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对于一年级的孩子来说,最高兴的莫过于老师奖励他们小红花了。为了激发孩子的读书热情,培养他们的读书兴趣,我在班里专门制作了一个读书专栏,名为“书山有路”。上面画上了一座大山,山下贴上了全班同学的照片。一周内读书超过3000字的小朋友,我会奖励他一朵“小红花”,得上5朵小红花就可以从我这里换得一个“小脚丫”。  相似文献   

2.
1977年恢复高考时,我在知青农场填报的志愿虽然全是“师范学院中文系”,但我看重的并非“师范”而是“中文”。填“师范”,是因为当时我一厢情愿地以为这两个字会让我这个小学教师子弟在录取时享受“加分”的照顾,所我早日离开农村;内“中文”则的的确确是我由衷喜爱的———认小学起便在学校大批判专栏上“发表”过大量“东风万里红旗飘”之类“诗歌”的我,自以为是“义学爱好者”,理应进“中文系”深造。但是,当时我很少会想到,那“动机不纯”的“师范”二字将决定我后来的人生走向,而“中文”则似乎永远不过是一个“文学梦”而…  相似文献   

3.
“剿书”记     
本人课外书看得走火入魔,以致期中考试成绩惨不忍睹,一场声势浩大的禁书活动就此开始。家长会后第二天,书柜就上了锁。幸好我有先见之明,及时将课外书散布至卧室各秘密点。我记性不太好,所以还画了“藏书图”放在裤袋内。哈哈!谅老妈也想不到我还有这么一招。真是道高一尺,魔高一丈呀!那天,我的“看书瘾”上来了,一摸口袋,不好,藏书图还在换洗的裤袋里。我飞奔至浴室,裤子却已让老妈拿去洗了。“阿弥陀佛!菩萨保佑我吧!上帝保佑我吧!阿门!”“咦,这是什么?”妈妈手中拿着一个不成样的纸团,摊开一瞧,上面竟隐约写着“藏…  相似文献   

4.
前不久发生的一件事,让我深刻地反思了我一直采用的“‘抓’两头,‘带’中间”的教育方法。那是一个天色阴沉的星期天下午,一个可爱的女生在路上碰见了我,面带微笑地喊了一声“老师好”,我感到“莫名其妙”,因为我根本不认识她。”老师,我是您的学生。”想了半天,我也没想出她到底是谁,只好满脸堆笑,极不自然地应和道:“哦,我知道了,你好,你好!”  相似文献   

5.
未来的一个早晨,在一个摆放着各种先进侦察仪器的办公桌旁,坐着一位风度翩翩、英俊潇洒、令犯罪分子们心惊胆颤的高级警察,那就是我。我正在看新闻。“‘神偷王’一天之内连续在8个城市作案,共盗取了30份重要文件和50亿元人民币……”看到这里,我气愤得一拍桌子:“好一个‘神偷王’!天网恢恢,这一次,再也容不得你逍遥法外了。”恰在这时,电话响了,原来是国际刑警总部请我去参加一个关于逮捕“神偷王”的紧急会议。其实“神偷王”臭名远扬,早就进入了我的缉拿视野。我立刻将“神偷王”的资料输入手提电脑:王伟熊,号称“神偷王…  相似文献   

6.
余锦彬 《教学随笔》2007,(12):37-38
案例一: 短短的时间内,学生一口气提出了十多个问题。显然,他们的思维已进入燃烧的阶段。这些问题怎么解决呢?我没有也不想以“权威”自居而给学生们指点迷津。我把这些问题抛给学生自己讨论研究解决,在这过程中我适时以平等的一员参加他们的讨论,并发表我个人的看法。问题解决了,我又让学生提新问题——一个男生提了这样一个问题:“课文结尾作者为什么要用‘哆嗦得像风雨中的树叶’来形容祥子呢?”  相似文献   

7.
那是一个阳春三月暖洋洋的午后,我像往常一样行色匆匆走过学校大门,“胜利,这儿有你一封信。”我抬头一看,是门卫老宋喊我,接过来一看,信来自“西安邮电大学”,我心里嘀咕,是谁把信寄错了吧?回到办公室急忙撕开信来看,“李玲”一个熟悉而又久违的名字赫然入目,慢慢读下去一件往事浮现于脑海——  相似文献   

8.
家里缝衣服的白线用完了,妈妈叫我下午放学回家时买一个白线筒。说实话,长这么大,我还是第一次帮妈妈买东西呢!我兴奋得跳起来。“妈妈,买东西时怎么说呢?”妈妈笑着说:“来,我们先在家里表演表演。”我抢着说:“妈妈,我先当‘老板’,您当‘顾客’。”妈妈爽快地答应了。我马上跑到“柜台”前站好。妈妈走过来,问:“老板,白线筒多少钱一个?”我装腔作势地说:“6角钱一个。”“便宜一点,3角钱一个,行吗?”我忙抢着说:“这太便宜了,最多也要5角。”妈妈说:“最多5角,那最少4角卖给我。”我急忙说:“不行的。”妈…  相似文献   

9.
“真灵”     
“哇!真灵!”“干什么?”“不好意思,我是说这件事真灵,不是叫你。”“噢。”我时常会碰到像上面那样的事,不管是在班里,还是在家里。为啥呢?因为我的名字就叫“曾铃”!我之所以会叫做曾铃,是因为我能“预知天下大事”。在我四岁的时候,我妈买体育彩票,就叫我随便写了几个数字,后来真的中了。爸爸妈妈觉得我真是他们的幸运星,我又姓曾,就干脆给我改了个名字,就叫曾铃(灵)。记得有一次上课时,老师读到一个句子:“这个办法真灵!”全班同学的目光立刻一齐投向了我,有的甚至笑了起来。我呢?也觉得自个儿还真有趣!还有一…  相似文献   

10.
从“独白”到“对话”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案例:《见义勇为不畏强暴》(浙教版思想品德第12册)上完《见义勇为不畏强暴》,我感悟良多。我在引导学生学习了徐洪刚见义勇为的事迹后,为了深化学生的道德认知,口头创设了一个情境:一辆公共汽车上,一位扒手正将手伸进女乘客的背包里,意欲行窃。学生小林发现了,上前拽住扒手的衣服,大叫“抓贼。”那扒手缩回了手,狠狠地扇了他两个耳光。我问学生:“假如你是小林,会这样做吗?”“我会的,像小林那样制止坏人干坏事。”“我也会的,宁愿挨两个耳光,也要见义勇为。”“……”我正满心欢喜。忽然,一个不和谐音产生了———几…  相似文献   

11.
最近,一个“看不见的敌人”在中国大地上肆虐蔓延,它就是我们一直在关注的“非典”(非典型性肺炎的简称)。编辑部的叔叔阿姨十分关心各地小朋友在这段时间内的学习、生活情况,近日,就“小学生如何看待非典”这个问题,叔叔阿姨们通过电话访了几所小学的学生。面,让我们来看看他们怎么说的吧———卢诗妍:我爸爸在医院里面负责发热门诊,已经一个多星期没回家了。我最想对他说的一句话是:爸爸你放心工作吧。我相信“非典”很快就会被消灭,只要我们团结一致,相信医疗技术,相信科学,就能战胜它!韩晗:遭遇“非典”,我内心世界一波…  相似文献   

12.
一天,我拿出一张洁白无瑕的纸,在上面点了一个黑点,问孩子们:“你们看到了什么?”他们不假思索地回答:“一个小黑点。”我又说:“再看看。”他们仔细端详了一阵,看着我说:“就一个小黑点。”我再一次郑重地说:“给你们最后一次机会。”这下,他们摸着脑袋,一脸迷惑地望着我直摇头:“我们只看到了一个小  相似文献   

13.
张海军 《辅导员》2014,(8):56-56
当一个人喜欢一个东西,喜欢做一件事情,就会时时刻刻为此魂牵梦绕。流行词语“控”就很好地表现了这种痴迷的感觉,如:“手机控”“游戏控”“微博控”等。作为教育者,我想:能不能让“控”与“好习惯”紧密联系起来,以此培养学生养成好习惯呢?经过一个学期的尝试,我利用“控”在养成教育方面取得了一些效果。  相似文献   

14.
“现在开庭审理!”随着妈妈的一声大喊,我家的家庭“法院”首次开庭了。妈妈是“审判长”,我是“原告”,老爸当然是“被告”喽。“审判长”用塑料锤敲了敲桌子,严肃地说:“现在请原告陈述案情!”我“腾”地站起来说:“我有一个写心里话的日记本,可是,被告竟然趁我不在,溜进我的房间,偷看了我的日记本。被告侵犯了我的隐私权。”“被告,下面请你陈述案情!”“审判长”说。“我……我根本就没……看过他的日记本。”爸爸一口否定。“我请表哥作证。”我亮出了我的王牌,这下老爸蔫了。“审判长”继续追问:“原告的人证可信,被…  相似文献   

15.
“画”作业     
初当教师,很想在自己带的班里最先折腾出个教育改革什么的。于是今天一个点子,明天一个点子。有一天,学生居然也给我出了一个点子。“老师,我们的语文作业也该改革一下了。”我觉得挺新鲜,低头问这个一年级的小家伙:“你知道什么是‘改革’吗 ?”“就是变得不一样。”他回答的倒是简单,可我却着实想了几天。  因为自己也是刚从学校毕业,语文作业对我来说仍是记忆犹新。大不了就是生字、解词、摇头晃脑地背诵课文以及老师的一个个勾勾、叉叉。现在想“改革”,改成什么样呢 ?  一节语文课给我提了个醒。  这天,正巧学生字“写…  相似文献   

16.
读“诱惑”     
小时候,老师教导我,生活中充满了“诱惑”,你要用心感悟生活,抵抗住各种“诱惑”。随着年龄的增长,我感到“诱惑”也是一种力量。记得小的时候,自己在一次乒乓球比赛中得了最后一名。看到得冠军的那位队友,看着她手中的那本证书,我真的很眼红,我知道我被“诱惑”了。正是在“诱惑”的驱使下,无论寒冬腊月,那间小小的训练室里总是出现一个小小的身影。正是在这种“诱惑”的“诱惑”下,我也拿到了那本冠军荣誉证书,我热泪盈眶。是啊,追求金钱,为什么不可以呢?只要你能真心面对自己的良心,不违法犯罪。追求名誉,为什么不可以…  相似文献   

17.
“包袱”     
我从教室出来,带着孩子们的祝福欣喜地来到办公室。刚坐下,只听一声清脆的童声,“报告!”我抬头一望,原来是我的“老弟子”——李平。只见他忸怩地站在办公室门口,我开玩笑地说:“李平呀,给老师送礼物来啦?”只见他径直走到我的办公桌前,放下一个硬皮本,满脸通红,急转身就跑了。  相似文献   

18.
“白花”怎会变“红花”在一次课外兴趣小组活动时,化学老师为我们表演了一个有趣的魔术──“白花”变“红花”。老师一手拿一朵纸做的“白花”,一手拿一只烧杯,他将“白花”放在桌面上,再轻轻用烧杯罩住,不一会,烧杯内的“白花”变成了“红花”。大家都感到惊讶。...  相似文献   

19.
今年夏天,我在奶奶家亲眼目睹了一件事,让我深受感动。一天,一个外国来的“蓝眼睛”来到一个老农的西瓜摊前,只见他抱起一个大西瓜,用手敲了敲,然后做了一个切开的手势。老农立刻明白了,马上拿起刀熟练地把西瓜切开了。看着鲜红的西瓜,那位“蓝眼睛”耸起肩膀“哇”地惊叹了一声,立刻翘起大拇指,连连点头称赞:“OK!OK!”我也不由得舔了舔嘴唇,真想咬上一口。“蓝眼睛”又用老农的刀在瓜上切了一小块,尝了尝,满意地直点头,然后又做了一个手势,表示问老农这西瓜多少钱一斤。老农一时不懂他的意思,便牛头不对马嘴地瞎打了…  相似文献   

20.
徐燕 《江苏教育》2005,(2B):31-31
读完《江苏教育》(2004.9B)“争鸣”栏目中的《好课拒绝“彩排”》一后,颇有感慨。很长一段时间内,我对“彩排”的耗时耗力深恶痛绝。如今,我想说的是“好课需要‘彩排’”。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