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土地"崇拜在意识形态上具有某种宗教神祗意味,而以"土地"为中心意象的文学负载出人们对生殖的敬畏和母体的依恋。现当代文学中"土地"意象呈现出与远古神话既相承接又相悖行的复杂意蕴。一方面体现出创作主体对土地、祖国、人民深沉的爱;另一方面又昭显出现代工业文明对土地的掠夺与挤压。从主题史角度上看,"土地"意象流变反映了现实社会对文学生成内容的制约与促进。  相似文献   

2.
钱中文、童庆炳等人试图在文学艺术的意识形态性与审美性之间建立关联,这产生了文学是一种特殊的审美意识形态的观点.但从构词的角度看,这是一种"偏正结构",落脚点仍然在意识形态之上,并没有摆脱"意识形态中心论".事实上,文学作为一种审美活动,审美是它的本体性质,意识形态只是它的功能性质.  相似文献   

3.
钱中文"文学审美意识形态论"思想,以"审美反映"的提出为时间起点,以"审美意识"的发现为逻辑起点。其中,"审美反映"提出的初衷,是为着反对"机械反映"的文学观;把"审美意识"认定为"文学审美意识形态论"的逻辑起点,其主要目的在于改变以集体意志为出发点的思维模式,同时基于对个体生存境遇的反思和本真生存方式的关怀。钱中文"审美意识形态"的文学观,坚持了文学的意识形态性,但强调的是文学的审美特性;文学如果丢掉了审美特性,不足以言文学;人丢掉了审美本性,则不能称为健全的人。钱中文"文学审美意识形态论"的理论建构过程,始终以人文精神贯穿。  相似文献   

4.
钱中文"文学审美意识形态论"思想,以"审美反映"的提出为时间起点,以"审美意识"的发现为逻辑起点。其中,"审美反映"提出的初衷,是为着反对"机械反映"的文学观;把"审美意识"认定为"文学审美意识形态论"的逻辑起点,其主要目的在于改变以集体意志为出发点的思维模式,同时基于对个体生存境遇的反思和本真生存方式的关怀。钱中文"审美意识形态"的文学观,坚持了文学的意识形态性,但强调的是文学的审美特性;文学如果丢掉了审美特性,不足以言文学;人丢掉了审美本性,则不能称为健全的人。钱中文"文学审美意识形态论"的理论建构过程,始终以人文精神贯穿。  相似文献   

5.
"伤痕文学"书写受制于各种场域及场域之间关系的制约。权力场或政治场通过政治话语的规约对文学场起支配作用;文学体制场在主流意识形态的要求下借助文学政策、文学批评、文学出版、文学评奖等制度层面以"规训"的方式引导和规范着"伤痕文学";"伤痕文学"作者的使命感和对意识形态规约无意识的认同,使他们自觉认同于主流政治话语对"文革"书写的规约。  相似文献   

6.
通俗化是延安文学的重要表征,它以语言的大众化来实现文学创作和接受的"工农兵化",从民间文学形式中吸纳通俗化创作的资源,通过政治意识形态的整合,最终完成"工农兵文学"的体制性构建。延安文学的通俗化不仅具有特定的文学史意义,而且在一个较长的时段内影响着母语文学现代性重构的格局和面貌。同时也要看到,延安文学对通俗化的意识形态追求,也会导致母语文学现代性重构的偏至与困境。  相似文献   

7.
“文学主体论”论争中对于文学与政治关系的不同认识,主要围绕三点展开,分别是:人是主体还是工具;文学是受内在规律制约还是受外在规律制约;文学的根本性质是意识形态的还是审美的.到“文学主体论”的出现,进一步扩大了文学与政治相区别的层级,即文学具有充分的主体性,使得文学能够并应该独立于政治之外,形成了对于政治的新的超越关系.  相似文献   

8.
"伤痕文学"文本形态的呈现受制于多种因素,诸如时代、政治、读者等文学外部环境因素,创作水平和创作态度等创作者的主体性因素以及创作者和主流意识形态之间的互动关系。本文章通过考察"伤痕文学"的历史语境,分析制约"伤痕文学"文本形态的诸多因素。  相似文献   

9.
陈凯 《现代语文》2008,(6):119-120
对于文学的本质问题学术界争论已久,其中审美意识形态论被认为是影响最大、认同程度最高的文学本质论.本文结合多方学者的正反两方面观点,肯定文学是一种审美意识形态.意识形态性是文学不可摆脱的一个基本属性,在特殊性的层面上以"审美的"来规定文学艺术的这种"意识形态"特性,揭示了文学的客体、主体和功能方面的特征.  相似文献   

10.
<讲话>是针对延安文艺界的"不正常现象"而发的,这一"不正常现象"显现着"人的文学"在延安的影响.<讲话>精神的实施阻断了"人的文学",建构出"新的人民文艺".当下"红色经典"的改编显现着"人的文学"和"市民文艺"对"人民文艺"的侵蚀和遮盖,艺术趣味的变迁中体现着历史观的困惑和疑虑."人民文艺"以社会主义的意识形态为基础,社会主义的历史实践决定"人民文艺"究竟是未能完成的历史建构,还是终将完成的历史建构.  相似文献   

11.
在现代语境特别是当代的现代语境中,存在着美学实践与美学理论的辩证运动,美学总是作为一种审美意识形态而存在的。审美意识形态是现代意识形态的特殊而又重要的部分,审美意识形态的内外关系的多样性,决定了审美意识形态性质的多种多样,也决定了其价值的丰富性和复杂性。只要意识形态在社会生活中还有其存在和发展变化的客观基础、需求和意义,审美意识形态就必然存在、发展变化并或多或少地发挥其独特的作用。  相似文献   

12.
30年代出现的普罗文学,在革命意识形态的规约下,形成了自身特殊的政治美学观念,构成了对旧文学和“五四”新文学的颠覆。在阶级中心论的基础上,普罗文学强调文学的政治功利性,实现了意识形态的审美化,在话语、题材、形象等方面表现出不同以往的新面目,从而成为左翼文学美学规范建立的基石。  相似文献   

13.
关于文学是否是意识形态的争论直至今天一直在继续,且难有定论。对其进行纵向的历史考察就会发现,文学意识形态论并非是无本之木,文学作为意识形态的思想可以说是源远流长。单纯把文学看作是意识形态的看法是不可取的,但不可否认,文学又或多或少地包含着意识形态的因子。  相似文献   

14.
针对董学文等同志认为“把文学简单界定为一种意识形态,并不是马克思主义创始人的原意”;“说文学的本质是一种社会意识形式……可能更贴切些”;“用‘呈现在语言中的审美意识形态’来界定文学是欠妥当的”等观点,论证了把文学精确地界定为意识形态,就是马克思主义创始人的原意;把文学界定为“社会意识形式,”就会掩盖文学本质属性中的主导方面;“审美意识形态”比较全面准确地概括了文学的本质与特征,是对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继承和发展。  相似文献   

15.
对文学本质进行界说,就是回答"文学是什么"、"文学如何存在"的问题,从根本上说,这也是一个本体论问题。对这个问题的不同回答,关涉到不同的本体论立场。马克思主义的物质本体论,以生产(实践)为中介,建构文学的艺术生产理论,这就是辩证唯物论的文学本体论。以此透视"审美意识形态"论,可以发现,无论是审美意识还是意识形态,都不构成文学的本体,它们都可以纳入文学的艺术生产论。文学"审美意识形态"论,存在着无法克服的本体论缺陷。  相似文献   

16.
对文学本质进行界说,就是回答"文学是什么"、"文学如何存在"的问题,从根本上说,这也是一个本体论问题。对这个问题的不同回答,关涉不同的本体论立场。马克思主义的物质本体论,以生产(实践)为中介,建构文学的艺术生产理论,这就是辩证唯物论的文学本体论。以此透视"审美意识形态"论,可以发现,无论是审美意识还是意识形态,都不构成文学的本体,它们都可以纳入文学的艺术生产论。文学"审美意识形态"论,存在着无法克服的本体论缺陷。  相似文献   

17.
古代文学研究必然会带上当代意识,研究古代文学应当关注当代,但我们应该关注有进步意义的当代意识,应该是当代意识和学术意识,现实性和学术性统一。应该关注当代发现的新材料和相关研究成果,关注新的技术手段,关注当代新的观念。要用新的当代观念,提升古代文学研究的思维层次和认识水平。从当代意识看,古代文学研究有直接的实用的价值。但古代文学研究的价值更主要在文化的积累和传承。一些文化遗产的意义,可能更为深远,它不仅留给今天,而且留给将来,可能正因为是基础的研究,对于提高民族文化素养有着更为基础的作用。  相似文献   

18.
在钱钟书看来,文学是一个心理事实,也是一个审美存在,是心理性与审美性的合一,这是其关于文学本质的最核心观点。这一理念与马克思主义文学审美意识形态论既可以沟通,也存在差别。某种程度上,它是对20世纪以实证主义为代表的社会学文艺思想的"负"模仿,与韦勒克所言西方现当代以来反实证主义的文艺潮流与趋向高度合拍,体现出世界文化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