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37 毫秒
1.
1问题的提出
  高三的调研考试作为高考前的练兵,理应让学生看到平时学习中的“优”与“劣”,并且为学生增添一份信心。但是,调研考试的试题往往又让学生觉得很“苦”,“苦”得“难以下咽”。作为教师,怎样才能让学生通过品味其中的苦,尝到苦尽后的甘甜呢?本文以南通市的一道调研测试题为例,反思高三的试卷讲评课该如何以学生为主体,将教师的“教”让道于学生的“悟”,从而提高课堂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2.
苦乐年华     
高三的学生都说自己苦,苦在高三教师讲课时把学生缺省设置为永远跟得上的天才;苦在同学见面时流行的问候语是“今天你考了没有”;苦在每天都要面对令人眩晕的模拟题、教辅书;苦在每次都看到考试卷上的那醒目的红叉。  相似文献   

3.
面对备课,有人觉得很烦,烦的是检查起来“山雨欲来风满楼”;有人觉得很累,累的是“就这样重复昨天的故事”;有人觉得很怨,怨的是“我的心思谁能懂,想改变你真的好难”……面对备课:我们如何选择? 一、要制造,还是要创造? 谈到制造,很自然就会想到工厂里的工人,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为了生产出统一规格的产品而辛勤工作着。而咱们有些教师就是在于着这样的活。把教参当作了模具,一字不漏地生产着备课。不过这样的备课倒是栏目填写齐全,内容详尽,如果字迹再写得漂亮些,说不定还会得到领导的表扬。这种备课就如同干体力活,无需动脑,与工人不同的只是将手的“器械”换了“笔头”而已。难怪乎有些教师把备课本  相似文献   

4.
有一次,一位教师为小学低年级学生讲集合,创设情景如下:先请班上的男同学站起来,说这就是我们班男生的集合;然后请女同学站起来,说这就是我们班女生的集合;然后再把过道比作铁路线,请在铁路线左边的同学站起来。这时站起来的既有男生,又有女生。教师说,这是铁路线左边同学的集合;最后请铁路线右边的同学站起来,说这是铁路线右边同学的集合。当时小同学们都很高兴,也很轻松,觉得自己都听懂了。  相似文献   

5.
[范文]我班的沉沉同学,有个生理缺陷:每当开口说话时,嘴巴就会歪到一边去,显得很吃力又非常难看的样子。有的同学觉得好玩。有一次,班级开展“我的理想”演讲比赛,他竟然第一个报名,上台演讲,大家根本没有听清他说什么,只顾一阵一阵地哄堂大笑。[修改意见]片断的毛病很明显,只记录了生活中原来的、肤浅的表面现象,没有看出本质和含义,没有自己的观点,更没有重点。只能说是日常生活中的“万花筒”“录像”,没有表达任何的思想感情。相反,还有挖苦、讥笑有生理缺陷的同学的意味。治疗本片断的毛病要“一分析,一渗透”:所谓“一分析”,就是分析…  相似文献   

6.
毛志成 《河北教育》2002,(11):16-17
中小学生有的感到作文很苦,畏之如虎,谈虎变色。有的又觉得作文很甜,甜得像仙桃,谈起来就流口水。觉得作文很苦,很有道理,否则大家就不会不辞千里之遥,盛夏之热,来到这里想从我身上得到一种“作文的解苦之药”了。说作文很甜,像仙桃,也有道理。否则也不会在火车上颠簸了十几个小时、几十个小时,到这里想尝尝“文学仙桃”的味道了。对中小学生(包括他们的带队老师兼语文行家)讲作文之苦,我可以讲,而且必须讲。但是谁要向我讨一种解苦良药,我只能说没有,或不多。原因是作文之苦不是一人一家之苦,而是教育体制的问题,是社会…  相似文献   

7.
近几年,一些教育科研机构和心理健康教育课题组对中小学教师的心理健康水平进行了调查、检测。调查发现,有75%的教师感到“每天觉得很忙、很累,但是,总结的时候又想不出自己干了些什么”;90%的教师感到“当教师越来越不容易,压力很大”。检测结  相似文献   

8.
唐黎 《教书育人》2007,(12):58-58
时下,谈教师工作——忙;问班主任工作——杂;叹教师心情——烦;看学生生活——苦。原因呢?浮躁。 学校是个大箩筐,什么事都往里装。教育科研,爱你没商量;课程改革,坚持到底;学生安全,警钟长鸣;校园文化,时常更新;创建工作,每年都有;校本课程,人人开发……这些事情,能不做吗?不能!这些事情都是每所学校必须做的,也是每位教师必须做的。所以,教师对这些事不要抱怨,也不要心烦。我们要调整心态,分清轻重缓急。我觉得教师当前最要紧做的事是:沉下心来做学问。  相似文献   

9.
周霞 《福建教育》2005,(5A):56-57
当初选择教师这个行当,就是觉得学校里人际关系简单。当小学老师,把孩子管好了,课程教好了,这任务也就完成了。可是哪想到,学校也不是什么“单纯”之地,前些时候因为和学校某领导发生了一些冲突,每天都有种强烈的不踏实感。在一个学校里走动,抬头不见低头见,可见面老觉得很尴尬。前些天也怪我,怪我管不住自己这张嘴,本来工作上就和领导有分歧了,偏又倒了霉,  相似文献   

10.
单泠 《神州学人》2005,(7):28-29
杭州的春天是很短暂的,五一刚过.安排在暑期里进行的工作,也就有了近在眉睫的紧迫。打开学校的网页——“关于暑期赴澳洲交流学生网页开通的通知”“如何填写出国程序表”、“参加瑞典隆德大学暑期班的同学订购机票注意事项”……一条条、一款款.让人觉得夏天真的就到了。  相似文献   

11.
初中文言文教学中,背诵是一个重要的要求。这在师生的心目中,是很明确的。但是,对它的处理,往往流于简单化、形式化。教师在布置上说得多,在指导上做得少。那么,如何指导学生完成背诵任务,提高背诵技能呢?我认为应从以下四方面做起:一、复述大概,解除心理压力大部分文言文篇目都有明确的背诵要求,这在教师学生的心目中是个很醒目的“任务”,教师的提醒强调,更使学生觉得任务之苦,任务之艰。心理负担重了,学习主动性没了,效果自然差了。为此,我在教学文言文时,总是明里降低要求,暗中训练能力,让学生去搁下“背”的任务,…  相似文献   

12.
《中小学电教》2003,(8):72-72
小林是在妈妈的陪同下来进行心理咨询的。小林在小学时胖乎乎的,挺可爱,自己也从不觉得有什么不好。但上了中学以后,当同学开玩笑说她是“胖猪”时,她就觉得自尊心受到了莫大的侮辱,于是开始下决心减肥。从不吃主食到一天只吃一点水果,减到了标准体重后又继续减,几个月工夫,小林已瘦得皮包骨头,月经停止,精力不足,严重影响了生活和学习。现在小林也想吃一些饭,可是一吃就觉得胃里难受,很痛苦。医生说,小林已经患上了“神经性厌食症”。  相似文献   

13.
英子是个性格内向的女孩子,她总觉得自己的一张脸长得有些“对不起同学”,很自卑。郁闷的情绪让她对所有的同学都“敬而远之”。[第一段]  相似文献   

14.
最高原则     
十年前在江苏求学的时候,骑车摔伤了,被同学送到了医院,经过一个多星期的治疗,花了三千多元医疗费。出院后,我为这笔钱一筹莫展。 几个关系很“铁”的同学牵头,向同学们募捐了一笔钱支付医疗费。我起初不同意他们的作法,但是经不住他们再三劝说,便默许了。 这事很快被班主任知道了。他问我是不是同意了向同学们募捐,我点了点头。他说:“我觉得这样做不妥当,你还要在学校里生活两年,这两年里你会觉得自己欠了每个同学的。” 那时虽然知道班主任是好意,但我心里还是不明白他的话的道理。 一天在报上读到一则故事。…  相似文献   

15.
王成蛟 《班主任》2013,(5):31-32
【案例陈述】小琪,学习成绩在上高中前都名列前茅,高中伊始也还不错,但她因病休息一个月再回到学校后,成绩就下滑得厉害。小琪很害怕老师和同学的看法,觉得很没面子,一想到这事就心焦,认为班里同学在背后议论她,要求父母给她调班。然而,调班后,她并没有达到预想的成绩,于是再次要求调班。班主任建议她过来找我聊聊。【诊断分析】小琪的问题很明显,她不能接受考试成绩下滑的事实,认为这让她很没面子,同学也会因此看不起自己,议论自己,以致学习不专心,注意力下降,进一步影响学习;成绩再次下降又加重了她“没面子,被同学议论”的认知,形成恶性循环;  相似文献   

16.
1问题缘起 高三的“二模”考试作为高考前的练兵,理应让学生看到平时学习中的“优”与“劣”,并且为学生增添一份信心.但是,二模考试的试题往往又让学生觉得很“苦”,“苦”得“难以下咽”.作为教师,怎样才能让学生通过品味其中的苦,尝到苦尽后的甘甜呢?本文以苏锡常镇的一道“二模”试题为例,笔者在给学生讲评时,发现学生在解决此题时,  相似文献   

17.
在学校里,经常看到一些城里学生欺负那些从农村来的学生,还背地里叫他们“乡巴佬”,一点也不顾及别人的自尊心。我对此很看不惯,因此采访了几位同学和一位老师。我首先采访的是一位非常傲慢的城里学生。我问:“你觉得乡下人比城里人差很远吗?”他说:“那是当然了,我们城里人钱包里天天都装有很多的money,天天都可以去买零食吃,而且想吃什么就吃什么,他们那些乡下人可以吗?别说买零食吃,我想他们钱包里连钱也没有。哼!他们想和我比,那得叫天和地先比平了再说吧。”我又继续采访了几位城里的同学。同学A说:“其实我们城里人…  相似文献   

18.
怎样才能让儿童作文真正摆脱“苦作”‘硬作”的不自然状态?根据多年的教学实践.笔者觉得关键的关键还在于我们教师要转变自己的“角色”意识。  相似文献   

19.
杨延 《上海教育》2007,(1A):50-50
在相对开放的学校教育中。新加坡的学生对待青春期问题,大多表现得自然、纯真、无拘无束,甚至对个人的感情问题也不掩饰、不避讳。在新加坡工作期间,笔曾为执教的中一班出了这样一个作题目——《我的同学》。批改作时,笔发现好几个学生都写了心中对异性的向往。其中。一个叫松俊的男孩,他的作有些特别,在作中,松俊这样写道:“我的那个同学是个女的。她很美。坐在那里,她的脸很美。回答老师的问题,她的声音很美。我很爱看她,我觉得她很美,想做她的朋友。她就是我班的惠盈。”[第一段]  相似文献   

20.
不吝赞赏     
近日,读到一位资深记者在报上发表的一篇回忆其学生时代生活的文章。文章不长,但对于广大教师及家长来说,读之或许会不无启发,故觉得实有在此介绍一番的必要。这位记者先生小学时代是个不折不扣的顽童,玩兴大,心挺野。一到外面,便是“不尽祸事滚滚来”;成绩单上,每每“大红灯笼高高挂”。长此以往,直落得同学恨,教师怨,邻里烦,家长怒。而老师、家长又苦于难觅“驯化”他的良方。在他小学临近毕业时的一堂数学课上,一道题目几乎难住了班上所有同学,而他不知哪来的灵感愣是给答了出来。正巧数学老师又是新来的,不清楚他的“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