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教学生活:建构有灵魂的科学世界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教学世界原本脱胎于生活世界,教学原本是生活的一部分,在片面追求知识与理性、真理与标准、分数与效率等外在目标的过程中,教学悄悄地异化为科学世界的一部分。因此,理性对待“教学回归生活”的口号,反思和清理科学世界、教学世界和生活世界之间的关系,在教学的科学世界中融入关爱人、发展人的教育灵魂,并在此基础上建构教学生活,是教学发展的必然选择。  相似文献   

2.
有学者指出:“一个人要在两个世界中生活,一个是科学世界,一个是生活世界。科学世界是我们进修理性的‘营地’,是我们建在异乡的家园;生活世界是我们故乡的家园,是我们最根本意义上的家。”教育总是在人的生活世界中进行的。新课程特别强调课程教学与生活的联系,让生活成为学生成长的课堂,让课堂走进学生的生活。如何让思想政治课教学回归生活,下面谈谈我的一些做法。一、让学生走向社会。在教学中,把教材中的相关知识同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联系到一起,让学生在社会大环境中理解、体会政治理论知识。这不仅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求知欲,…  相似文献   

3.
“教育回归生活世界”自提出以来,引起了教育界学者的激烈争论。本文在厘清生活世界这一概念的基础上对教育回归生活世界进行理性思考,认为应废除“教育回归生活世界”这一含糊不清的口号。要想切实解决我国现存的教育问题,不能简单依赖于教育向生活世界的回归,而只能通过加强教育与生活的联系,在实践中实现教育的建构性,建构出一个基于“教育生活”的独特的“生活世界”。  相似文献   

4.
理论探索和实践的偏颇,使得大学生的生活世界和意义世界长期疏离,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面对的是一个生活世界与意义世界相互联结的世界。只有客观审视大学生两个世界之间彼此联结的内在张力结构,保持两者恰当的和谐,才能发挥教育的真正作用,帮助大学生从生活世界提升到意义世界。社会理论中的文化缓冲带理论和哲学、教育学中的常人、真人理论,给我们打开了一个联结两个世界的理论和实践的别样通道,推进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变革和转向。  相似文献   

5.
谈及"教育回归生活世界",大家首先会问:"为什么教育要回归生活世界?"弄清楚了这个问题之后我们接着会问":教育要回归什么样的生活世界?"如果前面两个问题都搞清楚了,接下来我们还会问:"教育要怎么样回归生活世界?"然而"教育回归生活世界"这个命题本身就存在着很多的问题,该提法是不科学的。对于这样一个不确切的甚  相似文献   

6.
教育“回归生活世界”:误区及本真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前教育领域蔚为可观的“回归生活世界”热中存在着种种误区:教育“回归生活世界”的概念模糊化、目标庸俗化、过程形式化。实现教育“回归生活世界”,前提是正确认识“回归”和“生活世界”。要正确认识“生活世界”,须明确生活世界是人的世界,须注重当下的人的生成。要正确认识“回归”,一方面,必须承认教育与生活的区别,另一方面必须加强教育与生活的联系,充分发掘生活的教育意蕴,注重教育对生活的引领。  相似文献   

7.
胡塞尔试图以“生活世界”为“科学世界”奠基,但他的“生活世界”却是奠立在康德的先验哲学基础之上的.在胡塞尔那里,由各种“意识体验”构成的纯粹主观的生活世界能够为客观的科学世界“奠基”,而且也唯有以康德的先验哲学为出发点才不会滑向唯我论.康德把人类生存的世界奠定在理性的基础之上,通过理性的“自律”区分出感性世界和理知世界,又通过理性的“再自律”区分出一个目的论世界.这些世界都不是自在之物的世界,而是由理性的诸要素构建出来的世界.胡塞尔生活世界中的各种认识体验、价值体验和情感体验与康德区分出的三个世界之间具有某种对应性.康德通过理性的自律与再自律,为胡塞尔的生活世界理论作了双重的奠基.  相似文献   

8.
一、“生活世界”的由来及其概念 经过三次“科技革命”的推动,科学技术获得了突飞猛进的进展,我们的生活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是,处于“科学世界”之中,我们并没有多少强烈的幸福感,相反,我们的生存却遭遇了前所未有的困境和危机。德国哲学家胡塞尔通过对自然科学史尤其是数学史的考察,揭示了导致这一结果的原因:  相似文献   

9.
新课程改革所蕴含的“学校教育回归生活世界”这一理念,并不是回归日常生活或者个体生活,更不是将生活世界与科学世界直接对立。从哲学视角正确理解“生活世界”与“教育世界”的关系,有助于引导我们走出教育回归生活世界的误区,把握回归的限度,构建积极的教育价值观。  相似文献   

10.
传统的数学课堂教学,老师总认为只有把学生圈在教室里,认真听讲,学生才能学得知识。但新课程理念的一大飞跃是“由科学世界回归到生活世界”。即:课程由理性的、抽象的科学世界回归直观的、形象的生活世界,由原来的关注科学规律和法则回归为关注儿童的情感和体验、关注儿童的发展。在这种理念的指导下,笔者大胆尝试,让学生走出教室、在生活情景中学数学。  相似文献   

11.
本文探讨了哈贝马斯“生活世界殖民化”理论的提出及形成过程,对哈贝马斯为解决“生活世界殖民化”问题所提出的交往行动方案进行了评价;指出这一理论在认识现代西方社会症候中的重要意义,同时批判了哈贝马斯交往理性中存在着过于夸大语言作用的倾向,以及偏于理论理性而弱于实践理性的不足;主张引入马克思主义的社会实践观,丰富、发展哈贝马斯的交往理性,从而既科学地解释世界,又能动地改造世界。  相似文献   

12.
霍克海默的批判理论有两个维度,他关注人的基本生存条件,也关注人诗意地存在,这两个维度都立足于对现存世界的批判和否定。霍克海默所揭示的人的理想的生存状态存在于“另一个世界”,“另一个世界”在他的批判理论中分别被表述为理想的现实世界、艺术的世界和宗教的世界。“另一个世界”的多重表述和阐释源于批判理论所借鉴的思想资源和霍克海默特殊的人生体验。  相似文献   

13.
我国民俗学者高丙中首次把“生活世界”引入民俗学,并把它界定为民俗学的研究领域,然而,由于民俗学界对这个概念的意义认识还不够深入,对其关注仅仅停留于哲学上的探究,缺乏操作层面上的可行性研究。民俗学中的“生活世界”包括两个层次,即“日常生活世界”和“原始生活世界”。民俗文化与民俗生活的研究是在生活世界中进行的,或者说这样研究最终要落实到“生活世界”的两个具体层面上,因此,对这两个层次进行具体而深入的分析,可以初步廓清“生活世界”之于民俗学研究的意义所在。  相似文献   

14.
科学的进步已经逐渐使我们能够合理地理解外部世界了。这个所谓的“外部世界”事实上包括一切东西,也包括我们自己在内。但是,与此同时,科学的进步只不过使得我们更清楚地认识到,在外部世界中还有着人类未知的事物,还有着人的理性尚未理解的事物。从这一意义上来说,人是生活在一个“开放”世界中的。然而,人们往往忽视或往往遗忘这样一种事实:  相似文献   

15.
刘济良  杜静 《天中学刊》2000,15(4):81-82
一苏霍姆林斯基是前苏联当代著名的教育理论家和实践家。他的教育思想丰富多彩 ,在各个方面有独到的见解。他的教育思想来自于实践 ,服务于实践 ,并在实践中不断发展和完善 ,在前苏联国内外有很大的影响。本文仅就他关于学生的精神世界、精神生活方面的思想作以介绍。“精神世界”的含义是什么呢 ?苏霍姆林斯基说 :“我们给‘精神世界’和‘精神生活’赋予以下的含义 :人的精神生活领域就是在人的积极活动过程中使德、智、体、美诸方面的需求和兴趣得以发展、形成和满足。”[1] (P4 )理解这个含义应该注意如下两点 :其一 ,它是在人的积极活…  相似文献   

16.
每一个人都具备两个宇宙,一个是我们睁眼所及的物质世界及其组织秩序,这是“外宇宙”,另一个是我们内心强大的精神情感及其组织秩序,这是人独有的“内宇宙”。而“梦”,正是描述人对这两个宇宙的价值整合。可以这样说,梦是客观世界的主观诉求,也是精神世界的物质指认。  相似文献   

17.
教育必须关注学生的生活世界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任何人对于生活的目标、意义和价值.是不可能通过灌输而获得的.而只能通过对历史、对传统、对生命的领悟而发现。如果我们承认.“人是什么?人为什么活着?人应该怎样活着?”这一类人生意义的问题难以仅仅依靠理性、逻辑、概念与范畴而获得确解,那么,我们就没有理由漠视学生的生活世界.漠视社会生活中和学生内心世界的价值冲突。只有在学生的生活世界中,在学生的现实遭遇中,在学生内心世界的价值冲突中,  相似文献   

18.
“科学世界”语文教学科学化刍论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语教学科学化”包含两个层面的意思:一是“求知”层面的语教学特质的规律探求;二是“求实”层面的语教学最优化的实践追寻。语教学从属于“科学世界”语教育,而非“生活世界”语教育;语教育是“交往教育”的主体和核心——宏观架构起了语教学科学化的“科学世界”教育背景,确立起了语教学科学化的逻辑起点。言语技能训练是语教学的基本途径;言语形式是语教学的立足点;以交际言语为主向科学言语、艺术言语及言拓展是语教学的总体趋向——为语教学科学化从宏观的教育走向中观的教学,从“应然”的教育目的走向“实然”的教学结果指明了方面。而语课是具有学科课程特点的活动课程则为语教学科学化从教育的微观层面即课程形态上找到了最终的落点。  相似文献   

19.
论科学与艺术的和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西方传统哲学为了更好地说明现象世界而创造了一个理念的世界,认为现象世界是假,理念世界是真;人的理性是达到理念世界的途径。从这种哲学观出发,传统形而上学高扬科学而贬低艺术。但科学对事物的把握是机械的、数字化的,不能把握事物的生命感。处于现代社会的人也并非如哲学的初衷所设想的和谐完善,相反,现代人被沦为机器的奴隶,现代人的精神处于极度的不安之中。原因是传统哲学独尊科学、贬低艺术所致。因此,我们应倡导科学与艺术的和谐,既要用科学的眼光去认识世界,使之能达到清晰、精确,同时也要用艺术的“眼”和“心”去把握事物,体验事物的情调和生命,用艺术去引导人与人、人与自然的和谐。  相似文献   

20.
"生活世界"理论是德国哲学家胡塞尔出于挽救欧洲的科学危机在晚年提出的,胡塞尔认为欧洲科学危机的实质就是科学世界对其产生的基础即生活世界的遗忘。胡塞尔的"生活世界"理论表明人类必须相互合作将自己由科技理性主宰重新回归到"生活意义"的轨道之中。"生活世界"的实质就在于体现对人本性的关注,关注人的现实生活。人是以生命的方式存在的,生命的积极活动构成人的生活。"生活世界"的本质体现为生命本质,离开了人的现实生活,离开了人的生命意义与体验,任何德育都没有真正的教育价值。传统德育日益缩小的生活世界淡漠了主体对人生意义的追寻,"生活世界"视阈中的生命德育更多地关注每一个个体的现实生活与精神生活,从而促进个体道德生命的自由生成,为人的终身幸福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