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希夷梦》作为清代汪寄一部卓有特色的神怪小说,文本中的怪兽形象在继承前代的基础上又有突破。文本中怪兽形象的功能,可分为"助力""阻碍"和"烘托"三种。在具体叙事上,作者有意突出了其功能性、转化性以及相克性等特性描写。同时,前代相关作品、作者虚构想象和异域之于中原的"朝贡体系"是怪兽形象的三大来源。清代以来历史演义、神怪小说"混类"状况进一步发展,怪兽形象对"混类"状况生成意义重大,汪寄于此很有贡献。同时,《希夷梦》也较直接地触发了还珠楼主的小说母题建构。  相似文献   

2.
明清时期,商品经济的发达,市镇生活的繁荣,市民阶层的兴起,促进了市井文化的兴盛。市井文化又称俗文化,具有开放、活泼、形象生动的特点,是下层民众的俚俗文化。《红楼梦》的作者曹雪芹生长于18世纪,自然要受到这种俚俗文化的熏陶和滋养。他在《红楼梦》中创造或...  相似文献   

3.
中国传统政治文化发轫于夏商周三代 ,定型于秦汉 ,又经唐宋元明清历代沿袭发展 ,近代开始走向没落。其中封建社会历时达两千多年 ,封建专制制度相当完备 ,封建主义的政治思想也相当系统、精密 ,在参与和作用于中国社会历史发展和中华民族主体形象的塑造中 ,经过长期的演变、积淀 ,形成了有中国特色的政治文化。因此中国传统政治文化应该说主要是指封建政治文化。中国封建政治文化牢固建立在封建社会小农生产的经济基础上 ,以封建专制制度为物质依托 ,以儒家思想为核心 ,以人治主义为中心 ,已深深的渗入民族的血液和骨髓之中 ,在人们的思想、…  相似文献   

4.
《三国演义》与士人文化心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三国演义>作为一部世代累积型作品,凝聚了中华民族"原型"思维的心理范式,召唤着人们意识深处沉睡的某种巨大的心理能量,是中华民族的史诗.但是作为一部首尾圆合的长篇小说,<三国演义>的"硬伤"依然是让人无法回避的话题,一直以来人们力图对此作出一种合乎逻辑的解释.面对<三国演义>中错综复杂的文化现象,本文试图从创作者文化心态的角度,就小说中价值判断的某种前后不相一致和人物形象的游离原因予以说明.  相似文献   

5.
<正> 袁燮(1144—1224年),字和叔,浙江鄞县人,师从陆九渊,学界称絜斋先生。袁氏《絜斋家塾书钞》为"其子乔崇谦录其家庭所闻,至《君奭》而止"(《直斋书录解题》卷二),非其手作。《四库》馆臣认为:"燮之学出陆九渊,是编大旨在于发明本心,反复引申,颇能畅其师说。而于帝王治迹,尤参酌古今,一一标举其要领。"(《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卷十一)《书钞》不仅体现了袁氏的心学特点,而且是其政治思想的载体。一、畅发心学关于心与理。如陆九渊,袁燮也讲心与理,"大抵彻上彻下,只是一理,只是  相似文献   

6.
文化最能从根本上区分不同的价值观差异。国家形象是国际关系中的一种软因素,是国家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文化的吸引力源于文化的气质与形象。国家形象根本取决于国家的综合国力。二者在国际交往中均具有政治、文化、外交、商业等功能。国家形象在某种程度上可以接受来自主客观方面的有意作为和塑造,文化吸引力可以潜移默化地影响具有异质文化背景的国家。  相似文献   

7.
正唐代帝王作为国家的最高统治者,其旅游活动不可能完全与政治脱离,旅游时仍然要处理繁忙的政务,因而帝王旅游活动往往具有浓郁的政治色彩。鉴于此,本文从唐代帝王众多旅游活动中选取狩猎游、古迹游、封禅游这三个倍受帝王喜爱的旅游活动略加论述,以期对唐代帝王旅游活动的内涵和历史意义有所认识。一、狩猎游唐代帝王在狩猎时不仅专注于娱乐身心,而且带有政治目的,使得狩猎活动的影响和意义更加扩大。如贞观五年(631年)正月癸酉,太宗带  相似文献   

8.
王灿 《寻根》2012,(6):10-15
《尚书》中的圣王贤臣数量众多,形象丰满,如尧、舜、禹、汤、武丁、文王、武王以及微子、箕子、周公、召公等.他们独具中国文化的特质,加上政治等方面的原因,对后世中国的历史发展产生过重要影响. 《尚书》中圣王贤臣的形象 《尚书》中的圣贤型杰出人物,与西方的先知型和英雄型人物有很大的差别. 在《尚书》中,历代圣王是最重要的人物,这与《尚书》的性质有关:它是史官的记录,而史官的最主要职责之一就是记录君主的言行;《尚书》是最早描写中国古代圣王形象的典籍,对圣王形象的确立有开创和奠基之功.  相似文献   

9.
毛宗岗的<三国演义>评点,在进行文学性的针砭之际,还融入了毛宗岗对文人文化的关照,具体来说可以分为三个层面:一是在评点中以历史对应现实而论及当时社会文人风雅生活情态,二是在评点中表露了对当时社会文人德性失落的焦虑,三是对当时社会"文人无用论"的反思与辩驳.其中尤以最后一个层面最具有文人文化的本体性.  相似文献   

10.
魏华存是道教上清派的创始人,祖籍山东任城(今济宁市)。山东地域浓厚的地方文化对魏华存成长起到了潜移默化的作用。魏华存幼年切身感受到齐鲁文化所具有的感召力。《太平广记》卷五十八所记载的"幼而好道",这个"好道"应该是指山东地域的"方仙道"、"黄老道"和"太平道"。《黄庭经》吸收了《太平经》、《周易参同契》及《河上公老子章句》中许多思想和观念,以及山东地域的各种方士方术,形成了特有的修炼存思之法,在中国道教史具有重要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
正君子是儒家思想观念、道德规范的人格形象,也可以说是中华传统文化中体现人文精神的人格形象。张岱年先生就曾借用《易传》描绘君子的"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来概括中华民族精神。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关于君子的论述中,孔子是古代君子之道的开新者,也是儒家君子之道的奠基者。孔子君子之道的创新性贡献在于赋予了君子以人格涵义,赋予君子人格以人文精神,这在中国思想史上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2.
明清之際思想家黃宗羲(1610-1695)始撰于清順治十八年(1661),完稿于康熙元年(1662)的《明夷待訪錄》有“奇書”“怪書”之稱,近人更將其呼作“中國的《民約論》”。但也有人認為,與《孟子》中的民本思想相較,《明夷待訪錄》并無太多新意,不過是傳統民本思想加上中古政治异端的結合,沒有近代性可  相似文献   

13.
《寻根》2012,(3):146
《全宋笔记》是大象出版社陆续推出的一套兼具史料价值和文化价值的大型文献丛书,是一部经过系统整理、收罗齐全的宋人笔记总汇,是中国宋代文史学界继《全宋诗》和《全宋文》后第三部大型总集。全书分10编依次出版,共收录500余种宋人笔记,内容涉及宋代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的方方面面。该书在科学界定"笔记"含义的基础上,尽可能辑录宋人所撰笔记,真正体现  相似文献   

14.
师卦反映了《周易》关于战争问题的思想。本作认为,师卦初爻爻辞“师出以律,否臧凶”及《象传》“师出以律,失律凶也”中的“律”均不应释为军纪,本认为,“律”是指社会的基本制度,是规范社会行为的准绳。“师出以律,否臧凶”体现了《周易》关于战争目的、战争性质的思想。后世兵家、尤其是孙子继承了这一思想,并在战争手段(如何争取军事斗争的胜利)方面丰富和发展了这一思想,建立了完整的军事理论。  相似文献   

15.
梁启超的小说《新中国未来记》在文本上具有政治与文化的双重结构,它表露了梁启超对中国文化历史与现状的隐忧,以及他在日美欧强势文化迫力下的精神反抗。正是由于政治与文化两个层面因素的复杂影响,小说的写作进程被中断。《新中国未来记》作为政治与文化文本,其意义不仅在于提供一种新小说的范式,更在于体现了作家自身的政治与文化观念,由此提供了一个透析作家自身政治、文化困境的窗口。  相似文献   

16.
在古代尤其是先秦两汉典籍中,"三年"一词主要存在于哲学、伦理习俗、政治、经济、礼乐教育等语境中,对伦理习俗和政治语境有较强的优选性,在年头时间和"三"字组合中具有强势存在的地位,这使得"三年"具有了典型文化概念的价值。这种优选性和强势存在的地位有三个来源:一是中国古代"尚三"文化传统;二是天人合一的中国哲学本质;三是中国古代神话传说。  相似文献   

17.
正中国瓷器,承载了各个时期政治、经济、文化发展史,甚至在很多藏家眼中与人的生命等值。"中国"在英语中之所以被称为"China"即瓷器,无疑是因为中国瓷器文化在世界产生了既广且深的巨大影响,并得到了举世公认的缘故。近年来,明清瓷器,尤其是官窑精品瓷器不断刷新瓷器成交纪录。这主要是因为此时期的瓷器不仅具有造型艺术,还具有绘画艺术和历史文物价值,而且在制造工艺上也更为繁复考究,一直是藏家追捧的热点。我们先来盘点  相似文献   

18.
一、《六德》中的孝道观郭店楚简中的《六德》篇,论述了人在社会中的各种人际关系,是一篇重要的早期儒家佚籍,其中有些思想多不见于传世文献,应为楚地特有的先儒思想。据《郭店楚墓竹简》的简文,《六德》篇的内容可分三章。第一章(从一号简至二六号简的上部),简文的大意是以夫、妇、父、子、君、臣为"六位";此六位各有其职,称为"六职";六职又  相似文献   

19.
陈启云 《中国文化》2004,(21):122-134
1995年8月,在台北市立图书馆举办的钱穆先生百年冥寿纪念专题讲演《钱穆师与思想文化史学》里,我提到钱师学术业绩中最重要的是他对思想文化——尤其是中华思想文化的精粹特色及其在人类文化史中的定位——的探究。事过八年,我希望值此机会,对这个命题再作反思,并补充一些论点。  相似文献   

20.
“纶巾”考     
马里扬 《寻根》2010,(4):91-93
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中“羽扇纶巾”的形象,究竟是指周瑜还是指诸葛亮,仍旧是学界争论不休的话题。无论当日苏轼意在谁属,到了南宋后期词人吴文英的笔下,着实落在了诸葛亮的身上:“记羽扇纶巾,气凌诸葛。”(《江南春》)至于再后来的《三国志通俗演义》里,诸葛亮一亮相便已然是“头戴纶巾,身披鹤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