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赛珍珠是历史上首位通过创作以中国为背景的文学作品而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美国作家。赛珍珠作品中渗透的儒家思想向西方世界展现了有灵有魂的中国。赛珍珠的四部作品《大地》三部曲、《龙子》、《群芳庭》、《我的中国世界》,分别蕴含了儒家家礼中的"孝礼"、对国家的"忠义"、推己及人的"爱人"精神。而这一切又都归因于中国儒家思想中的"仁爱"思想。研究赛珍珠作品中的"仁爱"思想对于如何在对外文学传播中凸显中国文化精神特色有着一定的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2.
余华小说中的人性意识述说,强调了人性中的美好,淡化了小说的苦难色彩,可以给人以向上的力量。对仁爱、本性、善良的描写是他小说不变的主题。结合余华小说创作时代可以将其作品中关于人性美的表现分为四个部分:苦难生存,人性本真;温情回归,人性本善;时代交织,爱满现实;荒诞存在,幸福栖息。  相似文献   

3.
西方文化中的人性观在其发展过程中形成了几个不同的精神维度.古希腊文化张扬个性,放纵原欲,肯定人的世俗生活和个体生命价值,展示了人的自然欲求;基督教文化用爱的感召来消除人性罪恶,对于人性完美的追求建筑在忏悔和禁欲基础上,专注于彼岸的价值,在"原罪"与"救赎"中寻求生命的终极意义,展示了人的形上欲求;人文主义崇尚理智和怀疑批判的精神,反抗一切权威,既强调人的本能欲望与意志自由,又呼唤精神彼岸对于人的意义的提升,体现了人的理性欲求;以存在主义为代表的非理性主义哲学则看到人性的异化,以虚无和荒诞来界定人的存在并重新踏上人类灵魂救赎之途,同样蕴涵着人性关怀和反思的精神.不同精神维度的延伸与错综,展示了由生命意识的统一和谐与分裂冲突所体现的人类自我灵魂的挣扎,支撑起了西方文化中的人性空间.  相似文献   

4.
孔孟儒学道德文化在中华传统文化中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而人伦思想是孔孟道德文化中的一块基石。人性说,即“仁爱”思想是儒学的核心,通过具体人性反映出来。孔盂特别重视道德教育和人格培养,人格、独立人格是孔孟为实现人伦关系理想化所追求的目标。  相似文献   

5.
狄更斯在他著名的教育小说《远大前程》中通过对男主人公皮普的“远大前程”幻灭过程的描述 ,揭示了一个深刻的主题———仁爱的感化力量。作品中的正面人物和反面人物均都经受了不同类型的爱 ,因此 ,他们都得到了同样甚至更大程度的回报———仁爱的复苏  相似文献   

6.
对于那些眼光挑剔的读者,在欧·亨利的作品中,最好的不是那些讴歌人性美好以及有着"欧·亨利式结尾"的小说,他们需要看到的是那些直击人性黑暗与荒谬、没有任何作者"风格标签"的作品,其实这些在欧·亨利的作品中,不在少数。《钟摆》也许是其中最不引人注目,却又最"复杂"的小说之一。外出归来的丈夫发现妻子因母病重离家,突然良心发现:"现在他明白了,凯迪对他的幸福是必不可少的。枯燥无味的家  相似文献   

7.
从文本自身和整体的角度重新审视余华作品中的人性描写,很容易看到其作品中一直存在着"残酷与温情交融"的现象,进而会发现其"暴力"、"温情"话语背后有着"发生"和"存在"的更广阔空间.并最终让人深思"人性"的内涵究竟是什么.  相似文献   

8.
沈从文作为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著名作家,一生中创作了大量文学作品.在这众多的作品中,至始至终贯穿其中的是对人性的执着阐释.中篇小说<边城>则是沈从文表现人性美最突出的作品.这部作品体现了他对人性美的理想追求,即传统文化中儒家文化和道家文化的和谐统一.  相似文献   

9.
在《喧哗与骚动》中,福克纳从四个不同角度叙述了同一个故事,追述了一个南方贵族家庭衰败的历史,反映作家对人性和仁爱的呼唤。作品中的意识流、多视点叙事、内心独白、时空变化和象征主义等艺术手法已经广为研究。通过对比《喧哗与骚动》和《圣经》的结构内容的异同,可以探讨作品中蕴涵的象征模式和圣经隐喻。  相似文献   

10.
陈云 《文教资料》2008,(24):25-26
从作品实际看,造成葛利高里悲剧命运的因素是多方面的,但笔者认为,主人公天性中存在的复杂性格是造成葛利高里悲剧的主要因素.葛利高里具有正直、仁爱、反抗的一面(追求人性) 可当外部压力与之发生冲突时,又表现出屈从、凶残、背叛的一面(失去人性).正是这种复杂矛盾的人性,决定了这样一个有着正确人性标准的哥萨克青年陷入了现实选择的痛苦泥潭中,导致最终走向了悲剧的深渊.  相似文献   

11.
中国传统文化非常注重伦理道德和人性修养,作为其主干部分的儒家文化所倡导的仁爱、义利、孝悌、圣贤、王道、天人等范畴,构成了传统文化和伦理道德体系的逻辑起点和核心内容,成为民族文化性格中一脉相承的基因,在今天仍然具有重要的道德规范意义和理性价值的光辉.  相似文献   

12.
早期儒家人文精神贵仁重德、重视人性道德教化和人格修为 ,以求臻于圣贤 ,其人文精神中渗透出了浓郁的人道主义和仁爱主义色彩 ,这对于现世的道德危机、人性沦丧和社会问题有突出的医治效果。  相似文献   

13.
《远大前程》中仁爱的感化力量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狄更斯在他名的教育小说《远大前程》中通过对男主人公皮普的“远大前程”幻灭过程的描述,揭示了一个深刻的主题--仁爱的感化力量。作品中的正面人物和反面人物均都经受了不同类型的爱,因此,他们都得到了同样甚至更大程度的回报--仁爱的复苏。  相似文献   

14.
江善敏 《华章》2007,(8):83
通过分析沈从文的小说,探寻其中独特的宿命色彩.体现在其作品中的宿命,从某种意义上讲是一种必然,同时,又是一种偶然.在这必然与偶然之中,揭示出人生中所具有的宿命色彩的悲剧内容,表达了作者对于人生不无宿命论色彩的悲剧性思考.然而,作者并没有在宿命中沉沦,而用一篇篇作品建造起自己心仪的"希腊小庙",把"人性"供奉起来,试图建立一种"优美,健康,自然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  相似文献   

15.
本文在分析大学生传统仁爱精神"缺失"现状的基础上,探求了传统仁爱精神在大学生思想教育中的时代价值和路径选择,对于提升新时期大学生的人文素质,增强大学生思想教育的实效性,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时代价值.  相似文献   

16.
沈从文作品中对于理想人性的自觉是以其对传统汉、苗文化中优秀成分的深刻理解、对弊端的深刻认识为基础的。儒家重视道德、和谐精神,道家重视个性自由,佛家崇尚善美统一,以及苗文化中雄强放达自然强力,构成了沈从文重造民族文化心理、构建理想人性的丰富内蕴。沈从文剖击国民精神中的弊病,以独特的真善美与力的审美选择为基础,结合汉苗文化的优秀因素展开对理想人性的追求。  相似文献   

17.
霍桑在创作<红字>时的矛盾心理和暧昧态度导致了这部小说多元化的人物和主题.从人性的角度审视这部作品,人类文明与人性应该是协调统一的,人类文明不应压抑也无法压抑人性,女主人公海斯特@白兰人性的弘扬,牧师迪姆斯代尔人性的压抑及医生齐林窝斯人性的泯灭导致了他们各自不同的命运,也深化了"只有实现人性与自然的结合,真善美才能回归"的主题.  相似文献   

18.
早期儒家人文精神贵仁重德、重视人性道德教化和人格修为,以求臻于圣贤,其人文精神中渗透出了浓郁的人道主义和仁爱主义色彩,这对于现世的道德危机、人性沦丧和社会问题有突出的医治效果。  相似文献   

19.
《圣经》的上卷《旧约》是上帝创世的故事,因了人性之恶,充满了许多具体的罪孽和迷失,以至于连上帝都开始后悔造人于尘世.为了挽救世人,耶和华派其子耶稣降生尘世传播福音,下卷《新约》就是基督拯救世人的故事.北村的写作也经历了这样一个从虚无到皈依,从罪的控诉到灵魂的救赎的过程.北村是一个始终关注存在的作家,早期形式上的先锋掩饰不住内心的迷失,作品中充满了死亡的阴影.皈依之后,受基督教文化的影响,执着于对人性原罪的渲染和揭示,在否定人类种种自我救赎的可能性之后,拯救的道路无一例外都被引向上帝的仁爱和良知的复苏.  相似文献   

20.
严歌苓作品中的底层形象可以根据其作品主题大致分为两类,移民生活中的底层人物和国内特殊历史时期社会、文化浪潮的见证者。他们都是生活贫苦的人,作者通过对他们生活境况的描写以及人性心理的描摹,展现出这些边缘人物生活的窘迫,人性的本真或扭曲,体现出作者深受中国传统和海外移民的双重影响,力图在中西方文化的碰撞冲突中对最具矛盾深刻性的身份及情感认同问题予以真实展现与深入剖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