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读书,是一个经久不息的话题。读什么书,怎样读书,很多中外名人都给出了很有见地的说法。在此,我不予评判,只提出一些自己对读书的看法。有些书,读了之后是不会后悔的。例如那些立意和内容都很深的书,像老子的《道德经》以及恩格斯的《反杜林论》那样的巨著,我都读不太懂,甚至很不懂,但仍会硬着头皮读下去而不后悔。为什么?  相似文献   

2.
读书的理由     
<正>今天值班,没事。又翻出江西易卫东老师的《学步集》来读。这是第二次集中读它了。像易卫东老师的书这样时不时拿出来重读的,还有许多,但大抵是些书之书,与书有关的书籍。这几年,我的阅读,也没有大的计划,如易卫东老师一样,"我读的都是自己兴趣所致目力所及的书",读过之后,偶有所感,也会写点文字,2013年结集成读书随笔集《迷恋纸月亮》由团结出版社出版,蒙各地师友厚爱,誉之有加,我自知自己的深浅,唯有加倍读书而已。其  相似文献   

3.
金圣叹曾说过:“吾最恨人家子弟,凡遇读书:都不理会文字。只记得若干事迹,便算读过一部书了。虽《国策》《史记》,都作事迹搬过去,何况‘《水浒传》。”(做第五才子书法》)金圣叹说的是前朝的事,但这种现象现在也很普遍。  相似文献   

4.
阅读与竹篮     
“老师,我觉得您给我们这么多阅读课和阅读时间是没用的,是在浪费我们的学习时间。您经常说:做人欲脱俗气,第一是读书,第二是多读书,第三是有系统、有选择地读书。我姑姑是个老师,她也常常劝我要多读书。于是,我不停地读,读《红楼梦》、《安娜卡列尼娜》,读《汤姆叔叔的小屋》,读《西游记》、《爱的教育》……  相似文献   

5.
我真正的学习生活是从阅读连环画开始的。与同龄的农村伙伴相比,在那个不读书也无书可读的年月里,幸运的是我还有“书”可读。所谓书,其实是村里订阅的一些报刊。因为大伯、叔叔都是大队干部,所以我就拥有更多的阅读“特权”。记得读过的报纸有《参考消息》《大众日报(农村版)》等等。  相似文献   

6.
正悦荐任溶溶这个写过《没头脑和不高兴》的可爱老爷爷,原来也有被老师看着读书背书的时候,还是在这样一个叫做"私塾"的地方。很多过去的事情我们并不了解,听任爷爷讲那过去的故事,还是很有意思的。上海市长征中学蒋伟仪我小时候五岁回广州,读过近三年私塾。当时广州崇尚传统东西,私塾很多。我就带着三本红皮书进私塾了。三本红皮书是私塾的入门书。所谓三本红皮书,就是《三字经》《千字文》和另一本  相似文献   

7.
导写读书可能成为读书种子,像顾炎武那样,专心读圣贤之书又事事关心;也可能成为书呆子、会走的书橱,不仅把书读死了,把人也读死了。所以,读书之于成功确乎是或然性的联系。读书几近成功之论虽用心良苦但并非尽然,善良的谎言中有误导成分。尽信书不如无书——别掉进坏书的陷阱;不信书又不如读书——“我是文盲我怕谁?”你谁也不怕并不意味着别人就都怕你,谁怕谁呢选读书不是为了让人怕,当然也不为了怕别人。自己别往陷阱里跳。怎样把书读薄了,怎样把书读厚了;什么是我注《六经》,什么是《六经》注我?怎样在陷阱上穿行又不落入陷阱,这需要何等…  相似文献   

8.
董旭午 《教书育人》2014,(11):79-79
董老师,有个问题一直在我心里纠结着,都有几个月了,就是“我们读书到底是为了啥”?这个问题搞得我越来越郁闷,这几天我甚至都不想继续上学了。我们现在读《优秀作文选》,就是为了模仿人家写作文得高分,有的同学干脆就去抄袭;我们读《青年文摘》《文摘周报》等,也就是为了摘抄一些写作素材,而真到了写作文时还大多用不上;我们读《文学名著阅读指导》也就是为了应付考试时的那几道文学名著题,结果常常是背了不少,考试时就考那么一点点。总之,我们现在不管读点什么书,都只是为了应付考试。你常说“读书是有大用的”,难道读书就是为了这样用吗?董老师,我真的很想不通啊!我常想:如果读书就仅仅为了这样用,我宁可不再读书了。董老师,真的很希望在你那里得到个令我心服的答案。你能帮我摆脱这郁闷吗。  相似文献   

9.
小时候,我就很喜欢读书,读书是一种品味,读书是一种修养,读书是一种精神寄托。那时候,我主要以读杂志为主。上小学以后,读书兴趣更浓,一到寒暑假,我就缠着母亲,到图书馆借一些中外文学名著,孜孜不倦地读。那时,记忆最深的就是《马克思的青年时代》《毛泽东的青年时代》《像他一样生活》等,再就是冰心老人的《小桔灯》《寄小读者》。古今中外的很多诗集,我都认真读过,这对我树立生活的理想,以至以后的文学创作,都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相似文献   

10.
张曲 《初中生》2007,(12):10-11
我一直为自己的浅陋而苦恼。小时候,虽然也读过诸如“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之类的句子,但并不懂深意;读过几本《作文通讯》、《儿童文学》、《小溪流》之类的刊物,至于名著就只翻过几遍《红楼梦》了。  相似文献   

11.
一、引入本课师 :同学们 ,在这次读书周活动中 ,大家读书了吗 ?生 :读了。师 :有没有收获 ?生 :有。师 :你们喜欢文学吗 ?生 :喜欢。师 :好 ,今天 ,我们就把大家的收获作一次展示和交流 ,让老师也来分享一下你们丰硕的成果吧 !(打开电脑 ,屏幕显示本次活动的主题“我爱文学”。)二、课堂活动1 .学生交流读书感受师 :画面上的人物大家认识吗 ?(屏幕显示古今中外 6位文学名家的画像 )生 :我认识冰心 ,我读过她的《繁星》《春水》。还有苏轼 ,他是宋代著名的文学家 ,课本有他的词《水调歌头》 ,其中我认为写得好的句子是 :“人有悲欢离合 ,月有…  相似文献   

12.
你爱读书吗?我可是一个小书迷,只要有好书,我都会如饥似渴地读。我的课外读物不多,而《小星星》是我的最爱。一读它我就会上瘾,有时候连吃饭都顾不上呢。你知道这是为什么吗?  相似文献   

13.
雪泥鸿爪     
少年凭兴趣读《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和《少年维特之烦恼》。走进书门,读大学和研究生也是狂乱地读小说、读细节。等到中年读数育书,读哲学书,才真正懂得咀嚼书的学理。朋友送我《传世藏书》120卷,读过的不多,赶紧读吧。读一本书经历一次生活拷问!  相似文献   

14.
我自小酷爱读书,书是我成长的脚步。10岁之前,我买的最多的书是一本本连环画,《小兵张嘎》《林海雪原》《智取威虎山》……每当买回一本,我都视为珍宝,记不清读了多少遍。读后,又小心翼翼地把书放在一个纸盒里,精心收藏起来,直到现在,我还有50多本小画册呢!  相似文献   

15.
记得看过这样一句话:“不读书的民族是没有希望的民族。”这句话使我想到,不读书的老师也是没有希望的老师。现在的知识更新实在是太快了,通过各种渠道向我们涌来,如果没有接受新知识的能力,不善于捕捉新的信息,那么我们的知识将跟不上时代的发展。仅仅依靠我们在学校学到的那点知识,又如何能应对这瞬息万变的社会呢?特别是作为一名老师,一个怀揣教育理想,想成为一位名师的老师更应该感受到新知识带来的压力。要想解决这种压力,使自己轻松应对,就要读书,让读书成为教师生活的一部分,让读书成为你专业化成长的平台。那么老师都要读哪些书呢?是不是单纯的把目光局限在教育类书籍呢?我想不是的,要读书就要涉猎多方面的书籍,汲取多方面的知识。读书的种类要多,但作为教师首先要读专业的书籍。要多读一些教育名著,如读一读有关名师教法的书,像读李吉林的《情境教学法研究》、郭思乐的《生本教育研究》、魏书生的《六步教学法》,还有尝试教学等,这些教法书籍可以开阔教师的视野,如果老师能够掌握它的精髓,那么就会提高课堂教学效率。除了读专著之外,还要多读一些教育方面的杂志,如《人民教育》,这是一本思想性很强的杂志,这里有最新的,最前沿的教育动态,这里有最新教法和最新的理念,所以当老师必须读人民教育。只要你认真读了,你的思想就会很开阔,对教育问题就会认识的更透彻。还可以读一读教育人物传记,比如李烈的《给生命涂上爱的底色》,刘彭之的《人生为一大事来》,这些可以让你了解教育名家成长的经历,也可以教给你成为一名好教师的方法。读了这些人物传记可以让你浑身充满力量,自觉增强对教育工作的热爱,主动的发展自己,向名师?  相似文献   

16.
人教版小学五年级上册语文第四单元由《钓鱼的启示》《落花生》等4篇课文组成,都包含着如何做人的哲理,给人以深刻启示。“生活”是一本永远读不完、也读不够的书。我们每天接触千奇百怪的人、事、景、物,  相似文献   

17.
我偶尔去某大学讲课,有一次顺便调查学生读书的情况。我的问题是这样:谁读过三本以上的法国文学?(约四分之一的学生举手)谁读过《红楼梦》?(约五分之一的学生举手)然后,我降低门槛,把调查内容改成《红楼梦》的电视剧,这时举手多一些了,但仍只是略过半数。  相似文献   

18.
你一定看过太多别人的读书心得,也许阳春白雪,也许正襟危坐,也许屑飞色舞。而我,只想和你聊聊读书的家常。读书,是天底下最悦己的事。我不会听别人说读了什么大部头就自惭形秽。读书的第一要义就是读自己读得懂的书。开卷有益,一本《读者》给你的启示与欢愉也许不亚于某些人名复杂、  相似文献   

19.
纪勇 《教育文汇》2006,(5):51-52
读过王栋生的“教育随笔”集《不跪着教书》,我强烈感到,这不仅仅是教书人应该读的书,而且是校长该读、教育干部该读、所有有小孩或关心下一代的人都该读的好书。  相似文献   

20.
《红领巾》2010,(1):32-34
童话《小蝌蚪找妈妈》非常著名,连幼儿园的孩子都知道。各版本的小学语文课本也纷纷收入了这篇童话作课文。想当年读小学时,老怪我也读过这个故事。据说我的老师的老师,小时候也读过。《小蝌蚪找妈妈》真是影响了好几代人啊!不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