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作者引入虚拟软件IrydiumChemistryLab,对四重表征教学模式应用于“盐类的水解”中进行研究,通过虚拟实验探究盐溶液的酸碱性及水解的影响因素,监测溶液微观组成及变化动态,分析粒子浓度柱状图,以化学符号用语表达盐类水解过程及盐溶液中的三大守恒关系,曲线表征与符号表征将“宏观层面观察实验现象”与“微观层面解释宏观现象”建立了有机联系,四重表征思维相互转化,形成独特的化学学习思维,最终实现了化学核心素养的培养。  相似文献   

2.
<正>一、教学目标本节课以“分子运动现象的实验”为主线,引导学生从组成、结构的角度再识物质的多样性,初步建立“宏观—微观—符号”多重表征的化学学科思维。探究“氨分子”的微观结构,引导学生再识原子、分子、离子与物质的逻辑关系,掌握化学用语,能用微粒的观点解释生活中常见的现象。归纳“发烟实验”的实验原理,体验从“个别”到“一般”的思维方式,建立“宏观—微观—符号”多重表征的思维框架。  相似文献   

3.
一、“宏观-微观-符号”培养化学思维1.“宏观-微观-符号”三重表征化学知识的学习具有宏观、微观和符号三种水平。宏观可以展示物质的组成、形态和现象,微观可以说明物质的构成、结构和微粒的运动,化学符号是连接宏观和微观的纽带。  相似文献   

4.
为解决传统化学实验教学不够精确、直观和高效的问题,满足学生体验构建概念或原理过程的需求,教师将虚拟实验工具与传统实验融合开展主题教学,引导学生“从宏观到微观,从定性到定量,从静态到动态多角度、多层次实验与探讨”,帮助学生有效建构核心概念。实践证明,科学应用虚拟实验工具开展“水溶液中离子反应与平衡”等主题教学,可以精确表征宏观现象与微观本质间的关系,助力学生体验科学探究过程,实现实验的精确定量分析,破除认知障碍,提高学生化学学科核心素养。  相似文献   

5.
对于初中阶段的化学课程来说,“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是其最为重要的教学角度之一,通过活用化学模型以及化学实验的方式可以实现宏观——微观——物质本质的化学核心概念构建,通过这种方式可以使化学知识体系的教学取得更为理想的效果。基于此,本文也尝试对“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在初中化学教学中的应用情况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6.
以高中化学实验酯化反应为例,在观察法获得宏观实验现象的基础上,采用核磁共振波谱仪和温度传感器分别对反应过程中有机原料、产物酯含量变化及温度进行跟踪,以数据、图像等形式将反应过程中微观化学平衡状态及可逆反应的限度进行可视化展示,从宏观+微观多元视角开展化学实验教学探索。根据上述实验数据设计过程性评价,对学生认知程度进行诊断,发展学生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的学科核心素养。  相似文献   

7.
本文主要介绍“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在高中化学课堂教学中的培育和实践,帮助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去认识化学物质的性质,从宏观和微观相结合的角度去探析化学现象,以解决实际问题。  相似文献   

8.
<正>一、重视实验对构建微粒观的作用实验是化学学科的灵魂,它对学生微粒观的构建起到关键作用。初中学生处于化学入门阶段,往往对实验充满兴趣,而学习到抽象的微观知识时学习兴趣自然下降,这时教学更应充分发挥实验的功能,不仅吸引住学生,还可以通过实验去建立宏观现象与微观本质的联系,让学生能透过宏观现象认识化学变化的微观本质,并掌握用微观的本质去解释一些物质的变化规律的方法。因此,在微粒观教学中也应当重视和发掘实验的功能,下面以“中和反应”一课为例,突显实验在微粒观构建的应用。  相似文献   

9.
化学实验是学生形成化学概念、通过感性认识理解、扩大和巩固化学知识的重要途径。引导学生从观察实验现象入手,透过宏观现象,经过分析、对比、综合、归纳、认识微观变化的实质的过程,就是培养学生如何思维,把宏观和微观、现象和本质联系起来的过程。思维是智能的核心,  相似文献   

10.
房明 《陕西教育》2010,(7):96-96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基础教育阶段的化学总体上有以下特点:研究对象多是微粒及微粒间的反应.肉眼是难以宏观的.只有借助于实验才能变“微观层次”为“宏观呈现”.使“外观现象”从属本质特征:模糊语言使用率高,譬如“通常”、“大多数”、“一般情况下”、“大约”等时有呈现。只有实验的介入才能使学生深刻理解这些模糊语言的内涵。要充分发挥演示实验的以上功能.则必须实现演示实验的个性优化。  相似文献   

11.
在化学教学中,化学实验给学生提供了最直接的观察对象,它是学生形成对物质性质和化学变化的认识的重要依据。在化学实验鲜明现象的背后总伴随着微观粒子的结构或形态的改变。从实验中的宏观现象到想象中的微观结构或由思辨中微观结构的推理到现实中的宏观性质的证明,都给了学生体验宏观与微观相互交流的机会。在此教学过程中展现的是思维的力量,培养的是学生的想象力,提升的是学生的思维品质,同时也展示出化学学习过程的独特魅力。  相似文献   

12.
<正>《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2017年版)》根据化学学科的培养目标和学科本质,提出高中化学学科的核心素养主要包括“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变化观念与平衡思想、证据推理与模型认知、科学探究与创新意识、科学态度与社会责任”[1]五个方面。当前化学实验教学中,存在部分实验现象单一、零散,对实验现象只是简单现象描述,没有数形结合,且产物对环境污染较大等弊端。为了解决课堂实验教学中面临的各种困惑,  相似文献   

13.
林文斌 《课外阅读》2011,(4):128-128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化学实验在化学教学中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由于化学实验现象往往是宏观现象中藏着微观现象,把多媒体技术引进化学实验教学中,能提高化学实验的可见度,规范化学实验操作。多媒体在化学实验教学中能发挥重要作用,如果合理应用,能很大提高化学实验教学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14.
<正>数字化实验具有实验操作过程与动态曲线可同步录像并播放等特点,使得化学实验更为可视化,揭示实验现象本质的同时,极大地解决了传统实验中存在的"注重动手欠缺思维过程,或有思维过程但缺少高级思维过程"的问题,有利于同学们将有限的精力投入到高认知水平的学习活动中,有效帮助同学们发展化学学科思维。下面进行具体分析。一、数字化实验发展"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素养的基本策略"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本质上是要求同  相似文献   

15.
探究微粒的运动是发展学生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素养的重要实验.利用塑料瓶、小药瓶等生活用品设置三组进阶式实验,教学中运用对比的实验思想,指导学生由点到面、由二维空间到三维空间分析实验现象,培养学生的化学思维及空间想象力,帮助学生从微观层面理解宏观现象的发生,从而深刻体会微粒的运动性.  相似文献   

16.
结合化学学科的特点,将Focusky、数字传感器、NoBook、KingDraw等软件应用于课堂教学中。Focusky软件可将思维过程外显可视化,培养“科学探究与创新意识”核心素养。数字化实验可以解释化学反应原理的本质,培养“证据推理与模型认知”核心素养。利用NoBook软件进行实验操作,培养“科学态度与社会责任”核心素养。通过KingDraw软件看到微观世界,培养“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核心素养。  相似文献   

17.
从多种学科看化学语言,“化学用语”只是其一部分,完备性、独立性有限,宜改称“化学(专)用符(号)”.不同领域中“表征”涵义不同.要在搞好宏观化学和微观化学教学基础上引导学生了解化学符号蕴涵,使符号表征成为概括、提升宏观认识与微观认识的重要环节.把宏观认识、微观认识和符号表征并列为3种表征方式欠妥.讨论了化学符号跟其他教学内容的关系;化学语言的教学规律、策略和方法以及当前化学用语教学中需要注意的问题.  相似文献   

18.
为寻求微观分子运动的最佳宏观展示,以碱性品红作为示踪因子,通过适当的实验设计,排除品红参与的(1)入水初始速度所致的宏观运动;(2)溶液密度差异引起密度流所致的宏观运动;(3)温差引起水的环流所致的宏观运动;(4)接触面空气扰动所致的宏观运动,展现了微观分子运动的宏观现象.还设计了可以在中学实验室开展的、以最大程度排除干扰因素并实现“微观分子运动的宏观展示”的改进实验.探讨了宏观运动对微观运动干扰的机制,指出某些“实验规则”存在可能导致实验误差的现象.  相似文献   

19.
通过宏观现象与微观粒子结构模型,架起宏观与微观联系的桥梁.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是化学核心素养之一,目的就是培养学生从宏观和微观的视角来分析和解决问题,从而建立"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的意识,提升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宏观→微观→符号相结合是化学学科特有的思维方式,在学习或考试中微粒结构模型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相似文献   

20.
文章以“离子反应”的教学为例,通过联系生活实际创设情境,设置驱动性问题,以知识为载体,借助数字化实验探究复分解反应的本质,从实验现象和图表数据分析入手,采用“宏观—微观—符号”三重表征等方法,运用动画模拟等手段帮助学生自主建构概念,发展学生的微粒观、实验观、变化观、化学价值观等化学学科基本观念,实现情境、知识和素养的高度融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