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从《玩偶之家》中娜拉的出走到《厨房》中枝子的回归,时间相隔100多年,但女性的生存境遇依然处在十分尴尬的状态,不论是女强人还是弱女子,都走不出“出走——回归”的循环模式。离开还是回归,成为女性角色无法定位的焦虑和对其生存境遇的拷问。  相似文献   

2.
《哦,香雪》是一篇值得反复重读的小说。小说中对“火车”“鸡蛋”“文具盒”等事物的叙述,表征了年轻的香雪们对“现代化”的到来表现出一种复杂的欣喜。尤其体现在叙事方式上,小说在叙述香雪“出走”时极尽笔墨,而在香雪出走之后的“回归”叙事却极尽简化。作者用“叙事落差”的叙述技巧传达了小说独具匠心的艺术效果;同时,也将香雪出走的叙事性质转变为一种回返时个体的精神启示。  相似文献   

3.
《古诗十九首》的孤独伤痛与汉末士人的生存焦虑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认为《古诗十九首》所渲泄的主要情绪乃是一种沉重的孤独感。这种孤独感在《十九首》中的任何一类乃至任何一首作品中都有程度和形式不同的表现。这种情绪首先是汉末社会大量出现的异乡游子这个特殊人群的特殊心态造成的。然后,更重要的是它来源于汉末知识分子的生存状态。具体地说就是存在主义哲学所描述的“焦虑”。在动荡不安的汉末社会,士人因对自身前途的迷茫和对社会命运的迷茫,而处于一种生存的“焦虑”状态。汉末士人的生存“焦虑”正是造成《十九首》的孤独伤痛之根本的、深层原因  相似文献   

4.
20世纪中期的“文化大革命”造成了中华文化断裂的阵痛,一度引发文化的迷茫。目前中小学不断加强传统文化经典的教学,即是人们在痛定思痛之后,重续民族文化之“根”,回归民族“精神家园”的一种努力,而读《论语》,更是其中的主要表现。  相似文献   

5.
焦虑是人类最基本的一种情绪,“教育焦虑”可以概括为人们因教育过程中某些不确定因素对个体发展和需要构成威胁而产生紧张、不安、恐慌等复杂的心理状态,个体的焦虑情绪被群体感知而聚集和扩散传播,到一定程度就形成群体性焦虑情绪,在社会层面相互作用和影响。不同教育群体“教育焦虑”具有明显差异,教师“教育焦虑”是基于职业体验和教师角色价值思考而产生的;中国家长“教育焦虑”是源于教育竞争压力和对子女教育过高期望;学生“教育焦虑”则是学生对学习过程和学习结果的体察感受。  相似文献   

6.
感谢深圳     
在任何一个地方、任何一个群体中,总有些人与周围的一切显得格格不入。当环境不能再继续接纳他们,或是他们已经厌倦了环境时,他们选择了改变,选择了离开,选择了出走。出走的原因各不相同,或迫于生计,或追寻理想,又或者仅仅是为了自由地呼吸。出走的境遇与结果也因人而异,千差万别。从今年第1期起,“走进生活”栏目将陆续刊登一组以“出走”为主题的文章,通过这组文章,让我们走近这些教师群体中的“另类”,去感受他们的奋斗、成功与收获,也感受他们的无奈、漂泊与辛酸。每个人的存在都是有意义、有价值的,理想之火从未在任何一个心灵的角落泯灭,但实现的途径只能靠自己把握。我们只希望,这些“出走”教师的经历能引发你对自己生命的反思。如果您也曾“出走”,或正在漂泊,来吧,我们愿意倾听您“出走的故事”。来稿请寄本刊编辑部“走进生活”栏目,或发E-mail至:ywj73615@sina.com。———编者  相似文献   

7.
经常看到一些家长为找不到教育孩子的切入点而苦恼,不是为书上学到的家教妙法不知用在哪儿合适而焦虑,就是为同事传授的育子良方无处着力而迷茫。也经常听到一些教师为自己的说教无力而抱怨,不是埋怨时下的学生太不听话,就是气愤当前的育人环境太复杂……这些育人者到底在为什么而烦恼呢?最近读到一篇《拔除杂草》的小故事,才猛然明白其中的缘由。原来育人不仅仅需要种种“良法妙药”来引导自己发现、应对与解决育人过程中不同环节的具体问题,更需要让自己的育人良方得以衍生出传奇般神效的“点睛之笔”,去描绘出教育画卷的神奇色彩。  相似文献   

8.
路翎对人、对生命倾其一生去思索和追寻,力图寻找到整个民族最趋完整的生命形式。在这个过程中路翎把批判的矛头指向群体的麻木,指向群体对个体的同化。对群体的否定促使个体惨然地面向了死亡与出走。"死亡"之路求得的是民族的心声;"出走"行为为的是个体的成熟。  相似文献   

9.
在大学毕业生就业队伍中,每年因考研失败转入就业大军的学生是一个特殊群体,他们会因考研失败而沮丧,会因不明就业形势而感到焦虑和恐惧,会因迷茫而自我否定。对于这部分学生的就业指导,是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的重要内容。  相似文献   

10.
在人教版选修1“梭伦改革”之“梭伦出走与僭主政治的建立”这一子目的教学过程中,笔者从历年高考试题中选取了一段材料,让学生在阅读的基础上概括、提炼梭伦出走的根本原因,目的在于提高学生阅读、分析材料,结合所学知识从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解决具体历史问题的能力。  相似文献   

11.
肖圆 《考试周刊》2011,(90):235-235
幼儿园工作是繁琐而细致的工作,对于教师们来说,幼儿园一日活动中最难处理的就是离园环节.不少幼儿园教师都戏称该环节是“打仗”的环节。那么,离园环节为什么会让老师们觉得像“打仗”?在这个环节中存在哪些问题?这些问题又该如何解决?这是值得幼教工作者们思考和探索的问题。  相似文献   

12.
时佳 《考试周刊》2010,(18):33-35
在《简·爱》这部作品中,作者安排了主人公简·爱的三次出走.在这三次出走的过程中.探索了处于无权状态的英国妇女如何从各方面完善自己.建立在爱情基础上的平等的婚姻.不断抗争、争取自我实现。但是由于社会长久以来的父权思想的影响,各种清规戒律对女性的压制,以及作者本身的经历及认识的局限,作者只能安排意外的遗产,而不能从根本上解决女性的生存、发展问题。看似美好的结局,更多体现的是作者对于维多利亚时期女性生存问题的困惑与迷茫。  相似文献   

13.
语文教学与现实生活的脱节,一直是教学实践和理论研究力图解决的问题。人们为此做了种种努力:“大语文”概念的提出,“贴近生活”的提出,“语文的外延等于生活的外延”的提出……来试图弥合语文教学与现实生活之间的沟壑。可惜的是,这些努力并没有从根本上解决这个问题。因此,当胡塞尔“生活世界”的概念被引入教育教学界时,语文教学研究者和实践者又看到了新的希望,将回归“生活世界”当作解决旧问题的新药方。  相似文献   

14.
“双减”政策是否有效缓解了家庭的教育焦虑?从家庭教育焦虑的类型演变和群体特征分析可知,现代社会结构中的阶层焦虑和“学而优则仕”的传统观念使得“双减”之后的家庭教育焦虑变得更加复杂。从长期来看,要真正落实“双减”政策,有效缓解家庭教育焦虑,需要解决教育选拔考试文化的重塑问题,并且深入推进普职融通等人才培养改革。  相似文献   

15.
很多父母为孩子进入小学后表现出的不适应现象而苦恼,有人请教专家,有人在家积极对孩子进行小学各项教育的“强调补课”,而更多的家长则表现出了迷茫和困惑。我们应该怎样解决这个问题呢?  相似文献   

16.
调查发现,一些中小企业经营者对企业未来发展存在着焦虑与迷茫情绪。而实践表明,未雨绸缪是避免陷入焦虑和迷茫状态的有效途径。做到未雨绸缪对中小企业经营者而言至少包含两个层次:一是要对已知的或企业家可以把握的事物或问题及时地做出反应或回应。比如,在“入世”后企业需要及时把取得国际质量体系认证等与国际化发展相关的要求,提到企业发展的议事日程上来。实际上,这一点是对中小企业经营者“勤劳”特性的内在要求,提到企业发展,对中小企业经营者“勤劳”的标准正在相应地提升。做好这一点,并不容易,但做好这一点,的确能有效地帮助中…  相似文献   

17.
当今的北京宋庄画家群体,早已引起了国内外的关注,对于他们的艺术创作、生命状态乃至艺术理念的理解.面前评论界还没有系统的研究,这一方面是由于这个群体本身尚处在流变之中.其中的理念分化和多元变奏在不断发生,另一方面则是由于对于中国现当代艺术的界定还没有形成共识,国际与国内的艺术市场的冲击和画家们的内在反应都呈现着迷茫和焦虑。  相似文献   

18.
出走行为会威胁到个体的生命安全。孤独症个体的出走行为具有发生地点的随机性和外显动作特征的多样性,高发群体为5-12岁的孤独症儿童与60岁之后的老年孤独症个体,出走行为发生的概率与年龄大致呈现“U型”曲线关系。研究发现孤独症个体的核心症状及共病表现与出走行为存在显著相关,对所处环境的感知觉异常及不良体验也容易诱发孤独症个体的出走行为。在出走行为的初期阶段,通过前事控制等应用行为分析策略能有效降低离座行为的发生概率;而在出走行为的后期阶段,使用电子屏障设备和教授安全技能等方法应对个体走出安全空间的行为,效果同样显著。  相似文献   

19.
数学“问题解决教学”教学结构模式中的第二个环节是“数学问题逻辑化”。这个环节的教学是继第一个环节“具体问题数学化”之后,在学生通过观察、实验、尝试等方法,明确课题认知结构和学习目标的基础上,对教学目标中的有关概念进行定义,对有关命题进行逻辑化证明。传统的教学过程中,教师比较重视这个教学环节,因此易于教学。但在这个环节中教师往往只重视逻辑化内容的教学,而忽视逻辑化过程的教学。在这里我们特别设计了重视“数学问题逻辑化”过程的教学片断。   进行九年义务教育三年制初级中学《几何》第二册教学时,可把“等…  相似文献   

20.
停留与出走     
刘德福 《师道》2003,(11):42
人生如在江湖,身心时刻处于变动之中,苏轼在《赤壁赋》中说:“盖将其受者而观之,大地曾不能以一瞬,将其不变者而观之,物与我皆无尽也。”出走与停留是人生的两种交互出现的状态,停留是偶然的,暂时的,出走是必然的,永恒的。康德虽然一生只居留于一个小镇,但在仰观大象的过程中,心灵总在一次次出走;博尔赫斯虽然一生在图书馆工作,但每一次倾心的阅读都是一次灵魂的出走。“在原地打转,走得再多也不是路。”或许,最理想的生命方式是出走与停留的交相辉映,互为烘托。当经济的困窘束缚心灵的发展时,肉体的出走无疑足可以带动精神的成长;而当经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