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教育的本质是促进人类生命个体健康成长,实现生命个体由自然人向社会人的高度转化,让学生体会到教育给自己带来的乐趣,促进个体的成长,为社会发展缔造出有用的人,而幸福课堂的构建就是回归教育本质的一个重要渠道。基于此,教育界开始关注幸福教育的问题。本文就小学英语课堂幸福教育的实施策略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2.
幸福教育及其实施策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幸福教育既顺应了教育的本真意义,又折射了人性教育的本质,因此是回归人性的教育。幸福教育通过关注个体的自然生命、丰富个体的精神生命和增强个体的幸福能力等实施策略,使教育回归人性,实现个人幸福,并使个人幸福与社会幸福和谐统一。  相似文献   

3.
教育生活与个体的幸福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生活的终极意义在于幸福,幸福是个体生命的一种体验,幸福的体验受生命本能的支配,更受人性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影响,因此教育是走向幸福的必经之路。学校的教育生活是个体生命活动的组成部分,教育生活的终极意义必然在于个体的幸福,要实现这一目标,教育生活自身须是充满生命活力、崇尚自由、富于理想和德性的生活,同时它又须是教会人们如何通过有德性的生活,走向拥有生命活力和精神自由的幸福生活的一种生活。  相似文献   

4.
生活的终极意义在于幸福,幸福是个体生命的一种体验,幸福的体验受生命本能的支配,更受人性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影响,因此教育是走向幸福的必经之路。学校的教育生活是个体生命活动的组成部分,教育生活的终极意义必然在于个体的幸福,要实现这一目标,教育生活自身须是充满生命活力、崇尚自由、富于理想和德性的生活,同时它又须是教会人们如何通过有德性的生活,走向拥有生命活力和精神自由的幸福生活的一种生活。  相似文献   

5.
曹慧 《江苏教育》2015,(11):21-22
现代社会,需要生命自觉;教育现状,缺失生命自觉;教育本质,呼唤生命自觉。现代学校的核心价值与追求在于唤醒个体的生命自觉,促进人的和谐发展。而学生的生命自觉来自于教师的生命自觉。所以教育首先要唤醒和培育教师的生命自觉,将"唤醒生命自觉,促进和谐发展"作为学校文化的核心精神,用"生命自觉"来引领教师的专业发展和学生的幸福成长。  相似文献   

6.
正教育向幸福出发既顺应了教育的本真意义,又折射了人性追求幸福的本质,因此是回归人性的教育理念。学校的幸福教育通过培养学生的自信和兴趣来关注个体的自然生命、通过创设创新性的教育环境和挑战性的学习环境来丰富个体的精神生命、通过营造对话的课堂来增强个体的幸福体验和能力。这些着力点使教育回归人性,实现教育向幸福出发并使学生幸福与学校幸福和谐统一。  相似文献   

7.
知识、生命与个体幸福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关涉生命幸福是知识教育的应然追求,当前知识教育改革虽已取得诸多成就,但在关注个体生命幸福上还存在差距。教育对"知识"的误读,会导致对生命的扭曲,进而可能给个体带来不幸。"知识幸福观"是对知识教育的一种新认识,它不仅实现了物性、功利和威权知识教育机制的转换,而且深化和明确了知识教育"以人为本"的真正内涵。"本真"的知识教育必然是回归生命本性、以个体生命幸福为旨趣的教育。但,这也并不意味着个体生命幸福的所有问题都能通过知识得到完满解决,面对知识,只有恰当地、有限度地表达自己的期望,才能准确地把握实践的方向与任务。  相似文献   

8.
幸福是一种人生价值实现的稳定的积极体验,也是生命获得价值感和意义感的重要保证。针对儿童和青少年开展幸福教育,对于他们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追寻真实的幸福有着重要意义。幸福不同于"快乐"和"积极心态":快乐是幸福的表现形式,与幸福相比更为短暂;积极心态是个体对人生的诸多问题持有正向、主动的态度。而幸福是个体对总体生存状态的评价,开展幸福教育应引导儿童和青少年理解幸福的本质;侧重精神定向和多元价值评价方式的引导;注重儿童和青少年的精神健康。  相似文献   

9.
幸福教育是促进个体幸福心理主观—客观维度、快乐—意义维度、享受—发展维度、个人—社会维度之间统一与和谐发展的教育。幸福教育应在遵循客观性原则、整体性原则、主体性原则以及发展性原则的基础上,立足于学生的生活实践,让学生知觉到什么是幸福;帮助学生发掘生活意义,领悟什么是幸福;发展学生的健全人格,不断实现与超越自我;教育学生在实现个体幸福的同时要兼顾社会幸福。  相似文献   

10.
生命情感与教育关怀   总被引:26,自引:0,他引:26  
生命情感关涉入在世的一切作为,是建构个体人生的基础性质素。教育关注个体,关注人,意味着要去关注个体作为活生生的生命体的存在,关注个体内隐的生命情感的化育,关注生命情感,意味着教育应关注且尊重个体的身体及其感受。个体生命情感化育的两个维度即幼想与幸福、欢乐的感受;苦难意识。教育应积极创造生命情感化育的空间。  相似文献   

11.
于海  王洪旗 《中国教师》2011,(12):65-66
<正>教育的起点是人的生命,生命是教育工作得以展开的前提。关注生命个体的发展与幸福,提升受教育者的生命质量,是教育的本质内涵与本真追求。中学阶段的教育所要关注的对象是个性鲜明、朝气蓬勃的生命个  相似文献   

12.
学校教育的目的应该是培养幸福完整的个人,但是反思当下的教育实践,幸福和教育的关系被严重割裂:在学校唯分数至上,知识高于一切;学生的主体地位被忽视,生命尊严得不到保障;在社会本位价值观的影响下,学生个体的价值需求被压制。在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场域中,学校应该构建幸福教育的理念和教学管理模式,教师要积极发挥自己的感染带动作用,做一个幸福的制造者和传播者,学生要培养幸福能力,学会主动发现幸福、创造幸福和享受幸福。  相似文献   

13.
教育学视野中的幸福应是基于个体身心健康和谐发展的幸福.面向人生幸福本是教育的应然追求,但当代教育往往忽视个体,以社会为目的;忽视个体身心健康,以知识和分数为目的,导致了教育中幸福的缺失.教育以幸福为终极目的,既是人的全面发展的应然追求,也是人类追求幸福的现实诉求.  相似文献   

14.
教育创新的本质是人的发展,是心灵与心灵的交流碰撞。每个学生都是鲜活而不可复制的生命个体,自由幸福的发展是他们的需要,创造一种让他们自由发展的教育是对生命的关爱和尊重。教育创新应着眼于创造适合每个学生发展的教育,使学校成为孩子们幸福成长的乐园,使学生不仅能够通过现在的努力获得将来的幸福,还能够在现在的成长过程中充满幸福和快乐。  相似文献   

15.
人是生命个体,以生命的方式而存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必须充分彰显对学生的生命关怀,启动学生奋发向上、自我完善的动力机制,使其能够过一种有道德、有意义的生活,促其生命自由、快乐、健康、幸福成长。作为一种新理念和新范式,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生命转向聚焦学生的生命关怀和生命发展,倡导人性化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运用,追求思想政治道德和个体生命的交融、和谐与共生,其实现必须正视学生生命存在,唤醒学生生命意识;培养学生主体性道德人格,引领学生创造幸福生活;精心设计思想政治教育课程,增强学生的生命体验;创新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完善思想政治教育评价;塑造生命化幸福教师,建构平等和谐师生关系。  相似文献   

16.
生命意义的成人教育教学:诉求与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生命是人的根本,教育作为人的一种存在方式,生命则成为教育的本质.成人教育,在提升社会的整体素质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成人教育教学是对成人实施教育的主渠道,生命是其核心.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和成人学生之间相互倾听、对话交流,以尊重生命个体;实践创造、共享生成,以彰显生命本质;积累经验、发展生长,以体现生命特征;享受幸福与愉悦,以实现生命的审美.  相似文献   

17.
生命情感与教育关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生命情感应成为当今教育反思的起点之一。生命情感关涉个体在世的一切作为 ,是建构个体人生的基础性质素。教育关注个体、关注人 ,意味着应当关注个体作为活生生的生命体的真实存在 ,关涉个体内隐的生命情感的涵育。关注生命情感 ,意味着教育应关注且尊重个体身体之在及其感觉。个体生命情感培育的两个维度即幻想与幸福、欢乐的感受和苦难意识。教育应积极拓展个体生命情感孕育的空间  相似文献   

18.
<正>魏超在《当代教育科学》2020年第2期中撰文指出:儿童的个体幸福在时间之流中孕育、生长,儿童的个体幸福的获致需要在时间中把握。生命、时间和幸福相互交织、密不可分,幸福深藏于个体生命时间之中,它蕴藏于个体的创造性活动的时间历程中,它呈现于个体回  相似文献   

19.
论三重生命之教育意蕴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教育的实质是一个不断提高个体生命质量,实现个体生命价值的过程。人的生命是由自然生命、精神生命、社会生命构成的三重具体完整的生命存在。依据这三重生命的特性,赋予以下教育意蕴:确保生命的自然天性———尊重生命,体育为先;实现生命与教育的共生长———德、智、美育之统一;社会生命回归生命价值———个体社会化、"共在"状态、生存教育;最终实现生命品性之完满张扬。  相似文献   

20.
幸福是人生的终极目标,同时也是教育的终极追求。职业教育关涉人的幸福在于职业教育应尊重受教育者的个体差异性、生命体验的完整性和精神的平等性。幸福教育审视下的职业教育,应是树立学生正确幸福观、培养学生善于感知幸福、提升学生幸福能力的教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