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37 毫秒
1.
毛阳光 《寻根》2009,(5):57-60
提到马球,不禁使人想起陕西乾县唐乾陵章怀太子墓中著名的壁画《打马球图》。马球游戏中的马球用质轻而有韧性的木料制成,外部彩绘,坚硬光滑。比赛时双方骑马争夺,用球杖击球,向对方进攻,击入多者胜。马球起源于波斯,原名波罗球。马球在唐初传入中国,由于具有很强的娱乐性和竞技性,很快成为唐代社会各阶层喜爱的游艺和体育活动,上自帝王公卿,  相似文献   

2.
栾贵明教授认为《永乐大典》正本,有被酷爱大典、尊崇大典、熟读大典的嘉靖皇帝,带入水陵陪葬的可能性。有的专家则认为皇帝入葬之物,皆由礼官拟具清单,不可能将如此浩大的大典列人陪葬器物。我在2O多年前曾经因郭沫若先生要求发掘唐高宗与武则天合葬墓乾陵,写报告时对帝王陪葬器物做过一些查考。按照帝王本人的爱好,陪葬图书是有先例的。如唐太宗昭陵,据史料记载,因山凿石为玄宫,从挺道至墓室深七十五丈(约二三百米),前后安置五道石门,墓内豪华如同人间一样,并设东西两厢,列置许多石函,内装殉藏物品。这些情况,从五代时…  相似文献   

3.
皇帝的新装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清朝。是中国最后一个封建王朝,亦是帝王服饰制度最为繁缛的朝代,其复杂程度和严密性,堪称极致,盖因“服色品章,昭一代之典则”。据服饰功用而言,帝王之服大致分礼服、吉服、常服、行服、雨服和便服,尤以重大节日的吉服最具代表性,其极品即“龙袍”。  相似文献   

4.
唐献陵石犀趣谈樊波自古关中帝王都,中国封建社会最鼎盛的唐王朝,就是以关中长安为统治中心,建立起一个疆域辽阔,政治、文化高度发达的大唐帝国。经历过从繁荣到没落的唐代帝王们的陵寝依次座落在今天关中的蒲城、富平、三原、泾阳、咸阳、礼泉、乾县境内,这十九位帝...  相似文献   

5.
皇帝的陵号     
李文君 《寻根》2010,(4):85-90
上古帝王的坟墓,地面上一般没有标识物,不封不树,所以叫墓。坟者,聚土使高也。春秋以后,开始出现封土墓,这就是坟。帝王的坟墓,因封土高大,遂改称为“丘”,如吴王阖闾墓称“虎丘”,楚昭王墓称“昭丘”,赵武灵王的墓称“灵丘”。自战国开始,又有把帝王坟墓称为陵的说法。陵,本意是指高大突兀的山丘,成语有“陵谷之变”,即用此意。后来因帝王坟墓的封土越堆越高,望之如山,因此,陵成了有高大坟冢的帝王墓葬的专称。  相似文献   

6.
李玉洁 《寻根》2014,(2):130-132
三皇时期,有很多远古帝王的神话传说。他们是与伏羲氏同时代的部族首领,在文明的道路上奋力跋涉,是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历史上把这些古帝王时期称为“至德之世”,都统一在伏羲之号下。  相似文献   

7.
望丛古韵     
吴德翔 《寻根》2005,(6):95-97
据历史文献和考古资料证明,距今5000多年前,古蜀先民已定居于成都平原。位于成都市西北部的郫县曾是古蜀国的都邑,郫县的西南郊至今尚有古蜀国望帝杜宇、丛帝鳖灵的陵墓和专祠。宋陈皋《杜宇鳖灵二坟记》称:“杜宇、鳖灵墓,在郫县南一里,二冢相对峙若丘山。”为川内最古老的帝王陵墓。  相似文献   

8.
王建中  胡凡 《中国文化》2004,(21):58-68
在中华儒教文化传统中,以“天人感应”为核心的天道观占有重要地位。天是封建帝王君权神授的神学依据,它要求统治者要尊天爱民,要相信上天之仁爱人君、天道之赏善罚恶,相信上天以灾异谴告君主,及时修省弥灾以顺应天命,由此而形成历代封建帝王在自然灾害面前喘惴下安、闻灾而有惧心,及时检查自己、调整统治政策以回应上天警告的文化特征。  相似文献   

9.
唐长安立都之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唐长安立都之缘陈峰金城俗话说,“长安自古帝王都”。唐朝以前的历史上,先后有西周、秦、西汉、新莽、西晋、前赵、前秦、后秦、北魏、西魏、北周、隋十二个王朝在此立都,长达千余年之久。长安久为“帝王之宅”。长安立都有着悠久的历史因素,这是李唐王朝继续立都长安...  相似文献   

10.
正唐代帝王作为国家的最高统治者,其旅游活动不可能完全与政治脱离,旅游时仍然要处理繁忙的政务,因而帝王旅游活动往往具有浓郁的政治色彩。鉴于此,本文从唐代帝王众多旅游活动中选取狩猎游、古迹游、封禅游这三个倍受帝王喜爱的旅游活动略加论述,以期对唐代帝王旅游活动的内涵和历史意义有所认识。一、狩猎游唐代帝王在狩猎时不仅专注于娱乐身心,而且带有政治目的,使得狩猎活动的影响和意义更加扩大。如贞观五年(631年)正月癸酉,太宗带  相似文献   

11.
唐代是我国历史上一个较开明的时期,官员积极劝谏帝王,以期辅助帝王成为有道明君,实现自身的政治理想.目前学界对唐代谏书、谏官制度的研究成果较多,但对唐代官员劝谏帝王出游方面的研究多仅为涉及而已,并未专题研究.因此,本文试图从这一方面试做分析,以期深化对唐代帝王游猎活动的认识.  相似文献   

12.
两宋地方社会中祭祀先代帝王的风习既与朝廷礼制不同,也明显区别于其他民间神祠信仰。祭祀对象与祠庙地点都不受国家礼典限制,特定地域内的信仰风习以先代帝王的生平事迹为依托。只有国家礼典之外的先代帝王祠庙才会得到赐额、封号,这是因为朝廷祭祀先代帝王的动机与封赐不同,两者关注的“功德”也有实质区别。基层民众祭祀先代帝王祠庙的活动富有功利性,地方官在到任告祭与祈祭禳灾时则会将先代帝王的生平事迹与现实需求相关联,用理性逻辑包装功利的祭祀动机。  相似文献   

13.
说“兵符”     
吕博 《寻根》2009,(4):49-51
我们都熟悉信陵君“窃符救赵”的故事,其中之符,就是兵符。在我国古代社会,凡调发军队,命官遣使,颁发政令,皆授之以符或节,以为凭据。《周礼·地官·大司徒》记载:“若国有大故,则致万民于王门,令无节者不行于天下。”颜师古说:“节以毛为之,上下相重,取象竹节,因以为名,命将者,持之为信。”古代通信极不发达,封建帝王为了能直接掌控军队,便发明了兵符制度。“虎符”是最早的兵符,出现在春秋战国时期,是古代帝王授予臣僚兵权和调动军队所用的凭证。  相似文献   

14.
《寻根》2017,(1)
正历代帝王庙,由明太祖朱元璋在南京初创,后由嘉靖帝再建于北京,是明清两朝皇帝祭祀三皇五帝、历代帝王及功臣名将的庙宇。其主体建筑景德崇圣殿内供奉着上起三皇五帝,下至明末崇祯的188位帝王牌位,是帝王群体祭祀人数最多的庙宇。在君主或帝王专政的古代,等级森严,在称谓上不仅要名实相符,高低贵贱更是各  相似文献   

15.
门神,指护门之神,是我国民间信仰的神祗之一。在我国,门神信仰源远流长,自周代起就有了“祀门”的记载。千百年来,门神威风凛凛地立于千家万户的大门之上,接受着上自帝王,下至百姓的祭祀与崇拜。  相似文献   

16.
明清小说中的"帝王师"是指一种类型化的人物形象:具有双重身份,君臣关系融洽并具有敏锐的政治目光和超现实神奇能力。"帝王师"形象寄予了封建时代文士的政治理想,也间接地折射出儒家政治思想的嬗变。明清两朝五百余年,涌现出大量的"帝王师"形象,尤其是罗贯中《三国演义》塑造出的以"帝王师"为特点的"诸葛范型"后,出现了一批类似的人物,如《封神演义》中的姜子牙、《女仙外史》中的吕师贞、《野叟曝言》中的文素臣、《草木春秋演义》中的决明子、《孙庞演义》中的孙膑、《宋太祖三下南唐》中的苗从善、《说唐三传》中的徐茂公等,成为明清小说史上独特的风景,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与此同时,受到儒释道思想与文化传统的影响,明清神魔小说中"帝王师"形象特点鲜明,文化内涵丰富。  相似文献   

17.
南北朝时期是中国佛教快速发展的一个重要时期,而帝王在这个过程中影响极大.一方面,为维护自己的统治,帝王通过财物布施、政治支持及人员参与等多种方式来扶持佛教,从而大大地推动了佛教的发展.另一面,有些帝王在看到佛教的繁荣的背后所隐藏的一些弊病之后,或以温和的辩难方式,或用激烈的废佛运动来遏制、阻碍佛教的发展.  相似文献   

18.
汉代崇尚儒术,重视和提倡对宗室成员的文化教育,这在前代是未曾有过的。而在汉代诸多皇后群中,有一人踏上了举国倾慕的皇后宝座,并且以自己的儒学修养和远见卓识,认识到文化教育对维护帝王统治的重要意义,她就是邓绥。  相似文献   

19.
埃及是世界上最古老的国家,至今仍留存着古代帝王的坟墓和宫殿的宏伟遗迹。在埃及尼罗河畔的一片旷野中,有两个高达二十一米的巨大石像,一左一右地巍然端坐在那里。在荒郊野外人迹罕到之处,孤零零地矗立着这么两个高大的石像,使初次见到它们的人,心里产  相似文献   

20.
闲话西夏陵     
牛达生 《寻根》2003,(5):30-38
西夏陵是埋葬西夏历代帝王的地方,坐落在银川西郊贺兰山山脚下。近年来,西夏陵的形象,在电视荧屏上经常出现,您也许对它并不陌生;但您可能不会想到,它的规模之大,与北京明十三陵大体相当。当然更为重要的是:大中有物,大中有奇,它有许多与其他帝王陵墓不同的特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