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78 毫秒
1.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以人为出发点,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归宿的终极关怀人的哲学。“以人为本”始终都在马克思主义哲学视野之中,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思想。在马克思主义哲学视野里,“以人为本”就是指人是现实世界之“本”、价值之“本”和历史之“本”.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是其终极目标。  相似文献   

2.
廖平“六变”学术体系从起轫到大成的更革层进与宏广境域,其学术六变可分前三变的“人学”和后三变的“天学”两大阶段。“人学”含“平分今古”、“尊今抑古”、“小统大统”学术时期,天学含“天人之学”、“天人大小”、“天人合圆”时期。凸现其“考辨今古翻译经典、以经证经寻求大义”,思创变新的学识学力、治学方式与研经特色;展示其汇纳中西彼此互师、开启地球新义、共球一统舍发的治学深意、学问思想和理念主张;显现其承扬张大中华文统文明、振兴国家民族的志向雄心、奋斗目标和崇高理想。从而得出:在新的时代,应以新思想新科学,努力揭示阐扬廖平学术的现实功能、价值作用和时代意义。  相似文献   

3.
本文认为 ,《易传》天人之学 ,就其哲学的本意说 ,主要包含两层意思 :一是要探寻人和社会存在的合理性根据 ;二是要探寻人和社会合理存在的可能性根据。就其理论思维的意义说 ,上述两层意思又可以归结为一点 :即天人之间的内在同一是如何可能的问题。《易传》探寻天人之间的内在同一 ,采取“恐惧修省”、“迁善改过”、“崇效”“卑法”的“人文”思路 ,颇有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4.
马克思主义唯物史现认为,人是历史的前提和基础、人是历史发展的动力、人是历史的目的。科学弋展观“以人为本”的基本理念正是建立在这一马克思主义哲学基础之上的。  相似文献   

5.
以往的哲学脱离人的感性物质活动,把人理解为抽象的人,马克思主义哲学科学地说明了人的社会实践,把社会实践理解为人的存在方式、人的根本特性,这样马克思视野中的人才是现实的人;社会实践作为人的本质特性,它制约着人的其它特性的形成和发展;人的实践本质的确立拒斥了对人的本质的“知识论”式的追求,展现了人的本质的超越式发展的根本特性,从而找寻到了哲学对人之“终极关怀”的现实道路。  相似文献   

6.
<正> A、问题的提出在进行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教学和研究工作中,我们发现在对待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态度上,在部分人中存在着两种相反的,然而却是一脉相承的观点:“哲学无用论“和“哲学万能论。”“哲学无用论”者认为:学不学马克思主义哲学无所谓,不学照样可以搞好科学的研究和学习,照样可以搞好各种具体  相似文献   

7.
研究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哲学世界观基础现已成为世界哲学和马克思主义科学哲学的一个“热点”。西方科学哲学和社会学理论为此提出了“整体主义”、“熵:一种新世界观”等;马克思主义科学哲学以马克思主义科学哲学总体观为指导,构建了世界经济可持续发展战略的科学世界观方法论和哲学指导思想。  相似文献   

8.
人的问题是哲学研究的重要课题。尤其是马克思主义的哲学,它是这样的关注人的问题,以至“马克思主义哲学离不开人”,“马克思主义为了人”的观点被普遍接受。要想深刻全面的认识人,认识儿童,就不能不深入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以马克思主义哲学为指导研究人的本质、人的属性、人的发展和需要等一般理论问题所构成的“人的哲学”  相似文献   

9.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前 言“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课主要是对学生进行比较系统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原理的教育。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帮助学生准确地把握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 ,确立辩证唯物的物质观和意识观、唯物辩证的发展观、科学的认识论和真理观、唯物辩证的历史观 ,使他们能够科学地理解毛泽东哲学思想、邓小平哲学思想特别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哲学基础 ,树立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提高理论思维水平和运用马克思主义科学世界观、方法论观察和分析问题的能力。通过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为学生树立中国…  相似文献   

10.
本文认为先秦诸子多涉足于天人思想研究,庄子在其中卓然不群。老子哲学乃是社会政治学说,庄子哲学则为人与自然关系的学说;墨子的“天”是宗教,庄子的“天”则是哲学;庄子哲学较之孔孟之道,接近于自然哲学,孟子的天人合一以道德为基础;庄子和荀子的天人思想都从天道自然、天人相分出发,分别沿着天、人向两极延伸,互相对立,又互相补充。  相似文献   

11.
王元化在20世纪80、90年代所主张的"三个结合"的理论,曾长期作为新时期我国中西文论比较的重要指导思想,但在文论转换的实际操作中,具体的立足点和"结合点"又往往飘浮不定,难以把握。这就要求我们首先要从哲学、文化的层面上对中国古代文论的"圆心"加以进一步的确认和把握,固本清源。在此基础上致力于中国文论在时间、空间及学科领域研究上的多重"扩张",返本开新,最终实现古代文论的现代性转换。  相似文献   

12.
我国教育哲学发展初期经历了"听着西方讲""照着西方讲"的历程,带来先进思想的同时造成中国教育哲学自我话语的隐匿。我们只有通过"自己讲"才能确立话语主体地位,实现中国教育哲学自我的觉醒。"自己讲"通过"讲自己"而实现,因此教育哲学中国话语体系的构建需要"自己讲"作为话语前提,还需要"讲自己"以构建话语的"中国范式"。但教育哲学中国话语不能局限于传统,也不能自说自话,要注意古今融通、中西融合,凸显出我国教育哲学研究的时代精神和国际视野,并能够在国际平台上与国际学界进行对话交流,在对话中得到国际的接受和认同。  相似文献   

13.
“和谐”是一个独具中国文化内涵的美学范畴,对中国传统的文学艺术观念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中国古文化中的“和谐”观念起源于对音乐的认识,并逐渐把它作为一切社会、自然现象的终极属性,从而成为一个具有本体色彩的范畴。中国古典艺术自觉以和为美,很好地体现了中国艺术哲学的“和谐”追求。  相似文献   

14.
"性合于道":《淮南子》人性论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性”为人之本真。《淮南子》人性论兼采儒墨阴阳之迹,却以“道”为归,在中国哲学史上独树一帜。它在本体论的高度确立了“清净恬愉”的人性本质,又在生活世界里发现了“欲性相害”的人性异化,最后实现了存在论状态上的“遗物反己”的人性复归。  相似文献   

15.
探讨儒家思想能否作为东亚公共哲学的基础,首先需要厘清什么是公共哲学,并比较东亚与西方公共哲学概念的异同.在此基础上讨论东亚公共哲学能否成立的问题,并以"和而不同"为例,说明儒家思想可以提供一种有利干公共哲学发展的伦理系统.另一方面,从儒家对"异端"的看法,也可以进一步分析儒家和谐哲学的底蕴与宽容异见的限度.在厘清了"攻乎异端,斯害也已"的真义之后,可以发现儒家对待异己学说的态度是模棱两可的,如果要使儒家与公共哲学接榫,我们仍然必须对儒家思想进行创造性的转化.  相似文献   

16.
“义”是中国古代思想中的重要概念。“义”表示人的行为规范,如孟子所说,“义”是人的正路。《周易》是我国古代重要的哲学著作,其中有许多关于“义”的内容。“义”与“我”的关系密切,凡“义”必由自我作起。  相似文献   

17.
“天人合一”思想是中国儒家天命观的集中体现,也是中国传统法律文化的哲学基石。受“天人合一”思想中尊天敬天观念、“民本”现念、重合轻分观念的影响,中国古代法律凸现出与之相应的三大基本特征,即宗教化、伦理化、和谐化。中国古代哲法关系对构建当代法哲学体系,不乏启迪意义。  相似文献   

18.
《虞美人》是南唐后主李煜最为世人所传诵的词作,它脍炙人口,千古流传。在这首词里他直抒故国之思而引起宋太宗的杀意,使此词成为其绝命词。本文试运用韩礼德的经验功能理论,对李煜《虞美人》一词及其三种英译文进行了初步探讨。分析表明:(1)系统功能语法在分析中国古词方面的可行性;(2)用功能语言学的分析框架来分析中国古词,可以帮助我们从新的角度来理解古词及其译文。  相似文献   

19.
从五帝时代到商朝,"诗言志"是统治者用语言向神表达感情、表露心迹的一种方式.到了周朝,人文精神觉醒,"诗言志"蕴涵了更多的人文关怀.《诗经》中的有些"诗"开始"言"劳动人民之"志".《诗经》中的"恋歌"开始"言"人对人本身的而不是对神的感情.中国古代重视"立言",古人借"立言"来表达自己的哲学观点.扬雄将自己的哲学代表作叫《法言》.在明代,小说家将小说或小说集叫做"言",这是因为中国传统小说和古代阐释哲学观点的说体文有渊源关系,在古人眼里,可以用小说来反映世界观.  相似文献   

20.
气在现今的物理学中可以机械地理解为“气体”(相对固体、液体的物质形态之一),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气却具有丰富的内涵和广阔的外延。它和中国传统文化血脉相容,是中国传统文化魅力的一个重要特色发展现点。 充分了解气对认识中国古代哲学、中医学、武术、兵学、中国书画艺术、中国传统道德等优秀传统文化将大有裨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