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社会性别概念是伴随着女性主义运动的发展而提出和演进的,它是女性主义核心内容之一.社会性别概念的形成与发展对于妇女问题的解决具有重要意义.尤其是它在中国的本土化运用与发展,也为中国妇女研究指明发展方向和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2.
1995年,联合国在世界第四次妇女大会上,提出了"社会性别意识"的概念,即运用性别分析的视角去发现社会中不利于两性和谐发展的模式和举措。本文主要通过探析男女平等口号与男女平等基本国策的时代背景、性别平等以及性别公正的话语背景,认为从男女平等到性别公正的话语转向,正是人们性别意识提升的结果。笔者认为,随着人们社会性别意识观不断被强化,这种话语转向过程还会发生。  相似文献   

3.
加拿大学者宝森(Laurel Bossen)的<中国妇女与农村发展:云南禄村六十年的变迁>把社会性别关系置于农村政治、经济、历史变迁中,将村庄妇女的命运与中国现代化变迁有机地结合起来,在描述农村社会变迁的基础上,深刻地分析了农村社会性别制度的嬗变.与此同时,其独特的女性视角也证实并更正了费孝通在云南禄村农地制研究中构建的社会性别印象.通过对禄村妇女的历史记忆和实地考察,宝森为我们重新解读了社会性别制度掩盖下的村庄历史.  相似文献   

4.
中国社会正经历着从传统的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从传统的社会结构向现代社会结构的重大转变。改革时期“妇女回家”论争与市场经济体制下就业矛盾的凸显密切相关,它体现了性别意识在当今中国社会的缺席与在场。“妇女回家”倡导者敌意与善意并存的性别歧视要求我们进一步解构性别本质主义,打破生理决定命运的神话。妇女解放的真实诉求是实现性别公正,我们必须尊重妇女的就业权利。男女没有高下、主次之分,平等对待、和谐相处,社会才能进一步向前发展。  相似文献   

5.
20世纪60年代兴起的妇女史,已经引用社会性别分析范畴,转向妇女—性别史,在这种新趋势的影响下英国教育史学家开始借鉴妇女—性别史的研究方法,引入社会性别的分析范畴,修正了社会教育史学,扩大了教育史研究的视野、空间和深度。以英国教育史学引入社会性别分析范畴为鉴,未来我国教育史研究应在密切加强女性教育史理论和实践结合的基础上,重新审视和解读教育史史料,避免教育史研究建立在两性对抗的基础之上,注意性别与阶级、等级的交叉及妇女群体教育的差异性,在平等与差异中展现妇女教育的全貌。  相似文献   

6.
儿童角色游戏的社会性别文化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张咏 《教育导刊》2005,(3):11-14
一、问题的提出 在女性主义研究中,与表示男女两性生理差异的"性别"(sex)相对,用"社会性别"(gender)表示社会基于男女两性差异而赋予他(她)们的不同期望、要求和限制.社会性别反映了社会文化对男女差异的理解,反映了社会文化对属于男性或女性的群体特征和行为方式的约定.因此,社会性别是社会文化积淀形成的结果,由此便形成了一定社会的性别文化.社会性别文化是一定社会中的男性或女性在社会文化中所共享的群体特征、行为方式、社会作用及象征意义等.从社会性别文化的角度去考察社会现象,是一种指向性别平等和性别公正的观念和思维方法,体现了"以人为本"的研究意识.  相似文献   

7.
我国改革开放进入关键时期,社会关系呈现出利益主体多元化、差别显著化的特征,各种社会矛盾逐渐突出.在这一形势下,十六届四中全会明确提出构建和谐社会的目标,这对解决矛盾,促进社会发展和稳定具有重要意义.和谐社会的基础是社会公平,性别公平是社会公平的一个重要体现.性别平等与公正的实现,才能最终实现和谐社会.文章从性别政治的视角来阐述性别平等与公正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基础,并从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家庭等方面揭示社会转型期存在的严重性别不公及产生的原因,并提出应对措施.  相似文献   

8.
文章试图在多学科的视角中透视广告中隐含的性别观念,用社会性别的理论和方法对广告中社会性别意识的显现方式加以梳理,努力揭示其内在的文化根源与社会影响,找寻广告中社会性别意识的实质,并将这一现象放在动态的文化系统及传媒全球化的状况下加以审视,提出相应的建议和对策.  相似文献   

9.
性别公正的出场是社会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是在实践、质疑、反思新中国以来妇女解放运动理论的基础上,对男女平等内涵的发展与注释。构建先进性别文化的提出从理念上把性别公正作为核心的价值诉求,但是我国现阶段的性别文化发展现状决定了实现性别公正还有很长的路程要走,如理论层面上多种性别文化理论并存,大众文化领域尚未形成合力,政策法规中还存在很多不公正的方面。突破现状首先应从理论创新入手,坚持"一体"与"两翼"的紧密结合;其次要宣传与研究并重,在大众文化领域逐层推进;同时要引导和规制并行,建立全面立体的法律法规体系。  相似文献   

10.
性别公正与学校教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性别公正有三个基本维度,即性别平等、尊重差异和自由选择。从实然看,学校通过显性和隐性课程、教师行为等多种维度再现、建构着社会文化中的性别不公正。在性别问题上,社会文化与学校文化是同构性质的两个循环。性别公正价值的追求,需要从两个循环同时开始。学校作为自觉的文化机构,应该首先从自己这一小循环开始,通过多种努力追求性别公正的实现,并由此撬动社会文化这一大循环的变化。  相似文献   

11.
笔者从社会性别是人类社会的一种基本组织方式这一命题入手,提出社会性别等级制度和社会性别观念是造成妇女心理困扰的重要因素。结合案例对其中较突出的心理困扰进行了社会性别分析,认为在妇女心理咨询中,咨询师首先应当具备社会性别的理论,将“来访”妇女的问题放在性别的框架中进行分析,直面妇女深层次的心理问题,唤起其主体意识,发掘其内在潜能,帮助她们走出困境。  相似文献   

12.
女性参政是民主政治建设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当今时代,随着社会的进步,女性地位的提高,女性要求参政的意识不断增强.但是女性参政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及其制约因素.因此,应该从完善妇女参政的政策保障;提高女性自身素质,形成妇女参政的整体优势;构建先进性别文化,营造良好的参政氛围等方面来提高女性参政水平,推进社会的民主化进程.  相似文献   

13.
与社会性别意识的提升相伴随,近十年来在中国大陆,性别与社会研究逐渐成为社会学领域的一大亮点。尤其是2000年以来,在研究者学科意识不断增强,越来越多的受过良好学科训练的中青年学者加盟的基础上,在“发展中国大陆的妇女/社会性别学”项目的推动下,性别与社会研究的学科化建设加速发展。这一发展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学科特征不断明显;二是学科建设全面展开;三是挑战主流的认识论与方法论,妇女 本土的研究方法崭露头角。  相似文献   

14.
本文从生态环境、人口控制和社会公正平等三方面阐述了妇女反贫困与可持续发展的内在联系 ,指出妇女反贫困是可持续发展的核心问题 ,而不是边缘问题。文章还指出 ,妇女反贫困之所以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 ,是由于大多数人没有认识到贫困问题、发展问题也是性别问题 ,社会性别意识还没有纳入决策主流  相似文献   

15.
杨旸 《文教资料》2008,(14):116-117
自第四次妇女大会召开以来,"社会性别"的概念引入我国,学者们提出了社会性别公平教育思想,该思想的提出对课程和教学都提出了新的要求.从课程层面看,知识论和语言学领域中的性别研究成果表明在知识生成和人际交往方面男女两性都存在着差异,也说明课程中存在着性别不公平现象,需要在课程编制、设计、实施等环节进行改善,以使社会性别公平意识融入课程之中.  相似文献   

16.
作为社会基本承载体的两性和谐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基础。两性和谐是实现社会公正、公平、和谐的前提,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指标之一。实现妇女与自然的协调发展,妇女与社会的同步发展,女性与男性的平等和谐发展对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7.
近年来 ,社会性别意识的兴起已成为与人口意识、环境意识并列的现代意识之一 ,它已经纳入联合国的人类发展统计指标 ,纳入国际社会发展规划 ,纳入许多国家的公共政策和立法之中 ,成为衡量各国社会发展程度的依据之一。为了深入了解和理解性别意识 ,将社会性别意识纳入决策主流 ,使我国社会政策和立法体现性别意识 ,中央党校妇女研究中心于 6月 4日— 5日举办了《社会性别与公共政策》专题研讨会 ,邀请有关专家学者和政府官员采取圆桌会议的形式对这一理论前沿问题进行了深入的学术交流和讨论。现将研讨会的情况分专题作一简要综述。一、关于…  相似文献   

18.
为了促进中西部的女性研究与教学,加强妇女/社会性别学科的师资队伍建设,广泛沟通不同专业间相关课程的交流,共同分享妇女/社会性别教学和研究中的经验与成果,由全国妇女/社会性别学学科发展网络主办、山西师范大学性别研究中心承办的妇女/社会性别学学科发展网络第二期培训于2007年7月14—17日在山西省委党校举办,来自全围各高校和科研院所的近60名女性研究者参加了培训。  相似文献   

19.
生理决定论把性别看作个人的基本属性特征,而社会建构主义者认为性别不是个人的属性,是由社会建构的.从建构主义的角度探讨大学生社会性别差异在幽默话语中的特点,发现大学生在幽默话语中的社会性别建构差异比较显著,男大学生更倾向于使用权势功能的幽默话语建构其身份,而女大学生更倾向于团结功能的幽默话语.  相似文献   

20.
二战后英闺女性主义教育史学的发展经历了从妇女教育史到妇女——社会性别教育史的嬗变过程。教育史学家围绕妇女教育问题及引入社会性别分析范畴展开激烈的争论.涌现出一大批女性教育史研究的作品,修正了传统教育史学.扩大了教育史研究的视野、空间和深度。女性主义教育史学家还以解放妇女、两性教育平等及社会公正为教育史研究的价值诉求.这些对于我国教育史研究的变革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