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46 毫秒
1.
郑民 《现代语文》2007,(6):48-49
鲁迅是中国现代主义文学的滥觞者,《故事新编》具备了一定的现代主义特质。以《补天》作为范例,可以从解构具有神圣意义的人物,以揭示人生困境;消解历史文本及规范历史话语,建构新的艺术范式;荒诞怪异的美学效果;心理分析、内心独白等现代主义艺术手法的运用等四个方面探求文本与现代主义的交切点。  相似文献   

2.
《论语》的写人成就,不单在于文本刻画了众多人物形象,而且在于通过孔门有情哲学体系的整体关照,文本采用语录、人物品评和对话,借助反复咏叹、虚词特别是语气词,凸显出人物情感与理性思辨的交织相生。《论语》于写人之际蕴含真情,这种对人物形象及其情感的客观展示,使其文缓旨远、余味曲包而有别于早期其它经典,从而成为颇具文学价值的先秦散文之一。  相似文献   

3.
陈寅恪通过《哀江南赋》和《琵琶引》系统阐述了文学真实与历史真实的关系,体现了其以诗证史、史诗互证的诗学范式。钱钟书的诗学范式是反对实证主义,他认为文学与历史应该分属各自的领域,文学的真实不等于历史的真实,二者不应该等同起来。但是随着西方新历史主义文艺思潮的兴起,文学与历史之间的隔阂将被打破,陈寅恪与钱钟书的诗学范式的互补与融合将成为可能。  相似文献   

4.
鲍鹏山 《上海教育》2014,(34):64-64
今天再读《论语》,具有三个层面的价值。第一,知识层面。《论语》牵涉到丰富的历史、文化、典章、礼仪知识,几乎涵盖了生活的方方面面。比如历史人物,不仅涉及孔门弟子,也涉及孔子以前历代人物、孔子同时代人物,这些人物,很多都是了解中国历史必须熟悉的,更重要的是,《论语》不是简单地记述这些人物,而是把他们放在历史和现实的坐标上,对这些人物进行历史的、政治的、文化的和道德的评价,并且成为我们认知这些历史和历史人物的逻辑起点和道德基础。《论语》中的很多字词、句子、人物、事件都成为典故,承载着相应的价值观而代代相传。古代的各类作品中,大量使用《论语》的名言和人物典故,只有熟悉《论语》,才能正确和深刻地理解。  相似文献   

5.
文学与历史遇合的方式及遇合而成的文化范式———象征、隐喻的文化内涵及效用,在文化史上就具有重要意义,它使得文学在历史文化中具有建构文化范式的职能,并最终走向人文,介入历史。  相似文献   

6.
中国古今文学在审美现代性上能够互通,主要的理论根据是趋同的人道原则、创作主体自觉、文化的承传性和审美文本的永恒因素;古今文学在审美现代性上的根本的、决定的互通点则是人本主义思潮铸就的作家主体的以人为本的艺术思维范式,它为中国文学史营造了先秦、魏晋、明代、“五四”、“新时期”等五个人的自觉与文的自觉相互并举的艺术时代;人本艺术思维范式之所以卓有成效地创构了具有审美现代性的文学作品,就在于它从创作选材、美学发现、艺术构思、形象塑造上所体现出的独特功能。  相似文献   

7.
运用公理化方法诠释中国文化经典,就是试图以一种共同的理性方式,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神。通过对《论语》、《孟子》的公理化诠释,可以发现隐含在孔孟思想系统中的建构逻辑之起点---中庸,既是孔孟思想的核心,也是儒家人文精神的最具特色的要素,形成了孔子、孟子和荀子等先秦儒家以“仁爱”“尚义”“崇礼”为标志的理论范式。  相似文献   

8.
将《新五代史》置于卷帙浩繁,风格卓异的中国历史著述的大背景下加以审视和观照,凸现了欧阳修历史写作所体现出的既有春秋笔法,史记风范的精髓,同时又不拘泥于前人,自为一家的新范式,以及他所秉持的对历史事件的独立的批判精神,对历史人物的源自儒家传统的道德评判。  相似文献   

9.
《论语》一书具有相当高的文学价值,对后世文学影响颇巨。《论语》的题材选择、体裁形式、文本结构、语言风格,对《语林》一书均有不可忽视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文学与历史     
本文拟从文化学上来阐述历史与现实、文学与历史相遇合的基本方式、意义及遇合而成的文化范式——象征、隐喻的文化内涵及效用,并力图揭示文学在历史文化中所担负的建构文化范式的职能。最终展示文学在当代所面临的走向人文、介入历史的双重使命。  相似文献   

11.
《论语》之“论”作“伦理”解、圆通解、“选择”解、“讨论编次”解、“编纂”解都是不对的,而应作“议”解。《说文解字》释“论”为“议”。《论语》、《孔子家语》、《孔子家语后序》和《汉书.艺文志》中的“论”也应释为“议”。《论语》之“论”的动作实施者肯定是孔子,而不是此书之编者。与《论语》同时代的其它著作中也出现了许多作“议”解的“论”字。“语”具有“言说”和“辩论”之义。《论语》书名之义就是:孔子的议论、评论之辞及其与弟子的言说、辩论之辞。  相似文献   

12.
春秋乱世,礼崩乐坏,“信”这种实践品格经受了巨大冲击。本文以《论语》“信”字为切入点。对“信”字的文化含义进行了重新归并。并从四个方面分析了“信”这种实践品格的文化内涵,简要评述了“信”这种实践品格的历史与现实影响。  相似文献   

13.
《论语》集中反映了早期儒家特别是孔子的学说思想,其中有很多思想范畴。如仁、义、礼、道、德、孝、信、直、勇等,大致可分为基本与非基本两类。文章谨选上述思想范畴中的信,从其类别("友信"、"政信"、"性信")及其与各类思想范畴的关系来阐述《论语》中信的含义,同时对于孔子思想核心和基本范畴的界定问题,也作了一定的探讨。  相似文献   

14.
《论语》中“是”字共出现60次,有作指示代词,表“对的、正确的”义和作系词等不同用法,我们在充分参考前贤论著的基础上重点论述了“是知其不可而为之者与”中的“是”字应视为作系词。  相似文献   

15.
<论语>的判断句主要有五种形式:一是[主语,]谓语+也;二是[主语,]是+谓语+也;三是主语+者,谓语+也;四是[主语,]+为+[谓语];五是[主语,]+非+[谓语].可见,在<论语>中已出现了"是""为"等判断词,"非"不是判断词,而是表否定的副词.  相似文献   

16.
<论语>何晏注是对汉魏<论语>训解的一个总结,对后世的影响远胜过汉魏说<论语>其他诸家.何注既注意文字训诂,又重视经理阐释,其视角较为合理.何注主要是从词的语义系统和语境角度对词义加以训释的,此外也用本字训释通假字、以方俗语训释通语.何注所采用的训诂术语不多,基本继承汉代学者的用法,也有创新.  相似文献   

17.
儒学能在中国两千年的社会里产生重要影响,当然是源于它博大精深的思想,但与孔子本人的人格魅力也有莫大的关系。细读《论语》,我们就会发现,孔子是一位多姿多彩的人,而不同时代的人根据自己的理解对孔子的形象进行了一些改变或塑造。  相似文献   

18.
文章拟对《论语》中“之”的用法作一穷尽性的测查与分析,以探讨“之”在先秦时期的使用特征,从而为古代汉语以及汉语史等方面的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9.
加强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需要借鉴西方现代解释学的基本方法,回到经典文本,弘发孔子以“仁学”为核心的心性思想的现代价值。从对《论语》的解读看,其心性思想的现代内涵主要包括:倡导道德自律,注重推己及人;“仁为己任”,强调责任意识的人格追求;以“好学”、“善道”为重要内容的实践理性;仁是情理,具有浓厚的情感色彩。“仁”还是一种人生修养的方法和人生修行的境界。  相似文献   

20.
诚信包含诚和信两个方面的内容要求。诚者,待人诚实,处世真实;信者,讲信用,守承诺,重信誉。诚信者,诚实而守信也。诚信,作为道德规范,历来为人们所推崇和提倡。《论语》中对如何使"天下有道"提出了要求,在它的诚信的教育背后隐含的就是"诚信"的缺失。文章分析了《论语》诚信思想的特色,揭示其背后所隐含的诚信缺失现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