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萧红的一生是寂寞的,寂寞既是她的气质,也是她的诠释。萧红的寂寞意识决定了她的小说精神特征:童年母题、女性视角、生命主题。本文拟从这三方面来探讨萧红的寂寞意识与其小说精神特征的内在互动关系。  相似文献   

2.
萧红的情感波折和婚姻磨难,除了社会和他人的原因外,还在于萧红性格中存在的致命的悲剧因素,即她的独立自尊的人格追求与寂寞,柔弱的性格心理之间的矛盾冲突,以及她对婚姻生活的过高期望与现实的不可能性之间的诸多冲突与不和谐。  相似文献   

3.
:萧红作品的抒情品质,源自作者独特的生命体验,它使作品呈现出鲜明的自传性色彩和浓郁的寂寞情调。萧红通过情绪结构将文本整合成具有统一抒情品质的有机体。回忆是情绪结构得以生成的内在动因,也是作者生命存在的一种方式。从文化意味审视,萧红的抒情姿态还来源于外在的文化语境的渗透。这表明她对生命中一种根源性的回归和坚守。  相似文献   

4.
萧红一生寂寞成诗,"生"与"死"是她作品常常探讨的主题。作为她最有代表性作品之一的《呼兰河传》,其独特的时间书写也寄寓了萧红对于"生"与"死"的思考。在这部作品中,时间的审美化、普泛化和风俗化构成其时间书写的重要特点。  相似文献   

5.
寂寞造就了萧红风格的独特。在隐藏于寂寞这一无形氛围中的个性心理和文化心理的共同作用和影响之下,萧红的文学创作呈现出较为显明又极具个性化的特征:独特的题材选择与视角切入,有意无意的主题转换;文体意识的淡化和语言风格的诗化;在创作中展现的以多篇小说共同完成对同一人物或同一书写对象的塑造,而叙事视角和审视态度则有所改变。萧红的寂寞通过她独有的方式得到了尽情抒写!  相似文献   

6.
萧红的寂寞心态在其创作中表现相当明显。其构成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萧红自身处于女性生存悖论之下内心所潜藏的文化心理症结。具体表现在:他者地位的无意识认同与自发自觉的自我求证之间的对立冲突;现实时空的远离与精神灵魂的回归之间的矛盾与无奈;生存的寂寞与死亡的恐惧之间的对立冲突、两难共存。萧红正是在这一文化心理症结影响之下呈现出其独特的人生体验和艺术风格——寂寞。  相似文献   

7.
萧红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一位优秀的小说家,同时也是一位天才的散文家。曾给她的小说《生死场》以高度评价的鲁迅,就格外看重她的散文,曾说她在散文创作方面比谁都更有前途。萧红的散文总有一种寂寞气息淡淡地逸出,她的散文语言是"明丽和新鲜"的,这些都是萧红散文艺术风格的重要体现。  相似文献   

8.
茅盾说“萧红是寂寞的”。本文探讨了萧红这一孤独寂寞的心境产生的原因,及在此心境下何以能创作《马伯乐》这一幽默诙谐的作品,尤其强调是鲁迅的《故事新编》直接激发了萧红风格的转变。萧红一生被无家阴影所困扰,使她最终回到了精神的家园里,这不仅是萧红对有形家庭的苦苦依恋,也是对无形家庭意识的自觉皈依。这正是萧红的人生悲剧之所在  相似文献   

9.
摆脱《呼兰河传》是寂寞之作的误读,萧红在小说中展现了谋虑深远的叙事手法。采用空间叙事,她刻画呼兰河静止的愚昧状态;用儿童视角来展露成人世界,她的复调预示着不可复归的伊甸。而更重大的主题是萧红通过描写呼兰河人的愚昧寻找到了改造国民性的另一种方式——以愚昧对抗愚昧。  相似文献   

10.
论萧红散文化小说的主观抒情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寂寞的呼兰河边,有一个寂寞的古城,古城里生长着一个寂寞的女孩.女孩“怀着永久的憧憬和追求”,从呼兰河走出来,在爱的憧憬中成长,在不倦的追求中沉浮,伴着她短暂青春的,是给了文坛“一个不少的新奇与惊动”的独树一帜的作品.她就是萧红.群星荟萃的三十年代,萧红以独待的风格震动了文坛.虽然,她的小说一度被认为“不像一部小说”而受到冷落,但随着时间的推移,事实证明萧红的作品经受住了漫长岁月的严峻考验,其艺术魅力恰恰表现在“不像一部小说”上——其中有“比像一部小说更为‘诱人’一些的东西.”这“诱人”的东西,就是那如诗如画如歌的散文体的抒情风格.  相似文献   

11.
古代巡游地狱小说往往以巡游者的口吻追述其巡游经历,讲述主人公假死之后游历地狱及目睹地狱惩罚罪人等场景,丰富了文学书写题材、拓宽了文学想象视域。此类小说描写主人公的心理活动历程,包括在地狱的心理感触、肉体受刑所引发的心理反差,返回人间之后的宗教体验、信仰心理,潜隐小说家的宗教心理或民间信仰。巡游地狱小说具有深厚的文化内涵,巡游地狱场景对小说情节设置及宗教信仰灌输皆具影响,有助于考察民间信仰、宗教心理。  相似文献   

12.
文章通过对张爱玲的爱情婚姻历程及其作品分析,展示了张爱玲既传统又现代的情感世界;并从心理学角度透视张爱玲在婚姻爱情上的补偿心理。  相似文献   

13.
本从作家萧红的心态以及其所处的环境出发,分析其代表作品《呼兰河传》。章分为两大部分,即悲己哀己的心理映射和恨世恋世的灵魂显现。在此基础上领悟到作家的寂寞哀婉以及其所处时代的特征。  相似文献   

14.
对于作家而言,年龄是一种写作资源。步入中年以后的张虹看世界的目光中少了几分纯净、诗意与唯美,多了几分冷静、沉重与无奈。从《都市洪荒》中我们不难发现,张虹小说创作的情感波澜被孤独情结、权力意识等因素所推动,这些因素同时也构成了张虹近十年小说创作的心理动因。  相似文献   

15.
如何提高歌唱心理素质,调控歌唱心理,以便取得良好歌唱效果,这是歌唱者至关重要的问题.  相似文献   

16.
现代中学生普遍缺乏坚强的信念和良好的心理素质,学生心理素质好坏直接关系其人格健全与否.在对学生良好心理素质的培养方面,体育教师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应充分发挥体育学科对学生心理素质影响的特殊作用,在完成教学任务的同时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基.  相似文献   

17.
张爱玲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别具一格的女作家,以其敏锐的心理感受能力,对人情世故、普通人微妙心理的圆熟把握,凭借浓谈相宜、参差对照的丰富色彩,“心理人物”的塑造,独具匠心的心理结构手法,给作品蒙上了一层迷幻的心理之光,创造出一种极具个人特色的心理叙事风格。  相似文献   

18.
"城市精神史"这一概念指向城市人对自己身处城市时的精神状况的体认,城市人对城市物质性生存的寻求,以及城市人为其存在寻找精神和心理依据的心理历程.王安忆上世纪90年代以来的都市话语通过对城市人飘零孤独的精神特征的描述,对城市人物质欲望的实现与失落的发现,以及对城市人沧桑心理体验的书写,展示了城市精神史这一以前未受重视的城市景观.  相似文献   

19.
艾瑟·拉斯克—许勒作为表现主义的非典型女诗人之一,其诗歌在对当时社会和市民阶层进行抨击的同时,与其他表现主义诗人相比,更突出的是其作品中流露的自我矛盾、悲观、充满宗教神秘和死亡气息的生存困境及沉溺孤独、逃避的心理。基于此,主要以许勒的《逃离世界》为切入点,重点分析其作品中面对生存困境时的自我束缚、逃避的心理情感特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