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孔子的教育思想在我国有着深远的影响。“志于学”是圣人求学的动机,这是求学的逻辑起点,也是求学的基点;“不逾矩”是圣人求学几十年结出的丰硕成果。无“志于学”之恒心,就不会有“不逾矩”之硕果,二者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  相似文献   

2.
孔子在谈到他求学的历程和体会时说过一段有名的话:“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好一个“从心所欲不逾矩” !这是攀上学问顶巅,进入最高境界的夫子自道,洋溢着学者的喜悦和自信。“从心所欲”是说思之所至,从容应付,无拘无束,出神入化,进入自由王国;“不逾矩”是说不超出准绳,不违背规矩,自由中隐含着必然。美学家说,美是自由的形式,而自由又不是任性,那也就是美。由此,我想到了我们的语文教学。“从心所欲不逾矩”借用来描述语文教学的最高境界,是再恰…  相似文献   

3.
孔子的大学之道与六经教育有着密切的联系.“十有五而志于学”,首先学的是《诗》.“三十而立”,是立于《礼》.“四十而不惑”,是因为深刻领会了《书》.“五十而知天命”,是因为深刻领会了《易》.“六十而耳顺”,是因为深刻领会了《乐》.“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是得益于《春秋》的创作.孔子从一个苦难的少年成长为中华民族世代景仰的圣人,他用一生的不懈追求实践了他自己所开辟的,以六经为主要教学内容,目的在养成个体和谐人格的大学之道.追随孔子的大学之道,我们的大学一定能培养出人格完美的人才来,和谐社会的理想亦庶几可望.  相似文献   

4.
而立     
人们习惯地把30岁称之为“而立之年”。这要追溯到孔子的《论语》,孔子曾说:“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相似文献   

5.
"耳顺"     
白子超 《科技文萃》2004,(10):116-118
孔子有一段话非常有名,读书人尽知:"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这是夫子自道,更是现身说法.实际上,孔子阐述的是道德修养之阶段、境界提高之进程.这段话成了中国人的人生哲学箴言,连绵达2000多年,肯定还会持续下去.  相似文献   

6.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此段文字出自《论语·为政》。统编教材七年级上册收录了此段文字,并在课文下方的脚注处做了注释。笔者认为,对“天命”的解释欠妥,不符合孔子的本意,也不符合自子思以来儒家关于“天命”的注释传统。  相似文献   

7.
志于道     
骞叔 《中国德育》2006,1(5):75-75
“志于道”是孔子对于人生提出的一个要求,见于《论语?述而》。中国传统思想重视立志,认为立志是做人的第一步。孔子自述他一生修养的过程:“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论语?为政》)第一步“志于学”说的就是立志。后来的学者关于立志也有许多精辟的话。如:“书不记,熟读可记。义不精,细思可精。惟有志不立,直是无着  相似文献   

8.
于丹 《高中生》2011,(16):18-19
孔子将其一生概括为六个阶段: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这是一个粗略的人生坐标,在这个坐标上,有几个重要阶段被特别强调出来。"十五志于学",孔子所提倡的是一边学,一边想,一边应用每一个人都有理由去描述他的理想,但是这一切要从人的社会化进程开始。从一个自然人转化为一个有社会规则制约的人,这就是学习的起点。孔子的"十有五而志于学",是他自己的一个起点,也是他对学生的一种要求。孔子自己经常说,"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  相似文献   

9.
子日:“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为政篇》)这是孔子晚年对自己一生学习历程的总结。我们看到他的“志”贯穿了五十五年漫长的生命历程。“学”了十五年,到三十岁的时候,才建立了自己的学说体系。“不惑”  相似文献   

10.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韩愈说:“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我年过四十,不是不惑,而是生命中的惑越来越多。在此,我抛给大家几十个困惑的问题,会不会有其中的一两个问题能引发您的思考呢?  相似文献   

11.
人们给《前赤壁赋》定的基调,一是旷达,二是消极,于是就形成矛盾。笔者不赞成这一观点。所谓旷达在《前赤壁赋》中其实只是一种自我解嘲的牢骚话。苏轼任何时候都"坚持对人生、对美好事物的追求",所以他也从来不逃避现实,因此也就谈不上"消极",更没有什么世界观的强烈矛盾,只是我们的误解而已。  相似文献   

12.
全球化语境中,学的“世界”是一种深度的标志和话语权力象征,“民族”则是对于主体性的维护和多样化的呈示。深度追求是民族学和世界学的共通点。扎根于传统化,作人性的深入思考和生命追问,民族学就能走向世界。  相似文献   

13.
“兴象”是中国诗歌独特的意象类型,它受到中国诗学的普遍认同与推崇,一方面在于吻合中国人对诗性形象的设计和对某种特定审美趣味的追求。另一方面它更接近中国美学所强调的对“道”的体验,和所追求的“天人合一”的境界,也更易展现个人的生命存在和生命意识。“兴象”在构“象”上、喻“兴”方式上都有自己的特点,并在审美上表现出情景交融、意存言外、自然天成等特色。  相似文献   

14.
文章立足语文教育,关注生命个体与言语现象的关系,根据人类言语活动存在的形态差异,提出言语世界的三种类型的概念,指出其与语文教育之间的必然关系:语文教育必须以学生的主体自我言语世界为基点,以现实生活言语世界为背景或前提,以客观文本言语世界为科学高效的最佳途径,把延展艺术作为语文教学的基础形态,以帮助学生建构主体自我言语世界为根本目的。  相似文献   

15.
以民为本的价值取向是贯穿于邓小平理论的最高价值目标和理想追求,是对唯物史观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观点的发展和创新。邓小平以民为本的民本思想包含着极为丰富的内容,包括人民本位论、人民主体论、人民利益论、人民民主论等方面。这种民本思想实现了对传统民本思想的扬弃,实现了对西方资产阶级民主理论的超越,是马克思主义群众史观在当代中国合乎逻辑的继承与创新。  相似文献   

16.
教师角色:从"规定"走向"赢得"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长期以来,教师的角色价值主要是以外在取向为主,教师只是按照社会规定或期望的角色规范进行职业行为,这种规定性的角色严重抑制了教师主动性、创造性的发挥和自我潜能的实现,成为教师专业化发展的羁绊.在教师专业发展和课程改革对教师角色的要求下,教师角色只有从"规定"走向"赢得",即追求一种自我更新的价值取向,教师的职业实践才会具有生命意义.  相似文献   

17.
儒家“正己正人”思想对现代管理的积极意义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修身而治人”,这是一种很好的导向管理方式,对管理者来说,良好的道德修养能感召被管理者,从而在管理范围内形成整体一致、健康向上的价值取向。二是“上行而下效”,在良好道德修养的引导下,管理者的身体力行及总领全局的实践精神是对被管理者的有效的正面引导,是活的管理方法。“正己正人”思想发挥管理作用应注意从柔性管理状态向制度化管理的渗透与转化以及从“正己正人”的形象塑造到融入民主监督的群体氛围两个环节的问题。  相似文献   

18.
孙波 《科教导刊》2020,(2):116-117
围绕"四个回归",展开对"互换性与测量技术基础"的教学。采用以学生为主的教学,以学习为中心的课堂,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潜力;将教书育人有机统一,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施教,与时俱进加强学习,以扎实的知识进行高水平的教学和教学改革;始终坚持"立德树人"的理念,把"课程思政、专业思政"作为育人要素和责任深入到教学之中,培养思想素质过硬、技术能力强的学生;将"中国梦、强国梦"的信念植入学生心中,为社会主义培养合格的接班人。  相似文献   

19.
孔子讲"君子谋道不谋食",并不是说君子只"谋道"而不"谋食",而是说君子毕竟不是生活世界的平凡人,应该有较"谋食"更高的"谋道"的追求。也就是说,孔子教人在"谋食"的物质生活满足的基础上,要争当君子,由凡及圣,实现"谋道"的精神超越。孔子这种"谋食"与"谋道"兼顾、以"谋道"升华"谋食"的生活价值观,在价值虚无、功利至上的今天,尤显弥足珍贵,值得珍视和阐发。  相似文献   

20.
本文以《老子》为语料,对其中第一人称代词"吾"和"我"从句法功能和指代意义两方面进行辨析,并进一步讨论了"吾"与"我"在《老子》中共存的意义。"吾"在《老子》中可以做主语和定语,"我"可以做主语、定语和宾语;"我"是得道之人,是圣人,"吾"是未得道之人,是"道"的追求者;"吾""我"共存清晰地展示了"道"是"德"的目标和归宿,"德"是"道"的实践和追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