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文化认同有利于增进中越双方的了解与信任,有利于促进中越区域性合作组织的形成,有利于打造中越交流合作新模式,因此它对于提升中越区域合作的质量、层次与水平具有重要意义。在长达两千年的地方化本土化历程中,儒家思想已经深深融入到越南人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成为越南民族精神和民族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有效发挥儒家思想的桥梁和中介作用,对于增进中越文化认同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
中越之间的宗藩关系是一个历史问题,同时又是一个现实问题。中越之间有着长达近千年的宗藩关系史,对于这段历史的研究工作才刚刚展开,许多理论问题尚待研究。本文对中越宗藩关系的发展、变化和消亡进行了回顾。并对中越之间宗藩关系的核心、基础等理论问题进行简略探讨,由于作者水平有限,本文仅作引玉之砖。  相似文献   

3.
2015年习近平主席访问越南时提出"中越是具有战略意义的命运共同体"。两年多来,中越在政治往来、经贸、海洋等领域的合作都得以推进,促进了中越战略命运共同体的建设。中国2016年3月对越南的"补水外交"进一步丰富了中越战略命运共同体的内涵。展望未来,中越战略命运共同体具有广阔的前景,但也要着力解决中越两国民众对彼此的负面认知,尤其是越南民众对中国的负面认知,为中越战略命运共同体的建设夯实基础。  相似文献   

4.
2015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访问越南,中越共同达成一系列协议,推动中越贸易关系更进一步发展。中越加强贸易合作关系不仅惠及本国,更有利于中国与东盟贸易合作的顺利发展。在中越共同推动"一带一路"与"两廊一圈"对接的新形势下,尽管中越存在摩擦,但相信中越贸易合作关系必然持续稳定继续前行。采用文献分析法和实证分析法,主要分析了中越贸易摩擦的背景、现状、原因及对策。中越贸易的进一步深化需要中越双方共同的努力与合作。  相似文献   

5.
建设一流大学是全球范围内高等教育理论探索与实践发展的热点与前沿问题.以中越两国为代表的发展中国家在高水平大学建设领域普遍存在历史传统影响深厚、行政官僚体制、大学自治受阻、教师薪酬水平低、知识创新机制难以形成等问题.因此,中越国家特别需要在现代大学制度建设、充分发挥后发优势和加强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重点突破,从而为本国的世界一流大学建设提供科学的发展战略与策略保障.  相似文献   

6.
长期以来,中越边境贸易在两国边境地区经济、政治关系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将中越边境贸易政策进行对比研究,对于促进中越边境贸易健康、持续地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文章阐述了中越对于边境贸易相关概念的界定,对两国的边境贸易政策构成,边境贸易的主体、管理形式、计价结算、管理部门等几个基本问题及优惠政策进行了对比,并对两国边境贸易政策的进一步完善得出相应启示及建议.  相似文献   

7.
运用文献资料法、实地考察法及调查问卷法等方法,结合第二届防城港国际龙舟文化艺术节,调查、分析研究广西中越双边龙舟赛的发展现状,结果表明中越双边龙舟赛规模、影响力不断增大,取得良好的成效,已成功升级为国际级的赛事。但同时也暴露出民族特色遭淡化、场地设施不能满足观众需求等问题。文章在分析其取得的成效的同时提出解决相应问题的发展策略,以期为中越双边龙舟赛的更好发展及利用边民的体育活动构建周边和谐环境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8.
2007年1月12日,由首都师范大学政法学院主办的全国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论坛第四次研讨会——“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及其学科建设”研讨会在北京举行。国务院学位委员会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评议组两位组长,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靳辉明研究员、武汉大学党委书记顾海良教授。以及来自全国高校的30多位专家学者参加会议。  相似文献   

9.
2009年6月13日至15日,教育部社会科学委员会马克思主义理论学部主办、南开大学承办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和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研讨会"在津举行,马克思主义理论学部委员、编写教材首席专家和成员、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21个博士学位授权点负责人及相关高校负责人共70多位专家、学者出席了会议.  相似文献   

10.
中越边境政策比较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中越两国均重视边境地区的经济和社会发展,但两国的边境政策在系统性、针对性和适应性等方面有所不同。中越两国边境政策的制定和实施对云南产生了重要影响,不仅促进了中国边境地区经济和社会发展,也导致中方部分边民不满情绪和跨境犯罪等现象的出现。  相似文献   

11.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主体论就是关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具体驱动主体、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存在的主体性问题以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主体性有效发挥的规律性把握等问题的理论研究;实现自我与自我实现的逻辑关系问题在某种程度上构成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主体论的基本问题。  相似文献   

12.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程昭示:紧跟历史时代是政治智慧的通则,历史时代决定了实践的意义,从而决定了理论的价值及认同。对理论的认同来自理论指导下的实践意义。当前,马克思主义再度中国化不得不直面实践中的真实境遇,解决境遇中的挑战决定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成果的理论价值。以人为本,使大多数人民获益,从而增加人们对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认同是一种合规律的途径。这种认同是马克思主义能在中国继续延伸的内在根据。同时,要警惕各种无谓争论的干扰。  相似文献   

13.
毛泽东思想是关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正确的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是我们党宝贵的精神财富,不仅具有长期的指导意义,而且也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继续发展的一个重要源头。应科学评价毛泽东思想的当代价值,深刻揭示其在当代的和平价值、发展价值及文化价值,既不要丢掉根本,又要着眼于新的实践和新的发展,继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不断发展。  相似文献   

14.
20世纪二三十年代的中国社会史论战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提出是有着内在的、必然的逻辑联系。首先,这场社会史论战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进一步传播;其次,20世纪二三十年代也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大理论成果—毛泽东思想形成的时期,这场论战与作为毛泽东思想主要组成部分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有着密切的联系,论战中学者们对中国的社会性质与中国革命性质、革命的任务、领导权等进行了广泛地探讨,为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5.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问题涉及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历史和社会主义现实等诸多领域,关涉到哲学社会科学的各个学科,涵盖了中国共产党人的全部理论活动和实践活动.近些年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问题的研究作为一门显学,引起学界广泛重视和热烈讨论,但我国学界在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问题的研究中对许多重要理论问题的认识并未取得共识,有一些深层次理论问题和认识问题尚待深入研究,即:关于研究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前提;关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科学内涵的界定和把握;关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弘扬祖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关系;关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根本问题和根本经验;关于继承和发扬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优良传统;关于新中国成立后"两个30年"的关系;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对毛泽东思想历史地位评价的科学性和有效性;关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两大理论成果"的内在联系性;关于解放思想和理论创新;关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  相似文献   

16.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哲学方法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得益于马克思主义哲学方法论的正确指导,具体表现为:依据彻底的唯物主义,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精髓;坚持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的统一,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基础;遵循理论源于实践的原则,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根本路径;贯彻为人民谋利益的唯物史观,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价值取向.  相似文献   

17.
青年干部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大众化、时代化的客观要求,是巩固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主导地位的应然诉求,因此,必须加强青年干部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而加强教育首先必须回归到对马克思主义经典文本的解读之上,因此,建设符合青年干部实际的理论教育文本至关重要,其原则与方法值得探索。  相似文献   

18.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历程中理论创新的标准与重大创新成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历程中重大理论创新的标准需要考虑:1.该理论的问题背景和实践背景;2.具有重大的战略意义、标志着战略思想和深层理念的变化;3.属于重大的理论问题,具有理论母体的地位或意义;4.按照对马克思主义的传统解读,其"异端"特征显而易见.从这样四条衡量标准出发,农村包围城市道路理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理论,可以说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历程中最显著的重大理论创新成果.  相似文献   

19.
马克思主义理论自觉具有深刻的内涵和重要的时代价值,但当前我国广大人民群众存在着严重的对马克思主义不自觉和不自信问题,文章通过对马克思主义内生性“失位”、“缺位”、“错位”的把脉和外生性“移位”、“抢位”的诊断,认为要通过“稳位”、“归位”、“定位”“三位一体”共同作用使马克思主义转化成人民群众的思想和行为,增强马克思主义理论自觉。  相似文献   

20.
从新中国成立到1957年,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延续了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良好发展势头,并得到了延伸和发展。在此之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入了曲折发展的历史时期,但并没有中止。于1966年爆发的“文化大革命”标志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暂时中止。因此,笔者认为,杨奎松教授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曾中止于20世纪50年代的观点是值得商榷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