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王颖 《保定学院学报》2008,21(2):77-78,102
人的问题一直是西方哲学中永恒不变的主题,西方哲学家们探求人性的内涵,不断在感性和理性之间摇摆.梳理从古希腊哲学中的"灵魂说"到康德的"理性人"的人性论的种种观点,将西方哲学中的人类理性按其发展的线索重新综合,探究人性新的内涵,为人性的解说提供一个新的视点.  相似文献   

2.
中西传统人性论关注的中心有着明显的差别.中国传统人性论关注的核心概念是"善恶",西方(古希腊)传统人性论的核心概念是"幸福".不同的人性论导致了不同的道德观乃至不同的道德教育观.然而,中西传统人性论的分野并非不可逾越,它们共同反映了道德教育面临的几对永恒的矛盾:个体与社会、理性与情感、知与行,而理想的道德教育就是要促使这几对矛盾内部保持适度的张力,从而达到人性的至善和人生的最大幸福.  相似文献   

3.
双重人性是张载在对佛老与汉唐儒学双向纠偏基础上的一种创造,其具体指谓在于揭示人生中的现实与超越两面,而其问题却在于双重人性究竟如何具体地实现其统一。从洛学起,理学开始形成以大程为代表的道德实践路径与以小程为代表的格物穷理路径,由此而演化为朱陆之争。元明以降,心学沿道德实践的方向将二者的统一推向极致,但却存在着遗落客观世界的偏失;气学沿存在之理的方向虽然突出了知识理性与知识追求,却又面临着稀释道德理性的危险。如何确保二者的统一而又不失偏颇,既是宋明理学发展的张力,同时也是我们今天吸取西方文化以重建中国文化的内在动力。  相似文献   

4.
荀子礼治思想的构建是基于其人性论,以礼为核心,礼法并用,从而实现政治秩序重建.可以说,荀子的人性论对荀子之礼治思想的构建有着重要作用.性恶说是其礼治思想的出发点.但是,荀子所构建的礼治思想的人性基础,并非只具有性恶的内涵,也具有性善的内涵.  相似文献   

5.
人性问题是人类始终关注的问题,在中国古代人性论研究中,先秦儒家人性论占据重要地位。孔子是最早研究人性的思想教育家,之后,孟子的“性善论”和荀子的“性恶论”是最具代表性的两种观点。本文对“性善论”和“性恶论”进行分析比较,并对现代思想政治教育提出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6.
欧文静 《职大学报》2011,(3):66-68,71
尼采的人性论是历史的产物,在其产生的时代自有其积极意义。但尼采的人性论是典型的唯心主义哲学观。正确解释人性这个命题的,只有马克思主义。尼采是值得重视的,但是绝对没有必要去过高评价或盲目崇拜。  相似文献   

7.
文学即人学,人性变幻莫测,写出共同的人性,才是最高的文学。芥川龙之介和鲁迅两人是近代东方文学中最善于揭露人性的作家,他们在作品中审视、剖析人性,在对人性的深刻剖析中,芥川觉得"人生比地狱还地狱",鲁迅也被认为是"现代中国最痛苦的灵魂"。芥川关注的是最普遍意义上复杂的人性,鲁迅在对本民族的精神品质思考的同时揭示了人性的复杂。  相似文献   

8.
仁学的本质论意义,体现了儒家美学的基本内涵,因为仁是宇宙万物的本体,所以这一世界才是美的世界,诗的世界,所以这一世界充满勃勃生机,一切客体都是生命化的,都充溢着生命的意蕴和情调,这一观点对中国古典美学的生命精神的产生和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儒家以仁为人性的基石,为儒家道德秩序的建立提供了立论的出发点,泛爱生生是儒家人性论的精神所在,既具有道德的内涵,也具有审美的内涵,它显示了中国人对于生命的独特理解,并且深化了中国古典美学的生命精神。  相似文献   

9.
在19世纪后半期,哈代以艺术的形式探讨了基督教的改造问题,认为基督教应该剔除对上帝的神秘主义阐释,重视理性在宗教信仰中的不可忽视的地位.上帝即爱,此与西方启蒙运动哲学中的自然宗教思想相暗合.哈代的基督教文明理路,宣扬理性与信仰的结合,卸掉了神性的光芒,闪耀着哲学的理性色彩.  相似文献   

10.
“自然状态”是霍布斯、洛克、卢梭的社会契约论的逻辑起点,是建立在其人性论基础之上.霍布斯是性恶论者,洛克是性善论者,卢梭是性非善非恶论者,不同的人性论思想对其“自然状态”的哲学基础、表现形式、内容描述、逻辑走向四个方面产生了不同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
高职院校为社会培养的是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专门人才。因此,在现阶段高等职业教育教学中应准确把握人文素质教育的根本点,找准人文素质教育的切入点,抓好人文素质教育的落脚点,进一步深化人文素质教育。  相似文献   

12.
"德"的历史考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中国原创文化的源头中,最重要的是"皇天无亲,惟德是辅"这一命题;它以"两个世界"的形式出现,勾画了中国哲学中天人关系的基本性质和特征。"德"字及其观念起于何时?只能以甲骨文、金文和《周书》为据,是周人之新观念。其原始义非"道德"、"德行",而系全生、保全生命,引申为恩惠德泽;初为政治范畴,以后扩展为哲学性命范畴,与"性"为同类概念。"德"的文化政治与历史内涵对儒家人性论有极大影响,亦决定了老子之"道"不同于西方哲学逻各斯与总原理,而具有独特的中国哲学属性。  相似文献   

13.
对体育大学生进行人文社会科学教育重要性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体育专业大学生人文社科教育的欠缺现象是普遍存在的,这不仅影响了学生专业水平的提高,而且还限制了他们的全面发展.以20世纪90年代以来,高校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为切入点,在界定人文、人文素质和人文社科教育等概念的基础上,论述了体育专业大学生进行人文社科教育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14.
我国体育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国家社科基金体育学与国家体育总局体育人文社会科学课题立项与研究及其在体育专业类核心期刊刊载社科论文情况对我国体育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进行了概况,通过我国体育发展战略、社会体育学、奥林匹克学、体育法学、体育美学、体育哲学和体育伦理学7个方向研究进展分析了我国体育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现状,认为我国体育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存在以下不足:1)主观诱导性强,影响了研究的科学性;2)宏观、空泛之论占一定比例,微观、深化的研究尚显不足;3)个案研究事实陈述多,深入求证少;4)学科建设研究滞后,学科体系尚待完善.并就我国体育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发展趋势进行了研究.  相似文献   

15.
历史呼唤关于人和人性的研究。明代封建社会日趋走向衰败,重振士风,宣传大学问迫在眉睫。阳明“心学”是适应时代需要而产生的。“心学”核心内容“良知”的本质是人性。阳明先生强调“良知”人所共有。人人都能成为智者、圣人,目的是唤醒人的自我意识,提倡个性解放。因而,“心学”不是一般意义的哲学理论体系,而是人学,人性学。“心学”的创立是我国历史上意识形态领域里一次大革命。  相似文献   

16.
“天人合一”视野下中国古典园林艺术的审美追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天人合一"是中国古典哲学思想的基本范畴之一,同时,作为中国古典园林艺术追求的终极意境,它在这块壶中天地中获得了更加多元的意义与更加宽广的表现空间。它强调天人相通、天人相融、天人相齐,使园林从物质空间上升为精神空间,成为万千欲求独善其身的文人墨客精神和情思的栖息之所,使得他们的精神生命在这块纳天地于一壶的灵境中得以自由地呼吸。此外,其中蕴涵的"纯任自然"的价值观及其天才般的环保思想也值得今天的我们借鉴和学习。  相似文献   

17.
当代西方唯意志主义哲学思潮代表人物之一的叔本华一直以来被誉为悲观主义哲学家,但通过完整地探讨其哲学思想,不难发现其人生哲学中蕴涵的思想有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的地方,其中的一些观点是相当深刻和精辟的,甚至对当前也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18.
价值观是人类的一种内心尺度,凌驾于人类的整个人性当中。是随着周围环境而逐渐形成的,不可逆转的。随着中西方文化长期形成的差异,中国人与希腊人的价值观自然各不相同,由此造成了其对神明向往的不同。中国神话中的神是高高在上的,不可亲近的,这可能与中国古代封建社会的皇权统治有关;而希腊神话中的神是人性化的,相对自由放纵,这可能与古希腊盛行的民主理念有直接关系。本文通过追溯中国神话与希腊神话的联系,进一步研究探讨哲学价值。  相似文献   

19.
人文精神是一个人面对竞争、压力和挫折的思想武器,因此也是提高就业竞争力的重要源泉。人文教育的目的,是学校教育的高级目标,同时也是解决就业问题的一条可探索的途径。民办大学的人文教育应该致力于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一定的社会和个人责任感、积极的人生观等,提高学生就业乃至生存竞争力。  相似文献   

20.
沈从文一生坚持的对自己"乡下人"身份的强调,应该是作家本人理性的自我认知."乡下人"对于沈从文,代表的不是现实的社会身份,而是对自我存在本质和精神真实的把握."乡下人"视角使得他的作品呈现出不同于其他启蒙文学的异质特色.在他的湘西世界中,着力表现的是乡下人自然强健的生命活力和自由自在的生命精神,是"人与自然契合"的生命境界.凭借"乡下人"的文化立场和生命体验,沈从文的都市题材作品关注的是都市人作为个体生命的存在状态,是现代文明进程中人性异化的反思,而对生命本体的关注使沈从文的作品具有了厚重的现代性品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