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孙永 《教学与管理》2007,(11):112-113
新课程改革提出:“改变体育课程过于注重体育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的价值观的过程。”生成性教学是新课程在反对传统性体育教学弊端的基础上提出的一种新的教学思想,它的理论基础是杜威的教育思想,维特罗克的生成性学习理论,是西方教育界比较流行的学习理论。  相似文献   

2.
"生成"作为一种思想,在古希腊就已产生,但作为一种思维方式,则开始于现代哲学。生成性思维认为事物及其本质是在其发展过程中生成的而不是预先存在的。它具有重关系、重创造、重非线性、重过程、重具体等特征。在生成性思维视阈下,学生是生成性的存在,具有无限的发展可能;教学是过程性的存在,具有无限创生的可能。  相似文献   

3.
“儿童中心论”是杜威教育思想的重要内容,由于历史的原因,建国后我国对杜威的教育理论一直持否定的态度,不少人斥责他过于强调儿童的兴趣和需要,放纵了学生的自由,降低了教师威信、否定社会的作用。实际上,杜威强调儿童是教育活动的出发点,强调教育要尊重儿童的天性,促进儿童发展,同时杜威反对二元对立的思维方式。所以应从教育、社会、儿童的基本关系来理解杜威的“儿童中心论”。  相似文献   

4.
“儿童中心论”是杜威教育思想的重要内容,由于历史的原因,建国后我国对杜威的教育理论一直持否定的态度,不少人斥责他过于强调儿童的兴趣和需要,放纵了学生的自由,降低了教师威信、否定社会的作用。实际上,杜威强调儿童是教育活动的出发点,强调教育要尊重儿童的天性,促进儿童发展,同时杜威反对二元对立的思维方式。所以应从教育、社会、儿童的基本关系来理解杜威的“儿童中心论”。  相似文献   

5.
在传统课程观中,课程是一个静态、封闭的实体。它引发出课堂教学中重结果轻过程、重模仿轻创造、重接受轻发现、重统一轻差异等一系列问题。要想从根本上改变这种课程观,必须首先对其深层的哲学基础进行置换,也就是实现从认识论哲学向过程哲学的转向。在过程哲学视野中,课程是一种过程性的存在。强调课程目标的发展性与生成性、追求课程结构的多样性和选择性、倡导课程资源的“生活化”与“事件化”、坚持课程实施的“创生取向”,是过程课程观的具体内涵。  相似文献   

6.
一、生成性评价是生成性教学视野下的评价形态1.生成性教学是当今教学的主导思维美国著名哲学家、教育家杜威最早将生成哲学与教育教学联系起来,他在《民主主义与教育》中提出,"教育就是经验的改造或改组","重要的是生长的过程、改善和进步的过程,而不是静止的成果和结局"[1]。对生成性教学理论进行深入研究的是以美国多尔为代表的后现代课程研究者。多尔在《后现代课程观》一书中,从构造主义、  相似文献   

7.
“反思”(reflection)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在欧美等国家兴起的一种波及全球教育界的教育思潮中的主要观念。除此以外,它还包括“反思型教师”、“反思型教学”、“教师即研究者”、“研究为本”等内容。“反思”为我们反观幼儿园课程实施(这里的课程实施与课堂教学不同,它不仅仅是教师和学生面对面的具体的教学过程,还包括教师直面和加工课程文本的过程),提供了新鲜而有力的视角。 一、“反思”教育思潮简述 1.《我们怎样思维》——思想渊源 教育理论界公认杜威是对反思问题作较系统论述的第一人。他在《我们怎样思维》中是这样来界定反思的含义的:“对于任何信念或假设性的知识,按其所依据的基础和进一步的结论而进行的主动的、持续的和周密的思考。”杜威认为遵循逻辑顺序并考虑后果的负  相似文献   

8.
正一、生成性评价是生成性教学视野下的评价形态1.生成性教学是当今教学的主导思维美国著名哲学家、教育家杜威最早将生成哲学与教育教学联系起来,他在《民主主义与教育》中提出,"教育就是经验的改造或改组","重要的是生长的过程、改善和进步的过程,而不是静止的成果和结局"[1]。对生成性教学理论进行深入研究的是以美国多尔为代表的后现代课程研究者。多尔在《后现代课程观》一书中,从构造主义、经验  相似文献   

9.
庄子的“行不言之教”的教育思想是指教师要以身作则,教学要在自由的情境中进行,强调学习者的自觉领悟,他反对过多的说教,主张一切要顺应自然。“行不言之教”的教育思想对当代教育的启示有:培养学生的直觉思维、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创造和谐的课堂氛围、树立“交往”的师生观,教师以身作则和提倡生成性课堂教学。  相似文献   

10.
“生成”(Becoruing)的意思是“变成某物”(Coming to be)。“生成”是现代哲学的最强音,也是当前基础教育改革的强烈呼唤。在教育学界,“生成”理念是一种崇尚回归生活世界的思维方式,主张教育是通过引导学习来促进人的自我生成的实践活动(即从知识技能的掌握上升到态度、观念和价值观的生成,从知识的习得上升到社会生存实践),使个体走向社会化、成熟化。它打破了预成性思维统治下教育的诸多局限和束缚,还原了教育的本质。“生成”理念既强调了教育的过程性、发展性,也重视教育的结果性和实效性;既关注主体在适合情境中的发展,也关注客体的干预行为;它对差异的关注甚于对同一的关注,对创造的关注甚于对规律的关注,这对于特殊教育的指导意义尤为明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