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教学目标】1.反复朗读课文,感受阿里山的如画美景。2.了解游记移步换景的写法,学习本文描写阿里山风光的方法。3.品味富有音乐美和情韵美的语言。【教学重点】1.了解游记移步换景的写法,学习本文描写阿里山风光的方法。2.品味富有音乐美和情韵美的语言。【教学难点】品味富有音乐美和情韵美的语言。  相似文献   

2.
<正>【教学目标】1.在整体把握诗歌内容的基础上,通过揣摩语言,体会人物丰富的内心世界,理解诗歌的思想内涵。2.欣赏描写音乐的语言艺术,品味描写音乐的诗句中蕴含的情感脉络,感受诗歌的语言魅力。【教学时数】两课时【教学流程】一、导入,激发兴趣白居易去世后,唐宣宗李忱写诗吊之:"童子解吟  相似文献   

3.
正【教学目标】1、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理解斑羚飞渡的壮举。2、品味文章生动形象的细节描写。3、激发学生珍视生活、关爱动物的情感。【教学重点】1、理解课文内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2、感受斑羚飞渡的场面描写  相似文献   

4.
【教学内容】人教版四年级上册第一组第1课。【教学目标】1.正确认识、读写生字词。理清课文结构,有感情地朗读课文。2.边读书边想象画面,能联系上下文或结合生活实际体会词句的含义。学习本文采用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的写作方法。3.通过品读赏析,感受大自然的壮观,受到自然美的熏陶,激发热爱祖国大好山河的思想感情。  相似文献   

5.
【教学目标】1.通过品味语言、抓关键词句、理清思路等方法,提高学生文言文分析鉴赏能力。2.学习本文把无形的秋声写得形色宛然、具体可感的表现手法,感受作品的魅力。3.体味作者由秋声引发的人生感叹,引导学生把握文本的核心情感。 【教学重点难点】1.学习作者摹写秋声、化抽象为形象的表现手法。2.体味作者在文中抒发难以言尽的人生感叹。  相似文献   

6.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把握课文主要内容,理解“唯一”的内涵。 2.圈画并交流描写“我”心理、行动变化以及描写老人语言、神态的句子,理解课文的主旨,品味课文的语言。  相似文献   

7.
【教学内容】北师大版六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2课;人教版六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9课。【教学目标】1.通过总分式概括,了解小说内容;通过多角度揣摩,品析欣赏语言;通过分层次表述,感受评说人物。板块推进,用"课文"教"语文"。2.抓住对主人公的生存环境和心理活动的细腻描写,品析课文的艺术特色。旨在关注课文内容的同时,关注语言的表达形式。【教学重点、难点】根据小说的特点,指导学生抓住对主人公的生存环境和心理活动的细腻描写,品味语言,感悟形象,熏陶情感。【教学流程】  相似文献   

8.
【教学目标】1.研读人物言行,把握项羽骁勇果断、知耻重义、视死如归的人物形象。2.品味史书的文学色彩,理解作者在描写项羽事迹时渗透自己感情倾向的写法。  相似文献   

9.
<正>【教学目标】1.使学生了解细节描写的含义、作用,掌握细节描写的方法。2.通过学习细节描写,来突出人物形象,抒发思想感情。3.通过训练,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和媒介素养。【教学重点】引导学生领悟细节描写的具体要求——真实、典型、细腻。【教学难点】学习细节描写,突出人物个性,抒发思想感情。【教学方式】  相似文献   

10.
桑文波 《现代语文》2010,(10):91-92
【教学目标】1.理清文章思路。2.体会作者的爱国情怀。【教学重点】学习作者在国难当头挺身而出、忍辱负重的爱国思想,让学生接受爱国主义教育。【教学难点】理解"予之生也幸,而幸生也何为"一段在文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11.
戈冬莹 《学语文》2023,(1):18-22
<正>【教学目标】1.积累三篇典范游记散文中的重点文言字词,丰富文言文素养。2.品味精彩语言,赏析表达技巧及艺术效果,涵养语言读写与鉴赏能力。【教学重难点】1.反复诵读,欣赏精彩片段,鉴赏景物描写的技巧。2.领略山水之美,体悟作者寄寓山水之情趣。【教学媒介】多媒体【教学方法】研讨法,讲授法,合作探究法【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情境设置)近期,我们学校的旅游社团制定了本周的活动主题:“与古云游,参乎造化”,即通过网络视频的形式,与古人同游,欣赏大美自然。  相似文献   

12.
【自读目标】1.借助注释和工具书 ,给生字注音 ,理解“自读提示”所列词语含义 ,并加以积累。2 .整体感知 ,领悟“幸福”,树立正确的幸福观。3.品味文中富丽典雅的语言 ,丰富词汇 ,积淀语感。〔说明〕 散文的阅读重在“感悟”,品味语言。引导学生揣摩语言 ,说出自己的内心阅读感受 ,是本文教学的重点。【自读程序】一、整体感知1.学生默读课文 ,勾画生字、生词 ,借助工具书自己解决。2 .学生朗读课文 ,理清思路。围绕“为什么提醒幸福”、“什么是幸福”、“怎样享受幸福”进行梳理 ,并圈点批注自己深有感受的句子。3.以学习小组的方式交流…  相似文献   

13.
正【教学目标】1.掌握"如、方、作、撰、伤、与、让、乎、尔"在文中的含义。2.品味生动传神的人物描写,在文中的具体情境里感受不同的人生追求。3.品味孔子的语言,初步了解孔子的思想。【教学重点难点】1.通过对文中词句的品味、体验,把握四位弟子的志向。2.对孔子态度的理解。3.初步了解孔子的政治思想和政治主张。  相似文献   

14.
<正>【教学目标】1.品味重点语句。2.把握作者的心理变化,了解作者的优秀品质。3.在熏陶感染中引导学生体味生命的意义,正确对待挫折困境。【教学重点】把握作者的心  相似文献   

15.
【教学目的】1.了解什么是影评,初步学习微型影评的写法;培养基本的审美能力、评价能力和审美情趣以及信息处理的能力。2.初步掌握记叙、描写、议论、抒情等多种手法在影评写作中的综合运用。【教学重点】影评写法的指导。【教学难点】影评角度的确定。【教学准备】搜集相关影评资料。【教学对象】适用于五、六年级学生【教学过程】一、评莫言,铺垫激趣师:最近,国内外媒体和社会公众都在关注一个焦点人  相似文献   

16.
【教学目标】 1.品味重点语句。2.把握作者的心理变化,了解作者的优秀品质。3.在熏陶感染中引导学生体味生命的意义,正确对待挫折困境。 【教学重点】把握作者的心理变化。 【教学难点】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  相似文献   

17.
【教学目标】1.熟读成诵,品味语言,积累文言词汇与成语。2.理解所陈之情,欣赏陈情艺术。【教学方法】诵读法、涵泳法、讨论法。【教学思路】一、从苏轼的评论导入读《出师表》不下泪者,其人必不忠;读《陈情表》不下泪者,其人必不孝;读《祭十二郎文》不下泪者,其人必不友。二、听读课文,整体感知文本特点及内容1.听录音时轻声跟读,标注字音。2.听后自由朗读,读准字音,初步感知文本以情见长的特点。3.在诵读的基础上,了解文本的大概内容:李密通过这则奏章想达到“孝顺祖母,暂不出仕”的目的。三、研读课文,理清思路、理解品味与熟读成诵相结合…  相似文献   

18.
设计一[教学准备]1.借助书下注解及工具书积累常见的文言实词(清、佁然、去、邃等)和虚词(以、为等).2.大致读懂课文,画出有疑问的文句,以便在课堂提问或讨论.[教学目标]1.在不断积累文言词语的基础上,提高学生阅读文言文的能力.2.学习移步换景、正侧面描写结合、借景抒情等描写方法.3.触摸文中描写自然风光所引发的作者的情绪变化,窥探彼时彼地作者的内心世界.[教学重点] 1.整体感知文章内容,理清文章结构.2."批"文人情,通过品味景物描写窥探作者的内心世界.  相似文献   

19.
<正>【教学目标】1.通过比较鉴赏《燕歌行》和《走马川行奉送出师西征》,体味边塞诗特有的情怀,研究边塞诗的共同点。2.通过诵读交流,品味语言,感受边塞诗的魅力,加深对边塞诗的理解。3.引导学生体会诗中的爱国情怀、英雄气质。【教学重难点】1.品味语言,体会边塞诗歌的艺术境界与情感风格。2.培养学生的合作探究能力。【教学方法】查阅法、讨论法、诵读法、对话法、讲解法。  相似文献   

20.
[教学目标]1.反复朗读诗歌,通过比较辨析,体会刚健明朗、质朴生动的民歌情味.2.以"木兰是女郎"为课核,赏析关键诗句,理解木兰的英雄气概和女儿情态.【教学重点】反复诵读直至背诵诗歌,感受民歌情味,深入理解木兰的“女儿”形象。【教法和学法】(一)教法:1.比较辨别;2.点拨交流。(二)学法:1.朗读品味;2.合作探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