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资本主义的现实生活中,资本表现为产业资本、商业资本和借贷资本;剩余价值表现为产业利润、商业利润和借贷利息,分别被产业资本家、商业资本家和借贷资本家所瓜分。此外,资本主义社会的大土地所有者还以地租形式占有一部分剩余价值。因此,为要全面地考察资本主义社会错综复杂的经济关系和阶级关系,深入地揭示资本主义的本质,我们就不能仅限于广泛地研究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最一般的形式,还要进一步研究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在表面上所呈现的各种具体形式。讲授“剩余价值的分配”就是要研究,在发达的资本主义条件下,资本和剩余价值所表现的各种具体形式,要研究的主要问题是:剩余价值采取怎样的形式,在资本主义社会的各个剥削集团之间进行分配。  相似文献   

2.
数字劳动是否改变了资本主义的剥削机制?西方学界对此观点各异.为回应这一争论,首先就要对数字劳动本身进行政治经济学分析:阐释数字劳动的物质属性;论证数字劳动产品向数字资本过渡的进阶逻辑;进而得出数字资本家全面剥削数字劳工的结论.数字信息技术是人的劳动的对象物在资本主义的应用,数字劳动在本质上仍属于生产性劳动.那么就实现了对数字资本主义的解蔽:数字资本从未改变资本增殖的本性,它依旧无法规避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  相似文献   

3.
马克思的工资理论是他的剩余价值理论的一个重要补充。在剩余价值理论中,马克思揭露了资本主义剥削的实质.资本主义的剥削是以劳动力成为商品作为前提的。资本家购买了劳动力这种特殊的商品,使之与生产资料相结合,而开始了资本主义的生产过程。在资本主义的生产中,资本家使劳动日延长到再生产劳动力价值(必要劳动时间)以上,从而无偿地占有了工人在剩余劳动时间内所创造的剩余价值。但工资掩盖了资本主义的剥削关系,因为在工资上的表现是:好像工人的全部劳动都是有酬的,好像资本家没有剥削工人。马克思的工资理论揭明了这种假像,并进一步证实了他的剩余价值理论的  相似文献   

4.
作为消费主义向数字领域拓展的产物和形态,数字消费主义是资本逻辑支配下消费领域数字化和数字领域消费化双向进程发生异化的结果。数字消费主义借助数字资本和数字技术的交相强化,在消费主体“产消化”中实现了“主动性”的劳动剥削、在消费需求“订制化”中削弱了消费主体的自主性、在消费关系“虚拟化”中加剧了人际关系的新异化、在消费体验“致瘾化”中催生了不节制的享乐主义、在消费模式“流量化”中诱发了庸俗化的消费审美,从而对人与社会发展产生了远甚于以往传统消费主义的危害。科学揭示数字消费主义的资本主义意识形态实质,坚持以制度优势遏制数字资本恶性增殖、逐步实现数字技术的社会主义应用、以及弘扬符合新时代要求的科学消费观,是防范和应对数字消费主义的重要路径。  相似文献   

5.
资本主义生产是剩余价值的生产,追求剩余价值是资本主义生产的目的和动机。为了获得日益增长的剩余价值,资本家不断地提高对工人的剥削程度。资本主义提高剥削程度的方法有两种:绝对剩余价值的生产与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绝对剩余价值的生产,是在必要劳动时间以外绝对延长劳动日,扩大剩余劳动时间,从而增加剩余价值的方法。绝对剩余价值的生产是资本主义生产的始点。  相似文献   

6.
通过扩展劳动外延而将用户消费活动纳入“数字劳动”范畴,或简单否认用户消费活动的劳动属性,抑或认为一切“数字劳动”均具有生产性,都不是认识“数字劳动”生产性问题的正确路径。我们有必要运用马克思的生产劳动理论对此进行更细致的剖析。基于马克思对生产劳动一般(生产使用价值)、资本主义生产劳动(创造剩余价值)和表现出生产性的非生产劳动(不创造剩余价值,但构成占有剩余价值的必要条件)的区分,可以得知:用户消费活动虽然构成数字资本的增殖条件,但不是劳动(从而不是生产劳动);投入流通领域的数字劳动是表现出生产性的非生产劳动;作为“总体工人的一个器官”参与物质生产的数字劳动是生产劳动。这种区分有助于我们批判地理解数字资本主义。  相似文献   

7.
一资本主义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在十九世纪,已导致了周期性的经济危机,显得产品卖不出去。因为生产力是社会化生产,生产关系是生产资料和产品的资本家私有制和资本家剥削工人,这种生产关系成了生产力的障碍。资本家拿剥削得来的剩余价值中的一部分作为追加的资本,把资本积累得愈来愈大,生产规模愈来愈扩大,产品愈来愈多。正是由于资本主义扩大生产是建立在加重剥削使劳动群众贫困化的基础上,所以必然有大批饥寒交迫的群众眼巴巴的看着堆积如山的消费品无法购买,商品销路缩小,资本家便减少生产,纷纷解雇工人,使更多群众失去购买能力,因而出现婴孩啼饥,牛奶倒沟渠;群众冻饿,焚麦毁棉花等极不合理的生产相对过剩的现象。  相似文献   

8.
剩余价值是资本家对工人阶级剥削的结果。但是,当剩余价值转化为利润、利息和地租时,就模糊了剩余价值的来源,并产生了这样一种假象:似乎雇佣工人的劳动只创造自己的工资,而利润(或利息)和地租则是由资本(即生产资料)和土地各自生产出来的。资产阶级古典经济学家的功绩在于试图透过经济现象的外表。寻求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内在联系。他们奠定了劳动价值论的基础,并由此揭示了利润、利息和地租不过是工人剩余劳动的产物。但是,随着资本主义社会矛盾的增长,资产阶级古典政治经济学就为资产阶级庸俗政治经济学所代替。庸俗经济学家抛弃了科学地认识资本  相似文献   

9.
资本应该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资本是一个反映商品和货币关系的范畴,它是通过商品的价值运动和货币运动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资本和不同劳动社会组织形式相结合,体现着不同的生产关系.只有当资本和雇佣劳动相结合时,才体现资本家和雇佣工人之间特有的剥削与被剥削的生产关系.当资本与社会主义联合劳动相结合时,则体现着劳动者之间互相合作的生产关系.剩余价值同样亦有广义和狭义之分.社会主义联合劳动使资本和剩余价值的性质都得到了根本改造,不再反映任何直接和间接的剥削关系.  相似文献   

10.
荣兆梓 《教学与研究》2004,46(10):65-69
资本能够迫使劳动者提供剩余劳动并且无偿占有之,再通过资本的流通过程使劳动者创造的剩余价值得以实现。公有资本与私有资本的区别在于所有制。公有资本克服了资本关系中两大阶级的对立,消灭了资本对劳动的阶级剥削,但却不可能同时消灭由现代生产力特征所决定的个人利益与社会利益的矛盾,不可能避免社会利益以外在强制方式迫使劳动者个人把劳动时间延长到必要劳动时间之外。恰恰相反,公有资本不过是这种强制性剩余价值生产的特殊形式和特殊方式。  相似文献   

11.
数字资本主义是数字化时代资本主义的新形态,其凭借数字生产方式在一定程度上突破了传统资本主义的局限性,但并没有改变资本主义固有的剥削本性,反而使得数字剥削内容更多样、剥削形式更隐蔽、剥削范围更广泛、剥削程度更深入,由此构成了数字资本主义特有的增殖逻辑。同时,在私有制资本逻辑支配下,数字算法、共享平台等新的生产要素丧失其辅助人类自由解放的价值属性,沦为资本的附庸,不可避免地造成了用户自由访问遭受限制、数字泰勒主义盛行、数字排斥与数字鸿沟等社会问题。回归马克思唯物史观的分析视域,通过剖析数字资本主义的增殖逻辑,审视数字生产资料的根本价值,有助于更加深刻地把握数字资本主义的剥削本质,推动数字技术合理发展。  相似文献   

12.
资本主义市场经济中的资本家,其行动既有勤俭积累的一面,也有奢侈消费的一面.马克思将资本家抽象为人格化的资本,据此提出了资本家行动的一般逻辑,即奢侈消费的行动服务并受制于资本积累的行动,两者之间是目的和手段的关系;较之于马克思,凡勃伦和韦伯对资本家的解析,除了基于财产与历史维度的一般分析,更多地强调资本家的行动逻辑与其赖以生存的文化伦理情景的具体联系.  相似文献   

13.
剩余价值学说,是马克思经济理论的基石.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其它原理,无一不是在剩余价值理论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所以,资本和剩余价值的问题,是学习政治经济学常识资本主义部分的重点.本课分两节.第一节揭露资本家剥削工人的秘密,分析资本主义剥削的实质,说明了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对立的经济根源.第二节揭露资本家剥削工人的程度和方法,分析剩余价值量的问题,说明无产阶级在资本主义制度下始终处于受雇佣、受剥削的经济地位和不安定的生活处境.这一课的重点在第一节,因为它揭示了剩余价值的来源和本质,是分析第二节的基础.  相似文献   

14.
说剩余价值     
高一《思想政治》(上)第二课讲的是马克思的剩余价值论常识。在资本主义发展进程中,资本家相继采取了绝对剩余价值、超额剩余价值、相对剩余价值的剥削方法,使剥削手段更加隐蔽,剥削程度进一步提高。对不同剩余价值及其生产方法,可以从不同侧面加以区分。 首先,从劳动日看。劳动日,又称工作日,是劳动者在一昼夜内的工作时间。在资本主义制度下,劳动日由必要劳动时间和剩余劳动时间组成。马克思说:“如果劳动的生产力和劳动的标准强度已经假定,剩余价值率就只有由劳动日的绝对延长来提高;另一方面,如果劳动日已有一定的界限,剩余价值率就只有由劳动日两部分相对量的变动来提  相似文献   

15.
剩余价值规律是在马克思分析资本主义雇佣劳动基础上产生。它揭露了资本家剥削工人的秘密,是资本主义生产过程的动机和决定目的。二战后,资本主义发展到国家垄断资本主义阶段,剩余价值规律相应出现许多特点,体现在生产过程、流通领域、对外经济关系、经济危机等方面。  相似文献   

16.
在当代西方社会中,随着股份公司的普遍发展,尤其是大量小额股票的发行,使部分工人能够持有少量小额股票。西方一些学者把这种现象说成是资本主义的质变。他们把股票等同于资本所有权,认为工人持有股票就变成资本家了,由此宣扬当代资本主义社会中工人阶级正在消失,资本主义将演变成人人都是资本家的“人民资本主义”。这种“人民资本主义论”,企图在理论上把相互对立的资本与劳动融为一体,亦即是把劳动消融于资本之中,使人们相信,当代资本主义已经不是资本家剥削工人的社会制度,工人与资本家不仅不是相互对立的,而且已成为具有共…  相似文献   

17.
马克思对“资本—劳动”二元对立关系之生成前提、本质结构、发展趋势的深刻揭示与批判,为科学透视数字经济时代资本主义劳资关系新样态提供了分析框架。表面上,数字经济的新特质使资本主义劳资关系呈现出一些新的“缓和”迹象,如部分数字生产资料“复归”劳动者与雇佣劳动关系的“松动”、数字技术赋能下劳动过程监管的弹性化与“无资本家在场”、数字劳动者个性自由有所彰显等。实际上,这些新变化并未根本撼动资本宰制劳动的权力格局,因为核心数字生产资料依然与劳动者相分离且被资本家独占,所谓“无资本家在场”的背后是资本与数字技术“合谋”的全景式“后台”监控,而在“被设定”的劳动自由幻象掩盖下则是数字资本剥削的隐秘加重。  相似文献   

18.
一、价值转形问题的实质资本主义商品经济不同于其它商品经济.它不仅是劳动产品,而且还被看成是资本的产品.既然资本主义商品是资本的产品,那它就"不是当作商品来交换,而是当作资本的产品来交换".作为资本的产品交换,它不仅要给资本家带来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补偿价值,而且还必须给资本家带来剩余价值.在资本主义生产中,资本是同质的.作为资本家不管以什么形式投入资本,"这些资本要求从剩余价值总量中,分到和它们各自的量成比例的一份,或者在它们的量相等时,要求分到相等的一份."每个  相似文献   

19.
高一《思想政治》教材第二、四、六课讲到:劳动分为必要劳动和剩余劳动两部分,其中劳动者为维持生活和再生产劳动力所必需的劳动是必要劳动,在必要劳动之外耗费的劳动就是剩余劳动。那么,在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两种制度下的剩余劳动,有无根本区别呢?如果有,这种区别表现在哪些方面呢? 我以为,根本区别是客观存在的,主要表现在: 首先,反映的经济关系不同 资本主义制度下的剩余劳动,以剩余价值的形式被资本家无偿占有,它反映的是资本家剥削雇佣工人的关系,具有阶级对抗的性质。资本家榨取的剩余劳动  相似文献   

20.
《资本论》的逻辑结构是从抽象到具体的过程,是资本主义经济内部结构的理论表现。本文通过三个部分分析了《资本论》从抽象到具体的逻辑结构,分别是第一卷中商品进展为资本的过程;第二卷的逻辑结构;从第一卷到第三卷的过程即由剩余价值到各种形态的转化过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