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许地山一直生活在浓厚的佛教氛围之中,自小就熟读佛教经典,并对佛经进行过专门的研究,因此佛教情缘便必然成为他一生中挥之不去的创作情结,使得他的作品无不饱含着佛经的元素。佛经对许地山文学创作的影响,很鲜明地表现在四个方面:一是佛经话语的直接引用或间接化用;二是佛经意象在作品中的大量出现;三是“生本不乐”、“顺其自然”、“普渡众生”等一些佛教义理在作品中的反复宣扬;四是佛经的变文和譬喻等文体形式的巧妙借鉴。佛经对许地山创作的影响不仅体现在作品的艺术特征方面,而且还体现在文学创作思想和理论等方面。  相似文献   

2.
许地山是我国“五四”时期重要文学社团——文学研究会的发起人之一。许地山作品的题材、风格和他的“落华生”笔名一样,令人有耳目一新、戛戛独造之感,既没有人去模仿它,也没有人能够重复它。他独树一帜,既不同于鲁迅、叶绍钧力求以片断的生活揭示社会的奥秘,也不同于郁达夫、庐隐随着抒情的伴奏踏进自我心灵的王国。他以浓郁的南国风光、异域色彩和曲折的故事为躯壳,向同仁以及全国人民展示了他的创作才华和对社会人生孜孜以求而又忧虑重重的高洁灵魂,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创作风格。  相似文献   

3.
试论许地山的文学创作道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许地山是我国“五四”时期重要学社团——学研究会的发起人之一。许地山作品的题材、风格和他的“落华生”笔名一样,令人有耳目一新、戛戛独造之感,既没有人去模仿它,也没有人能够重复它。他独树一帜,既不同于鲁迅、叶绍钧力求以片断的生活揭示社会的奥秘,也不同于郁达夫、庐隐随着抒情的伴奏踏进自我心灵的王国。他以浓郁的南国风光、异域色彩和曲折的故事为躯壳,向同仁以及全国人民展示了他的创作才华和对社会人生孜孜以求而又忧虑重重的高洁灵魂,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创作风格。  相似文献   

4.
瞿秋白与许地山是青年时代的朋友,他们的友情是真诚、纯洁和高尚的。瞿秋白给予许地山的进步影响也是明显的、深刻的,他是许地山“心灵的挚友”。  相似文献   

5.
许地山是中国现代学史上很有影响的一位作家,以往对他的研究大都是从其作品上切入的。从印度佛教、音乐和名诗人泰戈尔等几个角度论述了印度化对许地山学思想的影响及其在作品中的体现,认真了解这些可以对他的作品有更深的理解。  相似文献   

6.
异国背景与许地山的小说创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许地山的早期作品大多以印度、东南亚等为背景,这不仅赋予了它们神秘奇特的异域情韵,更体现了作家独特的化心理个性,也与他向往彼岸世界的宗教情怀达成了惊人的“同构”关系,使得许地山的艺术天赋最大限度地得到了展示。  相似文献   

7.
许地山生于1893年,1921年发表了第一篇小说《命命鸟》。作为“文学研究会”的发起人之一,在建设我国新文学的事业中,他站在最早的开拓者行列里。他的创作,论数量不多,论质量却不乏创新之作。尤其在二十年代前期蜂喧蝶闹、异彩纷呈的文坛上,他的作品每以描写异域风光和善于叙述富有传奇性、哲理性的曲折故事而令读者耳目一新。正如论界所作的定论:许地山是中国早期小说界的一个奇才,是二十年代独树一帜,卓尔不群的作家。他之所以是“不群”的,理由固多,但我认为:他作人生方程所得的“只求耕耘,不问收获”之解,即他的“蜘蛛补网”人生观应是主要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8.
许地山是位基督徒,他的许多作品,或显或隐地表达了基督神学思想。他以文学的形式努力构建汉语基督神学思想,这是他的基督教信仰与他的中国文化观念相遇的产物。当我们尝试着揭示许地山基督神学思想的架构时,也同时完成了对许地山文本的深层阐释。  相似文献   

9.
生于台湾,长于大陆,留学于美欧,任教于港岛的许地山受西方文化影响很深,尤其是与宗教有着很深的缘分。然而,许地山毕竞是中国书生,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更是根深蒂固于灵魂和血肉。因此,基督之“博爱”、佛陀之“慈悲”和儒家之“仁爱”、道家之“修为”融合统一贯串于许地山之一生。“救赎意识”、“色空观念”一旦与“修齐治平”结缘的时候,则转换成一种悲剧精神。许地山的两部重要作品《空山灵雨》与《缀网劳蛛》便正好表征着许地山的这种“以出世的情怀做入世的事业”的悲剧精神。  相似文献   

10.
许地山作品以其强烈的神秘主义色彩著称于世,而这种神秘主义表现为对宇宙自然的亲近、向往,以及自然神赠与人类的种种奇妙的“回应”。以许地山一系列小说为参考文本,列出神秘主义在许地山作品中的具体表现形态。并分析许地山思想中这种神秘主义的主要成因。  相似文献   

11.
由于家庭影响及个人经历,许地山对佛教有浓厚的兴趣,在他的许多作品中包含了丰富的佛学意蕴。这既表现在佛教题材、语汇和意象的使用,又表现为佛学义理在作品中的体现。从佛学这个特异的角度来表现生活,使读耳目一新。这种“陌生化”手法,为其作品增添了无穷的魅力。  相似文献   

12.
《继续塑造美好女性的形象》是评论许地山1935—1941年间在香港的文学创作的文章。作者认为当年在香港大学任教的许地山的作品,除了针砭时弊、唤起民众抗日救亡的情绪外,更寄托了他对女性的看法,和对宗教的融和合一的观点。指出许地山这一时期创作之所以突出,在于它的内涵,而其内涵的突出之外,在于表现了贤慧美丽的女性,表现了他对这些女性的肯定和敬佩。这篇论文为我们提供了研究许地山作品的一些宝贵意见。  相似文献   

13.
冰心和许地山均为文学研究会会员,同写“问题小说”,但二人风格颇多差异。即以《超人》和《缀网劳蛛》为例,前者注重宣传“爱的哲学”,是对现实的逃避和慰藉;后者侧重灵魂的升华,注重实现灵魂的救赎。冰心受理学影响,信奉人性善,这是她“爱的哲学”的根基之一;许地山的宗教情怀,使他树立了“生本不乐”的观念,主张乐生、顺生。精神上的差异也导致文体风格上的不同。冰心喜欢说教,许地山却热衷客观呈示。许地山比冰心显得更深刻和成熟。  相似文献   

14.
许地山《空山灵雨》中的佛教思想及其矛盾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许地山是在为人和为文两方面都深受佛教影响的现代作家。他早期散文集《空山灵雨》表现出很强的佛教色彩和“爱”与“非爱”的内在矛盾冲突。许地山正是在这一思想的矛盾冲突中 ,形成了他坚韧、务实、慈爱、清明的高尚人格  相似文献   

15.
许地山是五四时期著名文学社团文学研究会的发起人之一。他的小说创作活动开始于五四运动后的一九二○年。文学研究会就整个创作倾向来说是注重写实的,他们主张“文学应该反映社会的现象,表现并且讨论一些有关人生的一般的问题”(茅盾《中国新文学大系·小说一集导言》)。许地山早期小说对社会人生问题的探索和关切,与文学研究会同人并无  相似文献   

16.
茅盾是“五四”以来卓越的文学评论家.在他的大量的文学评论中,不论是作家论、作品论,还是综述、漫评或偶记等,在社会学的美学批评方面,具有典范性意义.其中关于许地山的一些评论——《落华生论》①,通过小说、散文小品论述作家及其创作特色;《论许地山的小说》②,侧重小说的创作方法论;《新文学大系·小说一集·导言》③,在综述第一个“十年”小说发展的概况与文学的主要倾向的背景上,论及许地山的创作主体意识——独特,深邃,开阔,在现代文学评论史的某方面,具有开拓性的贡献.  相似文献   

17.
许地山受家庭和所受教育的影响,“五·四”后对中国黑暗的社会深深地陷入痛苦的矛盾之中.一方面看到社会的黑暗、人民的痛苦,倾注着他的深切的同情;另一方面,佛学的唯心主义世界现,使他偏离了认识事物的正确方法,幻想用佛教的人生观来“普渡众生”,走着一条在消极中求解脱的道路.《空山灵雨》是许地山在佛学指导下创作的散文集,作品中抨击黑暗现实,针砭社会时弊,同情不幸的弱者,表现了他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人道主义精神.  相似文献   

18.
任梦华 《文教资料》2001,1(1):153-160
许地山 ,名赞 ,1893年生于台湾 ,一生流离失所 ,坎坷困顿。他博学多才 ,触类旁通 ,在宗教学和文学领域都有极高的造诣。 2 0年代初 ,他的短篇小说《命命鸟》、《商人妇》、《缀网劳蛛》等在《小说月报》发表 ,其作品的异域情调、宗教色彩引起了当时较为单调的文坛的广泛注意 ,批评和表扬接踵而来。在30年代形成了一股研究许地山的热潮 ,许多大家如茅盾、郑振铎、沈从文等都撰文发表评论。文坛沉寂了一段时间后 ,80年代 ,年轻一代的文学评论家们又开始关注这位短命而杰出的作家 ,写出了一批有相当深度的评论文章。综观大家对许地山早期作品…  相似文献   

19.
许地山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很有影响的一位作家,这里从一个独特的角度研究了佛教及印度文化对许地山文学思想一和文学创伤的影响,有助于从中西文化融合的角度上更深刻地理解他的作品。  相似文献   

20.
在"五四"新文坛上,许地山是一个独特的存在。他的早期作品洋溢着浓厚的宗教思想和奇异的浪漫气息,绘制出一幅幅充满异域色彩的人生图画。佛教"生本不乐"的苦难观、顺应自然的处世哲学及基督教的宽容博爱与达观,始终是其早期作品中挥之不去的底色。但许地山却不是完全沉湎于宗教的虚无、逃避及厌世,而是渴望通过精神层面的思索与反省,去解决现实人生问题。宗教之于许地山,不纯然是信仰和归宿,而更像是救世济民的精神良药。这种对待宗教的理性态度,赋予了许地山早期作品独特的人道主义色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