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十五”期间,哲学的“价值论转向”受到重视,实践基础上重建价值哲学成了一种理念。理论的价值哲学与实践的价值哲学研究同时并进,既有思想史的挖掘与清理,也有现实的关怀与反思。理解价值本质出现三种不同的模式,人类中心主义与非人类中心主义激烈争论,如何看待“休谟问题”上出现严重分歧。真正独特的研究方法的欠缺,是制约当前价值哲学取得重大进展的“瓶颈”。  相似文献   

2.
孙伟平博士的新作《事实与价值》(全书 2 3万字 ) ,已于2 0 0 0年 10月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推出。该书对“事实与价值的关系”这一价值论中的休谟问题作了系统的、开创性的探究 ,它的出版 ,标志着我国价值论研究跃进到了一个新的高度。而在笔者看来 ,该书不仅推动了我国的价值论研究 ,而且对于我国整个哲学研究也颇具启发意义 ,这突出表现在它在“问题”与“主义”的关系问题上 ,为人们提供了一种新的、更为合理的理解模式和实践模式。在当前的我国哲学研究中 ,有两种倾向较为突出 :一是强调“问题意识”和“问题研究”。持此倾向的论者大…  相似文献   

3.
在远程教学设计中,有一个从“教的技术”、“学的技术”到“教与学的整合技术”的发展过程。但存在着两种不同取向的“教与学的整合技术”:“教学交互模式”和“教学理解模式”。本文分析和比较了两者的异同,并指出:只有将两者结合起来,才能促进远程教育人文性价值目标的实现。  相似文献   

4.
长久以来,由于传统社会学批评模式的局限,郭沫若历史剧的研究者主要探讨其社会价值,很少从郭沫若的精神个性及生活经历等方面考察其创作的心理动因及其艺术价值。本文主要阐述郭沫若历史剧作中所潜藏的一种“流浪”情结,并论述它在郭沫若各时期创作中的不同表现形态及其深层根源。  相似文献   

5.
“礼教”是中国特有的一种教育思想和教育模式,然而由于复杂的历史原因,在许多人心中它充满了贬义,成了封建专制和缺乏人性的家规、纲常与说教的代名词。先秦礼教不同于封建礼教,封建礼教的核心是“三纲五常”、“三从四德”,而先秦礼教的本质则是以“五常”为核心的思想体系。只有将“三纲”与“五常”、“三从”与“四德”区别开来,才能发现先秦礼教与封建礼教的区别,弄清其本来面目,发掘其当代价值。  相似文献   

6.
汉语中出现的繁多的“X热”其实是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的反映;“X热”和“X风”的主要区别在于主观的价值评价不一样,在意义和感情上还有所区别;“中国的‘X’”既是近代中国颇为流行的一个惯用语,也是一种思维模式,这种思维模式有价值,也有问题;一个人,一个工厂,一个单位,一个国家,都应该有健康的心态;“热”和“风”的出现要受到社会发展和人们观念发展的方向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课堂是什么?课堂应该是什么, 教育理论界近年来对于相关问题的争论与探讨,体现了人们对于课堂的实质及课堂教学价值的积极关注与反思。 从模式来看,传统课堂是一种知识为本或知识至上的课堂。从中国古时的“六艺”、“四书五经”到近代的“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从西方早期的“博雅”教育、“百科全书”课程直到近现代的“学科体系”,知识,成为课程的主要内容,  相似文献   

8.
“逻各斯中心主义”是一种同质化与封闭化的体系伦理,它同时存在于传统社会与现代社会之中,因此解构“逻各斯中心主义”就是要打破其体系化制约,并在使其保持差异与开放形态的同时为后现代社会下的伦理形态进行奠基;换言之,内蕴于“逻各斯中心主义”之中的“二元对立”思维模式的破产告诉我们应该从“三分”的视野去考察后现代社会下的伦理形态:即应该注意存在于“价值伦理”、“体系伦理”与“现实伦理”之间的复杂与动态关系,这应是理解“逻各斯中心主义”之解构的意义所在。  相似文献   

9.
以行业为主导构建"大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张容 《职教论坛》2007,(3):49-51
当前,中等职校以就业为导向,实行校企合作“订单式”的人才培养模式。但校企一一对应的“订单式”的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着诸多问题。为更好地促进校企合作,使学生个人价值得到提升,职校可持续发展。笔者提出在区域内以行业为主导,形成学校 行业 企业 政府等多方参予的人才培养链,实行学校行业“大订单式”的人才培养模式。  相似文献   

10.
针对“西气东输”项目的特点,在借鉴国外经验的基础上提出了三种适用的天然气分销模式:“流水线”模式、“开放输送管线接入服务”模式、“管线输送与天然气销售相分离”模式,提出了解决分销模式建设资金问题的7种国际通用融资模式,并针对“西气东输”项目进行了适用性与可行性分析,论述了如何利用融资模式来化解和分担“西气东输”项目的风险。  相似文献   

11.
"慈孝"观是中华民族的传统伦理道德之一,也是伴随家庭结构演进而代代传承、历久弥新的道德观念。"慈孝"观在与中国旧式传统家庭结构相适应上具有历史局限性,在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家庭建设相交融上具有时代契合性。加强"慈孝"观教育,对于培养青年学生的健全人格、推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具有不可或缺的道德价值。  相似文献   

12.
“仁爱”与“兼爱”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精华。和谐社会,一直是中华民族的理想和目标。和谐社会的建设,既要制定和谐的国家典章制度,又要建立处理个人、家庭、国家、社会关系的和谐原理、原则。孔子以“仁者、爱人”为指导原则;墨子从“兼相爱、交相利”思想出发,认为和谐是治理个人、家庭、国家、社会关系的原理、原则。这些思想对于今天构建和谐社会仍具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3.
《稼轩词》中不同方式的“笑”有着比较特殊而一致的内涵:笑并悲愤着、悲愤并笑着。这些笑的独特内涵或表现为狂放中的愤懑、或表现为旷达中的悲怨、或表现为嘲讽中的幽恨。这种笑并悲愤着、悲愤并笑着的人生态度,正是辛弃疾的独特个性之所在。  相似文献   

14.
"贾而好儒"是徽商的一个重要的特征.他们或是"先儒后贾",或是"先贾后儒",或是"亦贾亦儒"."贾"与"儒"的结合,便是徽商为"儒商"的内在根据.徽商以儒学指导"贾行",以儒家"仁"、"善"思想和"以义统利"思想指导商务活动."儒商"的现代价值主要表现在下面三个方面第一,儒家"仁"的学说与现代公司的公众利益;第二,儒家义利观与现代公司的互惠互利;第三,儒家的"人和"思想与商务管理的"双向对称".  相似文献   

15.
善是事物最高价值的体现,艺术之善即艺术最高价值所在。《洛丽塔》体现了纳博科夫关于艺术之善的思考,传达了纳博科夫的艺术观与文学价值理念。本文从艺术之善、道德之善、以及艺术自主性三者之间关联的角度,探讨了《洛丽塔》中纳博科夫关于艺术之善的思考与表达,论证了《洛丽塔》是审美品质与道德内涵的结晶产物,揭示了纳博科夫对自然、社会与艺术之间和谐关联的独到领悟与阐释。  相似文献   

16.
先秦儒家认为,“和”是宇宙万物存在和发展的内在根据、本质规律及运行状态,是人们立身行事的价值目标、评判准则和理想境界,是人们处理自然、人际、社会的原则和方法。“和”的核心内容是多种不同成分、要素的和谐统一。  相似文献   

17.
不论是中国的“天人合一”还是西方的“天人相分”,都没有处理好人类与自然和谐发展的问题。“天人合一”一味强调人类必须顺从自然,人类在大自然面前无所事事,缺乏对大自然的探索精神;而“天人相分”则一味强调以人为中心,征服自然,虽然促进了自然科学的发展,但也带来了严重的环境问题。我们应该吸取两者之精华而摒弃其糟粕,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关系,为我们创建和谐社会服务。  相似文献   

18.
中国现代文学最基本的怨恨体验有四大模式:反抗中的怨恨,回瞥中的怨恨,建构中的怨恨,知识分子的怨恨。四大怨恨模式之间关系复杂纠缠时分时合,各种怨恨模式既有价值同时也存在局限。  相似文献   

19.
人生存的有限性决定了人总是要寻求某种终极的眷顾,哲学是人对自己的终级命运进行自觉的和理论上的关怀。马克思哲学的终极关怀观以“现实的个人”为关怀的主体,代替了黑格尔的“绝对精神”和费尔巴哈的“类”,以“人的全面发展”、“自由个性”代替了“最高的善”、“爱的宗教”,具有了真实性和可实现性。同时,将“人的全面发展”作为一种最高的价值指向,在现代社会具有更加突出的意义。  相似文献   

20.
在和谐社会的建设过程中,如何处理好生产的发展和人的发展,实现社会公平公正是我们必须解决的首要问题;从“两种尺度”与和谐社会的关系入手,分析实现社会公平公正的必要性和具体措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