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986年有一天我在政协大会上遇到林林同志,他要我为《救亡日报》的纪念刊写一篇序。他说:“去年本已约定胡愈之同志写的,胡愈老也答应了,不幸愈老今年逝世了,除愈老外,你是最合适的了。”的确,当《救亡日报》于1939  相似文献   

2.
韬奋一生主编过七、八种期刊,但主编日报的历史只有五十五天,那就是一九三六年六月七日在香港创刊、同年八月一日停刊的《生活日报》。韬奋说,他一生最大的愿望是办一张“真正‘人民的报纸’”,并为此作过许多准备。一九三二年第一次筹办《生活日报》的时候,他曾与著名报人戈公振等详细讨论过办日报的办法。在出国考察两年多的时间里,他对西方报纸特别是苏联报纸的办报经验进行过详细的调查和研究。在香港筹办《生活日报》的时候,他又亲自向许多有经验的报人请教过。所以尽管办报的时间很短,他对办报理论的研究却很深。《生活日报》停刊以后,他以《我们要怎么办  相似文献   

3.
邹韬奋《生活日报》的股份制经营思想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邹韬奋是我国新闻史上杰出的新闻出版工作者、政论家,他一生创办或编辑过十余种报刊,在新闻界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功绩。其中,《生活日报》是他所经营的唯一一份日报,也是他利用股份制经营的一份报纸。《生活日报》从开始发起筹备,到后来创刊发行,直至最终被查封,一直以股份制经营理念为指导策  相似文献   

4.
40年前的《察哈尔日报》总编辑——何辛,在他的《长城内外十春秋》回忆文章中,满怀着深切的眷恋之情叙述他当年办报的境况和心情。他说,他从1942年起至1952年底那段时间,先后在长城内外的《黎明报》、《冀察群众报》、《察哈尔日报》等报社工作过10年,“那确是我在艰苦的战争环境中经受考验、锻炼和学习成长的十年,我的世界观、革命新闻学的基本观点就是在那个时期形成的。那10年是我全部革命生涯和新闻生涯中最值得眷恋的岁月。”不约而同,原《察哈尔日报》另一位副总编辑——屈飞,也写了一篇回忆录——《满怀眷恋话当年》。他说:“我老来,有一种眷恋往事的癖好。对《察哈尔日报》  相似文献   

5.
邹韬奋(1895~1944)是我国新闻界最杰出的代表人物之一,是我国新闻工作者的楷模。他一生把全部心血都倾注在报刊工作上,先后主编了《生活》《大众生活》(上海)《生活日报》《生活星期刊》《抗战》《抵抗》《全民抗战》《大众生活》(香港)等报刊。这些报刊思想内容先进,编辑技术高超,赢得了广大读者的欢迎,  相似文献   

6.
伟大的爱国者邹韬奋是近代中国知识分子追求光明、追求真理的杰出代表之一,也是我国近代新闻事业史上的伟大先驱、卓越的新闻记者、政论家和出版家。他的一生是中国知识分子从资产阶级思想影响下摆脱出来,自觉向产阶级立场转变的典型。韬奋早年在上海就读于南洋公学,后转入圣约翰大学完成学业。他1921年大学毕业后在中华职工教育社工作,1926年接办《生活》周刊,从此开始了他的新闻工作生涯。在长达20多年的笔墨生涯中,他主编过《生活》周刊、《大众生活》周刊、《生活日报》、《生活星期  相似文献   

7.
邹韬奋一生盼望着能够办一份适合于大众需要的日报,但是他的日报理想仅仅通过《生活日报》在香港生存了55天,而这也是邹韬奋一生中办的唯一一份日报。是什么原因让邹韬奋远走香港实现日报理想?又是什么原因让他的理想仅仅存活了55天?这短暂的出版活动又呈现出了何种样态?本文试从当时的社会历史图景中,挖掘出作用于邹韬奋出版活动的因素,并梳理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以此呈现邹韬奋日报理想与客观现实的相互作用。  相似文献   

8.
生活很象连环套,它们常常一环一环地互相牵引着。我尝试投稿的历史,始于1925至1926年间,第一个落脚点是故乡绍兴的《越铎日报》副刊。那时我是个小学教师,有些学生长得比我高,农民背后管我叫“小先生”。第一次大革命以后,《越铎日报》改为《民国日报》,我继续投稿。那是我自学写作过程中的“描红”阶段,但对我后来的生活道路,却有深远的影响。我小学时代的一位老师,在乡间属于缙绅阶级一流人物,曾在上海大东书局短期工作过——我估计他不在编辑部门。乡居无聊,1930年春节刚过,他忽发奇想,决定到上海办一种  相似文献   

9.
3.办一份真正“人民的报纸” 韬奋一生总共创办并直接主持过五刊一报一书店,分别是《生活》周刊、《生活星期刊》(原为《生活日报星期增刊》)、《大众生活》周刊、《抗战》三日刊、《全民抗战》三日刊、《生活日报》和生活书店.《生活》周刊发行量15万份,《大众生活》周刊发行量20万份,《全民抗战》三日刊发行量30万份,都创造了同时期全国杂志销量第一的纪录.《生活日报》创造了当时香港报业销量第一的纪录.生活书店在全面抗战开始之后,年度出版图书品种一度居全国出版业第一,鼎盛时期拥有遍布全国的56家分支店.究其原因,最核心的一条,就是:韬奋一直坚定地选择站在人民大众的立场,积极推广主流的大众文化.他坚决反对新闻记者是“无冕之王”的说法.  相似文献   

10.
"那天夜里我一夜没有睡,自己跑到印刷所里的工场上去.我亲眼看着铸版完毕,看着铸版装上卷筒机,看着发动机拨动,听着机声隆隆——怎样震动我的心弦的机声啊!第一份《生活日报》刚在印机房的接报机上溜下来的时候,我赶紧跑过去接受下来,独自拿着微笑."这是我国著名的新闻记者邹韬奋在《经历》一书中回忆他一九三六年六月在香港创办《生活日报》的难忘的情景.  相似文献   

11.
“知识就是力量”——胡愈老主编的《知识丛书》,每一本书的扉页上都印上培根这句箴言。那是在一九六一年,我们的人民和我们的国家正默默地吞嚼着“大跃进”孕育出的苦果。此刻我已记不得这句箴言是胡愈老自己提出要我加在每本书上的呢,还是我或者王城(文化部出版局一处处长)向他建议的;但无论如何,这个决定是胡愈老作出的。这也符合胡愈老当时的想法;甚至可以说,完全符合胡愈老从事新闻出版工作的愿望,是这位爱国爱民、忧国忧民的智者毕生最大的愿望。胡愈老不止一次跟我说过,我们搞出版的千万不要忘记我们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向最广大的群众传播知识。他特别叮嘱我,在发展学术著作的同时,不要忘记普及读物。在他掌管出版工作的两个时期(即在出版总署和文化部担任领导工作的两个时期),他跟我或跟我们几个人闲谈时,总是说,发展学术著作当然很重要,但是出版家在这个时候更要注意组织传播知识的普及性读物;他说,学术著作除了传播机关去组织之外,还有研究机关和高等学校去督促,可是普及读物却只能靠出版机关去组织。他还提出要鼓励专门家去写通俗性蚵普及作品。他说,已经获得一定知识的人,他就有义务去传播知识,普及知识;达到高水平的专门家,更加要把他所掌握的专门  相似文献   

12.
凡熟识胡愈老的人,都会异口同声地说:他是一位德才兼备、品学兼优的长者。胡愈之(1896—1986)的一生是用笔战斗的一生,是为中国人民解放事业、为共产主义事业,艰苦奋斗的一生,是全心全意为发展进步新闻、出版事业埋头工作的一生,是为中国新文化运动而献身的一生。他的历史是一部光明磊落、绚烂多彩的史诗。他生活的九十年,正是世界风云激荡、中国走向新生、历史进入翻天覆地大变革的年代。他经历过五四新文化运动、五卅运动、北伐战争、十年土地革命、抗日战争、  相似文献   

13.
生活很象连环套,它们常常一环一环地互相牵引着。我尝试投稿的历史,始于1925至1926年间,第一个落脚点是故乡绍兴的《越铎日报》副刊。那时我是个小学教师,有些学生长得比我高,农民背后管我叫“小先生”。第一次大革命以后,《越铎日报》改为《民国日报》,我继续投稿。那是我自学写作过程中的“描红”阶段,但对我后来的生活道路,却有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邹韬奋是我国杰出的出版家,一生创建与经营管理过《生活》周刊、《生活日报》等7个报刊和遍布全国的生活书店,在媒介的经营和管理上有着许多的成就,为后人积累了宝贵的经验。  相似文献   

15.
前言今年的七月二十四日,是邹韬奋同志因病长逝的三十五周年。为了纪念他的忌辰,我翻阅了他主编的生活周刊,重读了《韬奋文集》中的有关文字,写成了《邹韬奋和戈公振》(《回忆两位新闻前辈之间的深厚友谊》)一文(见《新闻战线》第四期)。就在翻阅生活周刊的过程中,我发现了不少有关邹韬奋同志和家叔戈公振等人在一九三二年筹办生活日报的史料;从家叔的遗物中又找到了邹韬奋等同志从一九三二年十二月起直  相似文献   

16.
在新闻采访中,“抢”字值千金。然而,千万别抢过了头。美国著名记者.后升为《纽约时报》副社长的特纳·卡特利奇,在他所著的《我的一生与〈纽约时报〉》一书中叙说了他的“记者生涯中一次最惨痛的失败”。那就是因为他抢过了头。1927年春,密西西比河洪水泛滥。特纳·卡特利奇当时身为《商业呼声报》记者,前去报道水灾。他从伊利  相似文献   

17.
严农 《军事记者》2004,(11):63-64
1938年春,台儿庄大捷之后,先父严怪愚到了徐州。同旅社住的一位《武汉日报》的记告诉父亲,说:“名记范长江明天便要到徐州来了!”语意中似挟讽诮。父亲说:“本是名记嘛!我们欢迎!”他愤愤地说:“什么名记?!我就不信那一套!未来之前,先创气氛,要别人为他准备住处,安排生活;既来之后,又大宴宾客,到处拉扯,简直像个大官僚!老实说,没有《大公报》这块牌子,凭他的本事,他‘红’得起来吗?”(长江当时是汉口《大公报》战地特派员)父亲说:“我佩服的倒是他的本事,而不是《大公报》这块牌子。  相似文献   

18.
我看着那棵发表他作品的杂志和足有三寸厚的剪报本.钦佩之情不由而生。在30多年的时间里.他在《陕西日报人《陕西农民报》、《陕西老年报》、《西安晚报》、《汉中日报》、《党史纵横》、《共产党人》、《先锋》等全国100余家报刊发表新闻诈品2100篇.散文、诗歌120余篇(首)。他就是《中国共产党西乡革命斗争史略》一书的主编之一、西乡县委史志办干部周治科。周治科是新闻战线上的一棵长青树。自60年代开始新闻写作以来,潜心钻研新闻写作。无论是在师范上学期间.还是在部队、宣传部、文化馆、史志办等部门工作时.除了兢兢业业搞好本…  相似文献   

19.
“杨乡长,你提供线索的那篇稿子发表啦!”我手里拿着7月1日的《驻马店日报》高兴得手舞足蹈.杨前亮乡长看着报上登的那篇稿子面带微笑连声说:“写得不错,写得不错!”随后他  相似文献   

20.
在我们这个二十来人的编辑部里,论年龄,许法新同志大概是最老的一个。可巧的是,他也是我的一位最老的同事。我初次和他见面,是在一九三九年。屈指算来,四十六年,那已是非常遥远的往事了。抗日战争初期,我参加抗日救亡运动,后来到了贵阳,当了《贵州日报》的记者。这个报社到底有几位记者,我一直没有弄清楚。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