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15 毫秒
1.
蔡邕的抒情小赋题材丰富,涉及面甚广,艺术成就颇高。其述志纪行赋反映现实,讥讽时事;爱情婚姻赋纯洁无邪,大胆直率;山水人物赋夸饰铺叙,暗寓情感;咏物游戏赋贴近生活,富有情趣。蔡邕面对吏治腐败的黑暗现实,结合自己的人生际遇,把他独到的人生感悟渗透于抒情小赋之中,推动了赋体文学抒情化的进程。东汉抒情小赋在赋体文学发展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而蔡邕又是承前启后的关键人物,故其抒情小赋在文学史上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具有重要的文学史意义。  相似文献   

2.
汉代司马相如的《长门赋》和班婕妤的《怨歌行》是宫怨诗赋的滥觞之作,汉魏的宫怨文学作品大都延续他们的传统.但到了左棻却为宫怨文学增添了新的内涵,本文细致分析了左棻宫怨诗赋与前代的不同之处,从内容题材、思想价值和艺术追求人手进行剖析;并探究了造成这种不同的原因,即其悲剧的生平经历、个性的人格追求和独特的时代背景.  相似文献   

3.
<正> 在众多的文学研究著述中,张衡都被认为是抒情小赋的开创者。游国恩主编的《中国文学史》说:“《归田赋》是一篇抒情小赋……在赋的发展上是一个转机,自张衡以后,东汉抒情小赋不断出现,对魏晋抒情小赋的发展发生了重大影响”。谭丕模《中国文学史纲》也说张衡“开辟了抒情小赋的道路。他所作的《归田赋》、《髑髅赋》,篇幅简短,情趣甚浓,是汉赋新生的喜讯。”然而抒情小赋的范围极广,凡是以抒情为  相似文献   

4.
西晋统一王朝的建立,唤起了士大夫文士的中兴期盼,也为大赋的繁荣创造了适宜的环境,并使汉代赋学观在晋代得到接受和传播。对汉代赋学观的接受形成了晋人赋学观的兼容开放与大度;在抒情小赋繁荣之际,大赋勃尔复兴于赋坛,荟萃成为大赋小赋争奇斗艳,各展风姿的绚丽景观,使晋代成为六朝辞赋创作最为繁荣活跃、成就最高的时期。  相似文献   

5.
散体大赋具有抒情性,它以铺张扬厉的笔法抒写了对汉帝国的赞美之情;同时,它又继承了《诗经》讽谏思想,对汉帝国的奢靡予以讽刺;它抒情写志,反映了汉代文人士大夫独特的思想感情;它是由骚体赋到抒情小赋过渡过程中的重要环节,在抒情赋的发展中有着重要的地位。  相似文献   

6.
汉代散体大赋的题材有一个发展演变的过程.汉代开国后的盛世景象造就了整个社会的昂扬意气和外向心态,畋猎和祭祀作为大汉气象的最佳代言首先成为了西汉中期至后期大赋的主要题材.而随着西汉末年的国势衰落.时代精神由高扬趋向低抑,社会心态由外向型转为内向型,文人的视线也从天子的征服活动移入都市的繁华和宫殿的奢美之中,京都和宫殿题材渐渐占据了主流地位,散体大赋愈来愈小而化之,出现了向抒情小赋靠拢的趋势.  相似文献   

7.
刘勰在《心雕龙》中以作品的内容题材、体制结构为标尺把辞赋分为“鸿裁雅”的“大赋”和“小制奇巧”的“小赋”两类。“大赋”与“小赋”的并提,折射出魏晋以来学的抒情特质越来越受到重视,学发展日益回归其本来面目的历史印记;同时也反映了刘勰的折衷倾向。  相似文献   

8.
曹植是建安赋坛的代表人物,他以诗法入赋,丰富了赋的表现手法,解放了赋的题材,标志着抒情小赋的成熟。在动物赋中,将诗主抒情与赋主体物的特点融合在一起,使得赋体重获生机,为六朝赋的繁荣开拓了方向。  相似文献   

9.
:赋是汉代最流行的文体。汉赋的发展 ,大致经历了骚体赋、散体大赋、抒情小赋三个阶段。每个阶段的代表作品 ,或出于河南籍作家 (如贾谊、张衡 )之手 ,或由寓居河南的文人 (如枚乘、司马相如 )所作。将这些作品连贯起来 ,汉赋的发展线索清晰如绘。因此说 ,汉赋中有着鲜明的河南轨迹  相似文献   

10.
魏晋时期,小赋替代汉代骋辞大赋而成为赋创作的主流。魏晋赋家主要是以抒情性句型表现创作主体与自然之间所具有的特定情感关系。在赋的开头使用抒情性句型,与在赋中大量使用动词性句型、名词性句型,是魏晋赋家描述、发掘、揭示创作主体与自然之间所具有的特定情感关系,加强赋的抒情效果最重要的三种方式。  相似文献   

11.
萧纲赋考论     
现存萧纲赋按内容可分为述志赋、抒情赋、咏物赋、宫体赋、游戏逞才赋五类,其中宫体赋最有特色。萧纲宫体赋的描摹程式是由咏物到咏女性,写作倾向上只为描摹而描摹,不动感情。由此推理,萧纲对赋的理解相当通脱,题材无所约束,描写无所顾忌,符合其"放荡为文"的文学观。《悔赋》作于侯景乱中,是萧纲少有的严肃主题的作品,萧纲借此痛定思痛、批判现实,表达勘定战乱、中兴国家的信心。《悔赋》与宫体赋主题截然不同,这对于反思宫体文学有着深刻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2.
以宫怨为主题的诗赋创作古已有之,到唐五代颇为兴盛,而长于抒写哀怨的词体也在这一时期出现,于是宫怨主题自然延伸到了词体的创作中。唐五代时期的宫怨词多由文人创作,其时的后宫制度及状况、诗人兼写宫怨词以及文人借宫怨词抒己志,是此时期文人宫怨词创作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3.
王府职官是自汉代正式形成的,专门辅导宗室、管理藩府日常生活和行政的特殊职官群体。明代对王府官的铨选、考核、升转和致仕的重视程度与宗藩地位的变化有莫大的关系。明代王府官铨政制度以正统为界,先后经历了由重视到歧视的更替过程。正统以后,王府官铨政制度的弊端导致了王府官庸、劣、老病问题日益突出,这是与明中后期藩禁制度的形成,宗藩权利受限以及明廷为解决"选人—官缺"供求矛盾休戚相关的。  相似文献   

14.
《君子于役》作为《诗经》中思妇题材的优秀篇目,其魅力在于以一瞬表现永恒;取景典型、移情于景;语句朴素而内蕴丰厚。对于东汉末年的《古诗十九首》、魏晋南北朝时期抒写相思离别之情的民歌和人诗、唐朝的春怨闺情诗等,都具有不可忽视的开启作用。  相似文献   

15.
我国"赋"源远流长,汉赋是我国赋体文学的源头,更是我国文学自觉时代的起点。期间经历了汉大赋、魏晋抒情赋、唐代律赋和晚唐小品赋、宋代的文赋等成就卓著。元科举不兴,明八股取士,但文人赋作仍有很多。尤其明末清初一批抨击阉党乱政、反对异族入侵和清末富有爱国情怀的赋家和赋作,更加拓展了赋的题材和内容。明清已还,赋论和赋集渐多,为研究辞赋奠定了基础。汉赋繁盛乃盛世必然。21世纪初,正逢盛世,新赋创作蔚为壮观,但是作家的国学修养、作品的思想深度、创作技巧还需进一步加强,尤其要向以欧阳修和苏轼为代表的宋代文赋作家和文赋作品学习。  相似文献   

16.
中国古词的发展与诗体密切相关。本文以元代张翥词为个案,从题材、性情抒发、语言体貌以及与音乐的关系等方面一一梳理,从而论证出张翥词的诗化特征。  相似文献   

17.
《遂初赋》情感抒发的精神之旅转而变为写实,与此前的征行、远游类辞赋作品形成鲜明的对比。作者借以抒情的象征对象具有特殊性,借星宿喻仕途进退,借史抒怀,借景抒情。《遂初赋》所表现出的这些特殊性与西汉末年特殊的学术背景、文学背景有密切关系。本文将依次分析阴阳灾异政治话语的盛行,《左传》等古文经的渐渐受重视,对大赋创作价值进行反思的文学背景等一系列问题。  相似文献   

18.
作为20世纪后半期华语学界最为重要的古典文学阐释架构之一,海外及港台"中国抒情传统"研究,不仅致力于比较诗学论域中"抒情美学"的理论建构,同时也倾力于开拓抒情传统之文学史书写及重构的话语空间。其中,围绕着高友工的美典理论,其普林斯顿的追随者(孙康宜、林顺夫)构筑出抒情传统视野下的中国文学史叙事,为五言诗、律诗、词体等文类的演进及亲缘关系提供了独到而深入的解说,描绘出自汉末至宋末的一段抒情文学的风云传奇。  相似文献   

19.
黄门鼓吹说     
黄门鼓吹既是东汉乐人、乐种之名,又是东汉乐署之名,但许多学者至今仅认可前说而否定后说,本文则认为二说均符合事实,皆能成立。另外,在东汉作为乐署之黄门鼓吹,其职能与地位除协律一事外,其余与西汉乐府大致相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