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
热心于《新闻知识》的读者,读完《新闻知识》88年第11期,一定会有感而发,至少我自己看到在一期中能刊登出多篇质量上乘,内容清鲜的文稿是感到满意的。第11期的特点是重头文章多、稿件质量高、文章内容新,概括成三个字就是“有看头”。  相似文献   

2.
良师益友     
三年前,我偶然见到《新闻爱好者》,一翻阅便爱不释手。其中“稿件评改”、“经验体会”和“通讯员园地”我最爱读。我连订三年,用从它身上所学到的知识、思想和经验来指导自己的新闻写作实践,成效极大。三年中,我已在省内外20多家新闻单位发表稿件200多篇。  相似文献   

3.
“我原先写长稿多,用得少;近年来写短稿多,也用得少。”有的通讯员问我:“这是什么原因呢?”联系看稿情况,我认为,稿件刊用与否,关键是质量,不论长稿短稿都是一样。我翻了一些不用的稿件,粗略分析这些稿件不用的原因,归纳为10个字: 一曰“偏”。偏离方向,问题抓不准,缺乏针对性、指导性。二曰“旧”。稿件所反映的内容陈旧,老套。三曰“空”。内容空泛,言之无物,华而不实。四曰“平”。写得平淡,可读性差。  相似文献   

4.
这两年,我因为做夜编工作,没有机会出去采访,但是也写过报道。稿件见报后,就会有同志问:“怎么,你最近出去啦?”我总是回答说:“不,没有,是碰上的!”两年之中我碰上的值得报道的事情有三件。两个报道是我自己完成的,第三个是我让别人完成的,因此就姑且称之为“碰上的两个半新闻”吧。  相似文献   

5.
顾长芬 《大观周刊》2012,(11):16-16
根据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说把人的精神层次分为“本我”、“自我”和“超我”三个方面。利用这种学说来分析我国的古典小说,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西游记》就是一部用神魔故事来表现人类精神理解的著作,小说申的唐僧师徒四人以及妖魔鬼怪代表着三个层次中的不同方面,猪八戒代表“本我”,沙僧代表“自我”,唐僧则代表“超我”.孙悟空徘徊于“本我”与“超我”之间.而妖魔鬼怪综合了人类精神的多个层次,虽然侧重于“本我”,但不乏“自我”和“超我”的特征,“理想的超我”。“游走的行者”.“人性的妖魔”。本文试从魔性、人性、神性三个层面分析四种典型的人格。指出师徒四人是作者吴承恩精神世界、内心情感投射到现实存在的结果.其作品是作者“心灵游历”的外在体现。  相似文献   

6.
许多同志认为,通讯员上稿难,想上重要稿件更难。我以为,“难”固然是客观存在的,但并非是一条不可逾越的鸿沟,只要善于总结,勇于探索新闻的规律性,牢牢掌握写稿的主动权,重要稿件是完全可以抓出来的。1983年以来,我先后在《工人日报》、《陕西日报》、《陕西工人报》、《西安晚报》等新闻单位发表头版头条稿件20余篇。我想结合自己的写稿实践,谈谈通讯员抓重要稿件的几个要素。要善于钻研和分析问题,增强新闻敏感性抓重要稿件,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要在钻研和分析问题上多下功夫,不断增强自己对新闻的敏感性。  相似文献   

7.
为了广泛征求听众对广播的意见,加强与群众的联系,我台1991年冬到1992年春,开展了一次时间长达5个月、规模较大的群众性的“评编、评播、评听”活动,全县有8000多人直接或间接地参与,共收到814名听众的960多篇稿件。我台从参评的稿件中,评出最佳“评编”稿件6篇,最佳“评播”稿件4篇,最佳“听众”6名。我们还从来稿中归纳出有建设性的建议70多条,有的整改已见到成效。我台开展的这次“三评”活动受到省、市广播部门领导的肯定。1992年,在全省首次召开的县级广播台(站)协作会议上,我台以《开门办广播,认真搞“三评”》为题所作的交流发言,受到了与会台  相似文献   

8.
我“爬格子”已有9个年头了,相继敲开了全国83家新闻单位的大门,发表了多种体裁的稿件2000余篇。有人间我的诀窃是什么,我在实践中体会最深切的一点就是,要留心研究不同报刊的不同栏目,针对栏目特色写稿件,给稿件选合适的“婆家”。 记得初学写作时,我把投稿视为“跳井”,投进邮筒的稿件经常是“泥牛入海”。1986年夏季,我参加了抚顺市首批新闻干部培训班,听报纸编辑讲了“报纸专栏特色及稿件要求”的课后,我茅塞顿开,从此自觉摒弃过去那种用复写纸发“通用”稿件的散射作法,留意揣摩各家报纸的办报特点,及其栏目选用稿件的“胃口”,有的放矢地写稿,定向投稿,这样做的结果,稿件刊用率明显提高。  相似文献   

9.
做好播音主持有三个重要的环节:一是悟情,就是播音主持对稿件所表达的感情或思想内容进行充分的理解与领悟;二是生情,就是将自己的感情与稿件所表达的感情同步,做到如临其境,感同身受;三是传情,就是将自己对稿件所理解和领悟的感情态度、思想观点通过声音传达给听众。  相似文献   

10.
现代社会报业的飞速发展,信息传播既多且广,人们现在读报大都是“择其要而观之”。因而,如何写好稿件,吸引读者,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我自己的体会是,抓住“四性”,才能写好稿件。1.接近性。所谓接近性,就是要写发生在职工中间、自己身边的“闪光点”,写与职工密切相关的新人新事。如发表在工  相似文献   

11.
记得上军校第一年,我爬起“格子”。一年中,倾心撰写了33篇稿件,却没收获一篇“铅字”。我一次次暗暗地问自己:是稿件质量不行?是报社没有“关系”?还是自己不是这块“料”?说心里话,由于很长时间找不出原因,我彻底灰心了。 一天,我从《河北日报》上看到一则征文,看后再也按捺不住激情,也拿起笔写起自己的故事。我把征文要求当作“镜子”,一遍遍地对照,一遍遍地思索、修改。三个星期后,《是你使我转变》一文竟然在《河北日报》上开天辟地第一回“亮相”。没多久,我发现《解放军报》上新开辟一个专栏:“每月热门话题”,…  相似文献   

12.
采写独家新闻是通讯员在采写稿件的活动中所追求的目标。我想这至少包括三点:一是稿件的内容是独此一家的;二是稿件反映的思想是新颖的;三是稿件的写作是有特点的。也就是人们常说的“人无我有,人有我新,  相似文献   

13.
许学芳 《青年记者》2006,(19):70-70
1990年,报社调我回编辑部,在农业部做事。那时报社办公楼在济南市经十路,农业部在八楼。农业部的工作就是专管农业的稿件,专写农业的稿件,大众日报既然是个“社”,我们农业部就自称是“第八生产队”。从1990年起,农业部的主任开始是王培文,后来是我和徐守礼。什么主任?就是一生  相似文献   

14.
刚建曾撰文《记者的尴尬》(载1993年3月21日新闻出版报),用轻松、调侃的笔调,勾勒了记者群的“世象百态”。当跨上“二轮车”穿行于工厂、农村、学校时,当拿起笔来顺着格子爬行时,我倒没有“新闻没了轰动效应”、“当不成名记者”,抑或“常吃闭门羹”、“一不小心当被告”的尴尬,而有的是与稿俱来的惆怅与心虚,生怕稿子遇上以自己的好恶随意改写稿件的编辑。 当编辑不易,当个好编辑更难。别说新闻的选择、稿件的配置、标题的制作、版面的设计,单就稿件的修改,就大有学问。 编辑对稿件的修改,大凡三种方式:一是编辑不只面对稿子,而是直接深入到稿件所反映的客观实际中调查研究,并和作者一起修改原稿;二是编辑对原稿提出修改建议,由作者斟酌后自己动手修改;三是编辑直接动手修改。相比较而言,第三种修改方式来得迅速,符合报纸报道及时的要求,因而经常使用。但如不注意,容易发生以下问题。  相似文献   

15.
我是从1968年开始向新闻单位投稿的.20多年来,我的稿件被多家新闻单位采用,有的同事问我,稿件命中率这么高,里面有个啥绝招?其实,我写稿没有啥绝招,觉得掌握读者心理最重要.说具体点,也就是要从“四喜四厌”入手.  相似文献   

16.
过去,我写了许多稿件,竟未被采用过一篇。个别人讥笑我“只冒烟,不见火”,“瞎子点灯白耗油。” 就在我迷惘之际,领导送给了我一本《新闻知识》杂志,里面几个栏目一下子吸引住我的目光。尤其是读过了“新闻业务讲座”、“通讯员天地”等栏目之后,顿时觉得自己象一只迷途的羔羊寻到了回家的路。对这些栏目中的每篇文章,我细细地品味、揣摩着;领悟其精髓,吮吸其精华。从此以后,我利用业余时间坚持“爬方格”,所采写的稿件相继被省、地、县的报纸及电台采用,目前已有40多篇。我感谢单位领导送给我这份珍贵的“礼品”。  相似文献   

17.
说来很幸运,我发表的第一篇稿件竟是在《解放军报》上,但这并非易事。起初,我和许多初学写作的同志一样,雄心很大,一心想登军报,漫无天际写稿,皆泥牛入海。冷静分析,我的败作多为“本报讯”等只有一版二版才能发的稿件。转念一想,军报一版二版的稿件多出自记者、专职新闻干事之手,和他们争版面,自然败的多、胜的少。何不在记者、新闻干事很少问津的一些“栏目”,寻找一些适合自己写的稿件。1990年11月我从军报三版看到一个新开《大家问大家答》栏目和“欢迎赐稿”启示,联想到我的同乡陈副连长和妻子感情不合,“离”也不是、“…  相似文献   

18.
我1980年开始为报社写稿。6年多来在首都各报刊、电台上发表了400多篇消息、通讯等稿件。回忆所走过的路,我突出的感受,就是只有常登“三宝殿”,才能写出有价值的新闻来. 具体地说要常登以下三个“殿”: 第一个是“基层群众殿”。意思就是要植根于群众之中,坚持经常到基层单位,到群众中去。因为很多线索都是在无意中发现的。我去年完成的3篇人物通讯,都是在和职工座谈中捕捉到的.如刊在《北京科技报》上面的通讯,“八十年代新愚公”就是这样写出来的.我们总公司有色矿地处怀柔县山区,交通不便,条件艰苦,机关去的人少。一天快下班时,我碰到了该矿矿长,他说他要乘车回矿,我觉得这个机会不能错过,赶紧给家里打个电话,就和这个矿长一同到矿上去了.到了矿里,我吃完饭,就去和工人们聊天。这时我看到院里一位左臂  相似文献   

19.
自1985年以来,《人民日报》《中国教育报》《人民教育》《文汇报》等报刊已发表了我采写的稿件达100多篇。几年来的写稿实践使我体会到,一个业余通讯员除要加强新闻业务知识学习外,还应注重“在比较中学习”,努力提高稿件质量。通讯员在自己采写的稿件被报刊采用时,心里自然是高兴的,但欣喜之余,仍然需要从中吸取教益。平时,每当报刊发表了自己采写的稿件,我就把剪报同底稿放在一起,从文章标题、字词句段直至标点符号,逐一对  相似文献   

20.
新闻稿件讲究时效。于是,许多报道员和我一样,总是写稿匆忙,发稿紧张,等稿见报更是心急。然而,适得其反,越是“急”,越是“泥牛人海”。于是,不少人便陷入了迷惑:我发稿这么及时,为什么稿件还是见不了报呢?是编辑这个“伯乐”不识“千里马”?不是。在我看来,根本原因就是,我们只图了一个“快”字,而忘了一个“质”字。一位新闻界的老前辈说,写稿要让编辑满意,尽快编发,首先要自己满意。此话说得很有道理。自己断断续续写稿也有几个年头,对此深有感触。要使自己满意,就要认真打好草稿。当我们接触到一件新闻事实时,首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