说,中国男性阴茎短小,不能满足女性性爱要求。利马胶囊就可以促使男性性器宫增粗增大,满足性生活要求。有一家电视频道播出的一则医疗广告更是离谱。画面上是一个赤着上半身的中年男子,拖住一个掀开被子下床,欲往门外跑的穿着睡衣的女子。屏幕上立即出现一行大幅字幕:“男人不行怎么办?”  相似文献   

15.
2005年到2006年,"真人秀"节目在中国电视市场上可谓出尽了风头,从2005年"超级女声"的火爆到2006年"梦想中国"与"超女"的火拼,"真人秀"成了各电视媒体炙手可热的节目形式.尽管研究者对"真人秀"冠以"娱乐化"的帽子,对它的批判之声不绝于耳,但这些新兴的电视表现形式不仅没有消失,反而成为更多电视台争相模仿的对象.  相似文献   

16.
关长安 《新闻窗》2009,(6):66-67
电视新闻节目是电视节目的“眼睛”,是观众关注的主线、是观众获取各种新闻的首选要素,既要做到“三贴近”,还要标新立异,以此吸引观众、打动观众。目前,各级电视新闻节目相互效仿,千篇一律,有的头重脚轻,有的重表轻里,问题颇多。究其原因,一是立意盲目。有些节目缺乏独立的审视和深刻的思考,一哄而上,人云亦云,  相似文献   

17.
我们把主持人与嘉宾、观众在演播室围绕某个话题进行即兴讨论的节目称为谈话节目。近两年,谈话节目在国内发展迅速,成为荧屏一大亮点,而林林总总的谈话节目在竞争中积极探索、逐渐形成自己的个性。那么,风格各异的谈话节目之间有没有“共性”可循呢?本文试图以中央电视台二套在2000年7月推出的演播室谈话节目《对话》为例,探讨谈话节目的共同发展之路。  相似文献   

18.
近几年来"综N代"节目的产量越来越多,观众对于既有节目的熟悉度和可接受度的积累使得"综N代"相较于新节目而言会更加容易"出圈"。但是由于对于节目模式和嘉宾的熟悉度不断提高,观众对于节目的新鲜感和期待感又会大打折扣。本文从《奇葩说》出发,探析"综N代"节目在发展过程中遇到的困境与解决策略。  相似文献   

19.
胡丹 《新闻界》2006,(2):75-76
在频道资源和节目资源[花缭乱的今天,电视节目的竞争可谓如火如荼,不少电视新闻专题节目凭借新颖的模式、独特的风格、精致的制作在同类电视节目中脱颖而出,拥有居高不下的收视率和市场占有率。《面对面》、《法制在线》、《新闻调查》这些电视新闻专题节目何以能在传媒市场中取得市场成功,在杂志型栏目不断出现的今天,中国的电视新闻专题节目为何走过二十多个春秋后,还能受到观众的青睐呢?在成功的同时,电视新闻专题节目的构思策划中又存在哪些遗憾和缺陷呢?电视新闻专题节目又怎样才能立足创新,探索新的艺术形式,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呢?…  相似文献   

20.
邱金太 《东南传播》2010,(10):141-142
电视新闻节目"兴奋点"设计得当与否,决定观众参与节目的积极性与否。"兴奋点"动情、新鲜,富有感染力,提高了电视新闻节目的吸引力和影响力,能达到更好的宣传效果,这里,笔者就自己的一些学习心得和实践体会,对在电视新闻节目中设计"兴奋点"进行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