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许可 《传媒》2015,(12):35-37
在观念和技术层面不断更新的媒介环境下,媒介融合不仅使媒介的形态融合成为可能,更对传媒产业的发展带来了冲击和变革.媒介融合包括媒介形态的融合、媒介内容的融合以及媒介之间的融合,更包括多元化背景下的传媒与其他产业的融合.近年来中国的传媒集团都在扩展自己的经营范围和领域,使得在广告经营下滑的大环境下谋求新的经济效益点.媒介融合领域内的产业融合成为多数报业寻求发展的突破口.  相似文献   

2.
在两极权力中冲撞与协商——论媒介融合中的融合文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媒介技术迅猛发展,媒介融合成为不可逆转的发展趋势.媒介融合不仅在技术上实现共融,并且更深层次地影响人类经济活动、社会结构和文化形态.本论文从文化的视角思考媒介融合.论文首先对媒介融合特征进行梳理与提炼,发现媒介融合中的基本文化问题.通过论述融合文化概念的意义与内涵,指出媒介文化权力问题是融合文化的核心问题.并在融合文化范式中,运用文化研究理论探索融合文化的理论与现实困境.  相似文献   

3.
当下媒介融合方兴未艾,成为学界聚焦的热门议题,但众声喧哗中难免存在误识.笔者希望通过反思性探索,提请人们要避免泛论媒介融合,更应警惕媒介融合认知与实践中的“技术膜拜”“唯市场论”与“去语境化”等问题.本研究旨在一定程度上回应中国媒介融合进程中的迷思,并尝试对当下媒介融合主流话语进行部分纠偏.这不仅有利于加深对发展中的媒介融合的认知,更有利于中国媒介融合实践中风险的规避.  相似文献   

4.
论媒介融合的传播技术路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媒介融合是不同形态的新旧媒介在数字传播技术的支持下相互汇聚、交融,多功能一体化的过程.媒介融合不是静态的,它带有阶段性并不断发展、创新.数字传播技术是媒介融合的重要推动力.笔者希望通过研究数字传播技术在媒介融合过程中的应用来解读媒介融合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5.
进程与变迁:基于媒介融合政策视角下的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在媒介融合的大背景下,对各国媒介融合的政策进行了比较分析,并提出在媒介融合语境中开展政策规制变革的思考.  相似文献   

6.
正媒介融合是指各种媒介呈现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多功能一体化态势。如今,媒介融合已成为全球媒体的发展趋势,对媒体人提出更高的要求也是大势所趋。媒体人是媒介融合的直接推动者,也是决定媒介融合成败的关键所在,如果媒体人在新的融合环境下不能很好地生存、发展,媒体的发展必然受到很大的限制。一、媒介融合下的新挑战1.媒介融合需要不同媒介之间协力合作,影响这一过程正常运行的僵化体制需要强力改革  相似文献   

7.
随着多媒体技术和互联网的发展,传统媒体和新媒体在相互不断的竞争、依存和探索中,其传播方式和媒体格局不可避免地发生着变化,媒介融合在世界范围内应运而生.媒介融合时代对记者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何掌握媒介融合工作的必备知识和相关经验,逐步转型为合格的"媒介融合记者"?  相似文献   

8.
媒介融合:新闻传播业的新趋势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媒介融合作为新闻传播业的发展趋势,必然成为21世纪传播学界研究热点之一.本文首先综合国内外学者对媒介融合的定义,提出作者对媒介融合研究的理解,随后梳理了国际上学者们在该选题上的研究现状,对其多元研究视角作了分析.  相似文献   

9.
罗青 《采.写.编》2021,(3):119-120
媒介融合时代的到来推动融合新闻的产生,也为我国新闻媒体行业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新改革方向.融合新闻作为一种新的新闻报道模式,通过将不同类型媒介联合在一起,相互合作、资源共享,形成一个统一信息流通平台,同时将各自技术整合起来,既能充分满足大众对新闻产品个性化需求,又加快了融合新闻发展.本文分析媒介融合时代融合新闻传播效应,探究媒介融合时代融合新闻传播对策,旨在为媒体行业更好发展提供一些有益参考.  相似文献   

10.
媒介融合的多维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在综述媒介融合趋势及研究现状的前提下,以作者对媒介系统的划分为基础,结合对媒介主体的独特理解,展开对媒介融合的多维分析,具体包括媒介内容系统的融合、媒介网络系统的融合、媒介终端系统的融合、媒介规制的融合以及媒介主体的身份融合,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媒介融合研究的技术前提论。  相似文献   

11.
袁月 《传媒》2017,(16)
媒介融合时代新闻人才教育应转变教学理念,强化人才培养的精品意识,加强前沿技术和跨学科知识的传授,培养新闻专业学生的新闻核心素养.本文在简要阐述媒介融合时代对新闻人才的要求基础上,分析了媒介融合时代新闻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并重点从三方面入手探讨了媒介融合时代地方高校培养应用型人才的策略.  相似文献   

12.
马明新 《青年记者》2012,(11):23-24
随着科技的发展,信息技术突飞猛进,媒介融合的趋势进一步加剧.2010年1月13日,温家宝总理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加快推进电信网、广播电视网和互联网三网融合.由此,媒介融合的理念上升到了国家战略层面.随着国家政策的出台,媒介间的融合从理想与期盼转变为现实与实践. 媒介融合走向 从2010年开始,有关于这方面研究的论文出现多篇,这些文章都或明或暗地点出了媒介融合已经成为媒介发展的必然趋势.  相似文献   

13.
媒介融合为新闻报道的革新提供了可能 中国人民大学教授王菲认为:“媒介融合必然是出现在电子技术迅速发展的时代背景之下,而不同媒介之所以发生融合互动是因为新闻信息消费者的终端需求.”①有学者认为:“应该从广义的范围来考察和研究媒介融合,它的演进是递进式、立体式的.媒介融合包括媒介形态、媒介功能、传播手段、资本所有权、组织结构等要素的融合.它既指各种融合的结果,又涵盖了各方融合的过程.”②本文中的“媒介融合”指的是各种介质媒体打破壁垒、互通有无、逐渐交融的过程和状态.  相似文献   

14.
媒介融合可以改变媒介产业需求结构和产业布局,有助于推动媒介产业组织合理化.同时,媒介融合对于提高媒介产业与其它产业间的关联度,改变媒介的盈利结构也不无裨益.  相似文献   

15.
齐柳 《今传媒》2016,(5):100-101
近年来,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媒介融合已经成为传媒业发展的趋势.媒介融合也给广播电视新闻节目的制作与播出带来新的方式.这种方式的产生也给传统广播电视新闻节目的发展提供新的思路.本文将通过对媒介融合背景下广播电视新闻节目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结合所出现的问题为广播电视新闻节目的发展提出创新性建议,以期在媒介融合背景下广播电视新闻节目的制作水平有所提高.  相似文献   

16.
2020年11月3日,推进媒体深度融合被中央列入“十四五”规划和二○三五年远景目标,无疑,媒介融合将成为未来媒体高质量发展的重中之重.自1999年媒介融合这一概念被引入中国以来,媒介融合经历了哪些传播实践?媒介融合研究了哪些内容?未来媒介融合将走向何方?这些都需要现实解题.文章通过对2000年至2020年CNKI期刊库相关文献的分析,梳理出中国媒介融合研究20年的语境变迁:媒介融合研究经历了从全媒体到融媒体到全媒体(“四全媒体”)的概念变迁;经历了研究者从单一到多元、研究学科从单学科到跨学科的主体变迁;经历了从市场竞合启动的媒体流程再造到融入国家治理体系的内容变迁.随着媒介融合被纳入国家治理体系,形成中央、省、市、县的全局纵深网络,未来媒介融合研究要强化先导式、引领性、系统性理论建构研究,形成中国学派,从而更好地指导中国媒介实践并为世界贡献中国方案.  相似文献   

17.
陈奕 《东南传播》2011,(6):118-120
"媒介融合"已成为当前新闻传播界的重要趋势,反映到新闻教育领域,"媒介融合"专业的设置是对这一现状的积极回应.而作为世界上第一所创办"融合新闻"专业的新闻院校,密苏里新闻学院堪称典范.由此,本文试图通过对该院"融合新闻"专业的全面介绍,为我国新闻教育在媒介融合时代的改革与创新提供一些有益的启示.  相似文献   

18.
随着媒介技术的持续进步,新媒体获得了迅速的发展,其信息传播能力对传统媒体产生了冲击.为了在竞争激烈的媒介市场中获得发展,电视、广播等传统媒体进行了媒介融合.媒介融合的发展,促进了融媒体时代的来临,从而对电视新闻编辑类栏目有了更严格的标准.电视新闻编辑应该积极学习融媒体知识,才可以在融媒体的环境下提高栏目的融合力.  相似文献   

19.
周志平 《编辑之友》2010,(10):29-31
一媒介融合的内涵 "媒介融合"这一概念最早由美国马萨诸塞州理工大学的Ⅰ·浦尔教授提出,其本意是指各种媒介呈现出多功能一体化的趋势.[1]最初人们关于媒介融合的想象,更多地集中于将电视、报刊等传统媒介融合在一起.但此后,先是数字技术的发展使得媒介形式开始向数字媒介转变,所有的传播技术都快速地融合成了数字形式,互联网逐渐与报刊、广播、电视等传统大众媒介融合.再往后,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特别是WEB2.0技术的不断成熟,以博客为代表的新的媒介形态的出现,使得当下的媒介融合正日益超出人们的想象,呈现出诸多的全新特质,并逐渐成为推动媒介化社会形成的核心动力.  相似文献   

20.
媒介融合是未来媒介发展的大趋势,它在很大程度上促成了媒体更快更好地发展.但是,媒介融合进程中会出现一系列问题,笔者就媒介融合过程中可能会出现的,诸如信息泛滥、媒介垄断经营、媒介化社会形成等问题作了相对详细的探讨,并提出了针对性的应对措施,希望以此引起业界和学术界对这些问题的充分重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