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 毫秒
1.
为提高森林碳汇经营水平,必须通过"森林经营"来增长森林碳汇,提高经营效率,对森林的组织和结构进行调整和控制,从而增加森林碳汇量。为此,设计碳汇评估的智能计算平台对森林碳汇量进行检测与评估,从人工林与天然林特征为切入点,建立针对天然林与人工林交替分布的森林碳汇储量的计算模型。以智能计算模型为核心的评估平台为快速、准确的进行森林碳汇大数据的计算和分析提供自动化的评价环境。  相似文献   

2.
本文介绍了森林固碳、碳汇经济、森林固碳研究方法及我国的研究现状,简要分析了这些研究方法的优势与不足,并指出森林生态系统碳储量的研究应注意多种方法的综合运用,对碳储量的估算应考虑多种因素的综合影响,最后指出了我国发展森林碳汇经济的努力方向和森林碳汇研究的关键问题.  相似文献   

3.
针对我国森林碳汇市场的构建,本文综述了在我国建立森林碳汇市场的背景和意义,总结了森林碳汇市场的概念与性质,通过总结在我国建立森林碳汇市场的可行性和必要性以及我国森林碳汇市场建立的现状和存在问题,对我国目前的森林碳汇市场构建研究进行一定的总结,同时也对我国森林碳汇市场的发展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4.
陈华  胡越 《邢台学院学报》2014,(1):89-92,100
介绍了哥斯达黎加、厄瓜多尔、巴西以及墨西哥生态服务付费的特点和经验,总结了国外生态服务付费(PES)项目成功的关键因素,为我国生态补偿机制的建立提出建议:将公平与社会目标放在森林碳汇补偿的首位、完善与森林有关的产权制度、建立国家补偿、地方补偿、市场补偿、社会补偿有机结合的多元化森林碳汇生态补偿机制,通过加强对权利人的程序保障促进公平的实现,此外建立系统的程序保障机制,保障森林碳汇补偿的顺利实施。  相似文献   

5.
林业碳汇权是一种新型的森林资源财产权利,属于准物权的范畴。利用林业碳汇权的经济价值和可转让性,将其作为融资的担保,不仅可以解决碳汇林业发展的资金问题,还有利于促进林业经营者和金融机构参与绿色信贷和低碳经济的发展。依据我国碳汇权融资的实践及法理的分析,林业碳汇权适宜以出质的方式设立担保,其法律规范的重点在于解决权利的客体范围界定、碳汇权价值评估及质权的公示与实现等问题。  相似文献   

6.
加快森林培育 提高森林质量途径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立足于区域内森林资源现状,深入剖析了森林质量及生态功能下降的深层原因,提出了提高森林质量的途径;树立科学经营森林的理念,构建正确的林业行业文化,认识培育森林的重要性和紧迫感,正确掌握森林培育的目标、方向、原则和方法,进一步推进森林培育工程,有效提升森林质量.  相似文献   

7.
森林资源是国民经济建设、人民生产生活和生态环境保护不可缺少的重要自然资源,具有重大而持久的生态价值、社会价值和经济价值.如何利用森林的特点,按自然规律科学经营森林,提升森林资源总量和质量,实现森林可持续发展,是培育后备森林资源的主要途径.  相似文献   

8.
以池州市为研究范围,针对各区县森林碳储量的年际动态变化与各影响因素之间的关系开展研究,采取关键年份数据,运用相关性分析与回归分析的方法,建立地区森林碳储量与自然地理环境、社会经济等各影响因子模型。从池州各区县森林面积及碳量时空动态变化出发,运用关系模型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池州市2020年森林碳储量为3494.1万吨,2008—2020年森林碳汇量为790.1万吨;森林碳储量与年平均气温、人口密度、GDP产值均正相关;自然环境因素中气温对森林植被碳储量影响更大;池州市在实现绿色经济发展的同时,在一定程度上保证和增加了地区森林碳量。  相似文献   

9.
文章以高中生物学知识为依据,结合相关学科的知识,从经济系统和生态系统耦合视角,分析了森林的经济作用、社会作用、环保作用、碳汇作用和就业作用,阐述了森林在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性。由此,在日常生活中,我们要树立爱护大自然、合理开发利用森林资源、保护生态平衡的意识。  相似文献   

10.
碳达峰碳中和是人类应对气候变暖的主动作为和积极行动。中国作为碳排放大国和负责任大国,致力于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空间是碳达峰碳中和的基础载体,中国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实现路径具有显著的区域性特征。西部边疆地区因其丰富的能源禀赋特别是清洁能源禀赋和碳汇能力而在国家能源转型、能源安全、碳汇生产、低碳经济中的空间地位日益凸显。碳达峰碳中和进程中,西部边疆地区经济发展所需的碳排放增量与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硬约束之间的矛盾、资金技术人才资源禀赋不足、能源转型的潜在安全风险、顶层设计和宏观政策供给不足,是制约其空间优势有效发挥的主要因素。更好发挥西部边疆地区在碳中和进程中的空间优势,需进一步完善西部边疆地区的安全战略体系,强化低碳经济发展的战略支撑,加强多元主体协同推动西部边疆地区较早实现碳中和的战略供给。  相似文献   

11.
浅析森林的生态效益及其保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森林资源是一种重要的自然资源,从它的生态效益考虑,具有维持生态平衡,调节自然环境,保护人类的生存方面的巨大功能。人类毁林开荒,乱砍滥伐现象,给全球带来了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气候恶化等一系列生态灾难,并招致水、旱多方面自然灾害的发生。只有保护森林、大力绿化造林、提高森林覆盖率.才能成为一个风调雨顺,美丽富饶的国家或地区。  相似文献   

12.
近些年来,随着时代的发展和时间的不断推移,低碳经济已经越来越频繁的出现在广大人民群众的视野当中,但是广被人知的是一种"森林碳汇",所以海洋的碳汇功能在现阶段来说,是鲜为人知的。但是,时代的发展要求我们不能简单的止步于森林碳汇,因为这种方式太简单也太单一,在发展如此迅速的今天,是不能够符合当代社会的发展需求的。由此,基于海洋蓝色碳汇功能的政府激励机制开始应运而生,本文将对此进行简要而精确的介绍,并分析它所带来的意义。  相似文献   

13.
运用PEST环境分析法对毕节试验区当前碳汇林业的发展困境如市场性不够、开发难度大、持续性差等原因进行分析,建议毕节试验区碳汇林业在碳汇造林项目、森林经营项目和中国绿色碳汇基金会林业碳汇项目方面进行开发,并提出政府由主导到引导、企业由自律到他律、社会由个体到整体的发展构想,建设毕节试验区生态环境。  相似文献   

14.
以2007年的相关统计数据为主要基础信息,采用市场价值法、影子工程法、机会成本法和净收益替代法等方法,计算梅州市森林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间接经济价值,得出以下结论:梅州市2007年的森林生态系统服务功能间接经济价值为245.06×108元,其中净化空气功能的贡献率最大,占总量价值的54.2%;其次是固碳释氧功能,占总量价值的36.5%;其他生态功能贡献率虽然较小,但也发挥着重要作用.并提出该市森林资源可持续开发利用的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15.
以城市碳汇研究为参考,建立"校园碳循环模型",通过模型中碳源碳汇的估算来显示校园环境中的碳汇缺口,对城市因林绿化系统的碳储量进行深入研究.该文以首都师范大学为实例,通过校园碳循环模型考察首都师范大学碳汇缺口的数值为3676吨/年,为提高校园绿地的碳汇能力提出建议,从而更加有效的指导校园环境的生态景观规划,对城市碳汇碳源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6.
雾霾、沙尘暴等大气污染层出不穷,面对日益严峻的环境形势,发展低碳经济已成为人类可持续发展的唯一途径,而作为低碳经济背景下应对气候变化的—项重要举措,碳汇交易对赣州市加快节能减排步伐,助益产业结构调整,实现低碳城市目标有着重要的推动作用。文章以低碳经济为背景,在介绍碳汇交易的理论基础上,论述推进赣州碳汇交易的必要性及目的,分析赣州碳汇交易的发展前景及需要解决的现实问题。  相似文献   

17.
森林既是林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也是一个国家经济、生态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物质条件。在解决人类面临的环境和经济问题如森林覆盖减少,物种灭绝加速,全球气候变暖,化石能源枯竭等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近年来,面对生态环境的急剧恶化,森林可持续经营、生物多样性保护、造林再造林碳汇项目和林木生物质能源开发等是世界林业的热点问题。  相似文献   

18.
通过分析目前国内外公开发表的关于农田固碳措施的研究文献,从中总结出可以增加农田土壤碳汇效应的人为措施,并在分析各种措施的基础上,评价了实施这些措施对增加农田土壤碳汇效应的作用,最后提出了今后需要加强研究的内容。  相似文献   

19.
一、林权的概念与权利属性(一)林权概念的争议与确定。“林权”一词在实践中称谓较多,有时将森林、林木的所有权和使用权与林地的所有权和使用权分开,前者称作“林(木)权”,后者称作“山地权(山权)”;有时将森林、林木、林地的所有权和使用权称作“山林权”;有时把国有林业单位依法对授予其经营的森林、林木、林地的占有、使用、收益、处分的权利叫做“经营管理权”。学界的论述也存在很大差异,有的学者从国有自然资源的使用权出发,在国有林地  相似文献   

20.
长期以来,农业生态系统在降低大气温室气体浓度、减缓气候变暖方面的作用一直被忽略。迄今为止,还没有形成一套完整的农业土壤碳汇实现机制,从而制约了农业土壤碳汇耕作的发展,也是导致我国政府在国际气候谈判中面临巨大压力的重要原因之一。通过分析农业土壤碳库与农户耕作行为之间的关系,构建农户耕作行为选择模型,利用在四川省都江堰地区开展的田间实验和问卷调查所获得的水稻种植成本收益数据,发现只有当农业土壤碳汇补贴不低于农户的机会成本时,才能使农户主动选择有利于"碳汇"的耕作方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