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0 毫秒
1.
基于EKC理论,采取1953--2010年中国人均碳排放和人均GDP数据,研究中国人均碳排放和人均GDP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存在N型的EKC曲线,EKC曲线微弱且不存在拐点,随着人均GDP的增加,人均碳排放持续增加。Granger因果关系表明:人均GDP增加是人均碳排放增加的原因。LMDI因素分解法表明:无论从贡献值还是从贡献率来看,人均GDP增加都是人均碳排放增加的主要驱动因素,而单位GDP能耗降低是抑制人均碳排放增加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2.
依据"电热碳分摊"原则测算出中国30个省级行政区(不包括西藏和港澳台地区)碳排放量,基于EKC理论,构建协整空间DURBIN模型,研究中国区域碳排放环境管制的空间溢出效应。结果表明:区域人均碳排放量、环境管制等变量存在着显著的空间相关性;区域人均碳排放量与区域人均地区生产总值之间存在着长期稳定的EKC曲线关系;本区域能源强度、产业结构、城市化率以及环境管制对本区域人均碳排放的直接效应(弹性)分别为0.690、0.181、0.029、-0.001,对邻近区域人均碳排放的溢出效应(弹性)分别为0.090、0.024、0.004、-0.036,本区域环境管制对邻近区域人均碳排放的溢出效应要明显高于其对本区域人均碳排放的直接效应。  相似文献   

3.
郭炳南  林基 《软科学》2017,(9):59-62
在传统的EKC模型中引入腐败因素,建立了一个包含腐败、经济增长与二氧化碳排放的扩展EKC模型,利用1998~2014年中国30个省级地区的面板数据,基于静态与动态面板模型实证研究腐败对中国二氧化碳排放的影响.研究发现:腐败显著地提高了中国的碳排放量,腐败程度与碳排放存在正相关关系;环境库兹涅茨曲线假说在中国成立,中国的碳排放与经济增长之间存在倒U型曲线;外资在中国存在“碳光环”效应,而贸易开放会增加碳排放量,存在“碳泄露”效应,产业结构升级对减少碳排放有显著的积极作用,而环境规制对碳排放无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4.
中国人均水资源量仅为世界人均水平的29%,且经济快速增长、工业用水需求也与日俱增,如何平衡经济发展与工业用水之间的关系是目前需要分析与解决的重要问题。本文将全国分为八大经济区域,建立约化模型,验证不同特征的工业用水EKC(Environmental Kuznets Curve)关系。结果显示中国工业用水发展水平符合EKC特征,人均工业用水与人均GDP存在着"倒U"型关系。拐点的出现主要由于技术创新、产业结构升级等因素导致,地区发展不平衡导致人均工业用水拐点不同。工业用水EKC曲线的研究对协同经济发展与工业用水的研究有着重要的意义,需要通过调整产业结构、提高用水效率、研发前沿技术等方法,使工业用水EKC转折点的尽早实现。  相似文献   

5.
运用延伸的EKC模型检验碳排放总量与能源消耗强度、经济增长和碳排放强度的EKC效应,预测降低能源消耗强度和优化能源消费结构实现碳排放强度目标及其碳排放量控制目标的可能性。优化能源消费结构和降低煤炭消耗强度可以有效地降低碳排放强度,减慢碳排放总量上涨速度。在节能减排约束性政策下,碳排放量与人均GDP的关系呈现显著的倒U型EKC效应,与能源消耗强度的关系呈现显著的U型EKC效应,与碳排放强度呈现显著的正相关性。  相似文献   

6.
针对我国各地碳排放量不均衡现象,对中国1999~2013年30个省份碳排放进行度量。在STIRPAT模型基础上,采用面板门限回归估计对碳排放影响因素进行考察,分析经济增长因素对碳排放量的非线性影响。结果发现:GDP水平变量为门限变量时存在单门限效应,将模型划分为高低两个区制;GDP增长速度变量为门限变量时存在双门限效应,将模型划分为高、中、低3个区制。在高GDP水平区制和中、低GDP增速区制下,EKC存在拐点。根据估计结果将中国碳排放情况划分为6个象限,对各地区进行划分,并对碳排放区域差异的形成原因进行了解释。  相似文献   

7.
杨斐  任保平 《软科学》2011,25(11):89-93
通过对碳排放因素的分解,从能源结构、能源效率以及经济发展因素测度1978~2008年的各个因素对人均碳排放的贡献值和贡献率;通过EKC模型拟合经济增长质量与碳排放的关系,选取综合性的测度数据作为经济增长质量的代理变量,更为全面综合地反映两者的关系。结果表明经济增长质量与碳排放之间存在"~型"的曲线特征,我国的经济增长质量和碳排放尚处于非平衡、难协同的发展阶段,属于波动较大的过渡期。  相似文献   

8.
丁宝根  周明  温建中 《科技管理研究》2012,32(10):207-210,236
哥本哈根全球气候峰会后,碳排放问题越来越受到世界各国的关注,包括中国在内的许多国家相继作出了碳减排承诺,设定了具体的碳减排目标。以江西省为例,运用曲线模型和相关统计方法,验证得出碳排放EKC曲线呈现U型+倒U型,且当前碳排放处于下降拐点,其中,产业结构和能源结构的变化是碳排放EKC曲线波动的主要影响因素。为此,调整产业结构和能源结构,加大发展高技术产业和清洁能源等成为碳减排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9.
通过分析广东1980年来32年工业"三废"排放量变化情况,发现广东"三废"的排放总量在波动中呈现出不断上升的趋势。建立模型,将广东人均GDP与工业"三废"排放量进行拟合,EKC曲线并不完全符合传统的EKC曲线倒"U"形式。其计算结果显示:广东"三废"排放与人均GDP之间存在比较明显的三次曲线特征,工业"三废"产生量与人均GDP拟合曲线处于不断上升的阶段,说明广东处于由中期向后期转变的过程中,迫切需要加强环境治理,转变经济增长的结构,提升经济增长的质量,向生态宜居省份转变。  相似文献   

10.
曹广喜 《软科学》2012,(3):43-46
基于环境库兹涅茨曲线理论,运用1980~2008年的金砖四国的面板数据,利用面板单位根检验、面板协整和面板Granger因果检验等方法,实证分析了金砖四国的碳排放库兹涅茨曲线的存在性问题。结果表明:金砖四国存在碳排放库兹涅茨曲线,金砖四国的人均碳排放拐点已过,经济增长对于碳排放目标的制约总体上已经消除,印度是延缓金砖四国碳排放拐点的一个最重要国家;人均GDP是人均CO2排放的一个单向Granger原因。最后给出了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1.
根据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 2006年版碳排放计算指南中的方法,结合中国的实际情况,计算了秦皇岛市2001-2010年的能源消费碳排放,结果显示:碳排放总量不断增加,年增长12.43%;碳排放强度缓慢增加,2010年碳排放强度为1.372 t/104元,人均碳排放量3.59t/a,是中国人均排放量的2倍.从产业结构、能源结构、能源利用效率等方面解释了碳排放的驱动因素.秦皇岛市第二产业结构差是碳排放总量和碳排放强度的主要驱动力,此外能源结构仍然存在较大的调整空间.  相似文献   

12.
基于IPCC碳排放恒等式,采用对数平均权重分解法建立河北省人均碳排放的因素分解模型,定量分析河北省1980—2011年间能源碳排放强度、单位GDP能源强度、经济发展对人均碳排放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能源碳排放强度对人均碳排放影响不显著,单位GDP能源强度在总体上抑制了人均碳排放的增长,经济发展是人均碳排放增长的主要拉动因素。最后提出减排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3.
利用1980 ~2012年的样本数据,使用自回归滞后模型研究了我国碳排放与经济增长、可再生能源消费、非再生能源消费、对外贸易各影响因素间的长期均衡和短期动态关系,并重点对比分析了可再生能源消费对EKC模型的影响.实证结果表明:各变量间存在长期均衡关系.不考虑可再生能源消费影响的情况下我国并不存在二氧化碳排放的EKC曲线,对外贸易和碳排放之间为正相关关系.而加入可再生能源消费之后则发现经济增长和碳排放支持倒U型的EKC曲线,且对外贸易和碳排放之间为负相关关系.此外,可再生能源消费在长期和短期中对碳排放有负向影响作用,其中长期系数比较明显,短期系数并不显著.  相似文献   

14.
中国土地利用碳排放演变与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冯杰  王涛 《软科学》2016,(5):87-90
以1989~2013年中国统计数据为基础,借助土地利用碳排放计算方法和STIRPAT模型,分析土地利用碳排放演变与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土地利用碳排放量呈增加趋势,其中建设用地碳排放量起主导作用。研究时段土地利用碳汇略有增加,但远不能抵消建设用地碳源作用。2土地利用碳排放过程划分为四个阶段,即1989~1996年碳排放量稳定增加、1997~2001年碳排放量缓慢增加、2002~2007年碳排放量急剧增加、2008~2013年碳排放量快速增加阶段。3研究时段内单位GDP碳排放强度减小,人均碳排放强度增加。4土地利用碳排放与人口数量呈负相关关系,与GDP呈正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15.
考虑技术效率的碳排放驱动因素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距离函数和数据包络分析法测度要素相对效率,在此基础上构建了碳排放因素分解模型,该模型可以从13个方面来分析碳排放变化的驱动因素。实证研究表明,7个因素导致中国碳排放的减少,尤其是能源强度的降低和能源利用技术水平的提高。其余6个因素导致中国碳排放增加,尤其是人均资本的变化和资本技术效率的降低。  相似文献   

16.
陈志建  王铮 《资源科学》2012,34(4):718-724
我国各个地区碳减排压力存在区域差异,不同区域间的碳排放与其驱动因素之间的关系十分复杂,并非能由常系数经典回归分析所解释。本文考虑空间距离和局域空间联系因素,把地理空间效应纳入到STIRPAT模型框架中,通过地理加权回归方法(GWR)对回归系数进行局域分解得到区域差异化的回归系数。结果发现,各个地区人口、人均GDP(富裕度)和能源强度(技术)驱动因素对碳排放的弹性存在明显差异,区域碳减排压力及其驱动因素呈现为一种非均衡的联动的局域性特征。其中,相比人均GDP(富裕度)和能源强度(技术),人口对我国碳减排压力的弹性变化区间最小,仅从0.8768到1.5113;各地区人均GDP(富裕度)对碳排放的影响存在着显著不同,比如人均GDP提高1%时,新疆碳排放总量提高1.6118%,而云南仅提高0.8644%;能源强度(技术)是影响碳排放的关键因素,因而提高能源利用效率是碳减排的关键所在,尤其是在耗能产业相对密集的区域及相对发达地区,能源强度对碳排放的驱动影响更大,这些地区的能源利用效率尚有很大的提升空间。因此,针对人口、人均GDP(富裕度)和能源强度(技术)三个驱动因素制定差异化的区域碳减排调控政策是非常必要的。  相似文献   

17.
榆林市是我国最重要的能源化工基地之一,资源富集、经济贫困和生态脆弱三大特性叠加,是典型的资源富集贫困地区。对1990年~2004年榆林市人均GDP与工业三废之间关系进行分析,发现榆林工业废水排放量、工业废气排放量和工业固体废物产生量与人均GDP之间都存在较强的库兹涅茨(EKC)特性。建立环境综合污染水平指标,在对数据进行标准化处理和层次分析的基础上,得出榆林市经济发展和综合环境污染水平的EKC曲线。该曲线具有与西部地区、欠发达地区以及其他资源型城市相似的特点,在现有经济发展模式下,EKC曲线短时间内都还没有出现转折点的可能。新兴资源型城市和西部生态脆弱贫困区两大特点决定了榆林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相互作用的复杂性。在分析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互动作用一般机制基础上,提出了相关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8.
本文基于生态经济学理论,从生态福利绩效视角构建了碳排放福利绩效指标及其影响因素面板计量模型,在此基础上对G20国家1990-2018年的碳排放福利绩效进行了国别比较和影响因素实证分析。主要研究结论为:①2018年英国、法国、阿根廷、巴西、德国的碳排放福利绩效较高,1990-2018年间英国、土耳其、德国、意大利以及巴西等国的碳排放福利绩效增速较快;中国2018年碳排放福利绩效和历年均值在G20国家中都排名靠后,且增速较慢,表明中国低碳竞争力缺乏静态和动态优势。②城市化率、可再生能源在能源消费总量中的占比、外贸依存度以及服务业增加值在GDP中的占比对碳排放福利绩效有正向影响;政府规模与碳排放福利绩效呈倒U型曲线关系,表明政府规模存在治理门槛。最后,根据以上结论提出中国未来可持续发展的针对性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9.
张利  雷军  张小雷 《资源科学》2012,34(1):42-49
本文根据IPCC碳排放计算指南缺省值计算了新疆1952年-2008年的碳排放量,系统分析了新疆碳排放总量、碳排放结构、碳排放强度的变化,并对新疆碳排放进行阶段划分,最后应用对数平均迪氏指数法(Logarithmic Mean Divisia Index)对碳排放量进行因素分解,定量分析了碳排放不同阶段各影响因素对碳排放的作用程度。结果表明:①1952年-2008年,新疆CO2排放总量和人均CO2排放量不断上升,万元GDP碳排放水平则呈先上升后降低的"倒V"型曲线,煤炭消费是碳排放的主要来源,第二产业能源消费产生的CO2排放量比重最大;②新疆碳排放经历了五个阶段,当前处于经济和碳排放快速增长阶段;③碳排放不同阶段各影响因素的作用程度不同。总体来看,经济增长是碳排放量增加的主要推动因素;能源消费强度的降低(升高)也是促使碳排放减少(增加)的主要因素;能源消费结构由于变化不大,对碳排放的影响很小;计划生育政策实施以来,人口增长对碳排放量增长的推动力逐渐减弱。能源消费强度又进一步受到产业结构和各产业能耗强度的影响,其中,第二产业能耗强度和第二产业产值比重是影响能源消费强度最主要的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20.
计算山东1990—2009年的碳排放量,并采用LMDI对其进行因素分析.结果表明,近20年,CO2排放总量和人均排放量不断上升,万元GDP碳排放呈下降趋势;煤炭消费是碳排放主要来源,第二产业CO2排放量比重最大.经济增长是碳排放增加的主要因素;能源消费强度影响碳排放增速的变化,其本身又受到产业结构和各产业能耗强度的影响.能源消费结构的微优化,对碳排放的影响还很小,但已显现出它对碳排放减少的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