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Z世代”并不限于“95后”和“00后”,而是与其拥有共同社会属性和受众特质的当代青年。随着社交媒体的发展,圈层化是青年群体网络社交的重要方式,主流媒体应从“圈层”入手向“Z世代”传播出圈,因势而谋、顺势而为,构建“Z世代”话语体系,以富有“网感”的表达方式形成共通的意义空间。  相似文献   

2.
张六超 《新闻前哨》2022,(23):52-53
近年来,出生于1995年至2009年之间Z世代青年,正日益成为各国对外交流和国际传播的“主力军”。推动中外Z世代形成客观理性的中国观,直接关系到中国未来的国际舆论环境。如何更好引导Z世代中国青年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如何更好借助Z世代中国青年在对外交流方面的优势做好国际传播?如何更好发挥媒体力量来推动中外Z世代青年互学互鉴、增进友谊?这些都是主流媒体必须关注、思考和研究的课题。  相似文献   

3.
<正>在移动性与社交化技术的强力渗透下,经由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等终端而形塑的社交媒介实践已然成为“Z世代”青年群体日常生活的景观模式。“Z世代”主要是指出生于1995—2005年间的一群人,其深受互联技术的深度卷入,长期浸润于互联网化的社交媒介之中,也被称为“互联网世代”或“数媒土著”。  相似文献   

4.
张珂萱 《视听》2023,(3):103-106
作为新国潮节目的主要消费群体,Z世代构建的趣缘圈层正在重塑话语结构和传播格局,基于圈层“聚”与“破”逻辑实现的圈层传播成为当今传播的主要机理之一。为实现在Z世代群体中的“破圈”,新国潮节目应掌握文化圈层传播机理,遵循微观层面上由文化认同驱动的圈层破壁,中观层面上文化交融吸引下的圈层交往,以及宏观层面上基于价值竞合的圈层融合。  相似文献   

5.
【目的】国际组织是世界权力博弈的平台,也是多种声音竞争的场域。近年来,“Z世代”积极参与国际组织,为世界事务贡献中国青年力量。“Z世代”的国际观是未来影响世界和国际关系的重要变量之一,参与国际组织的中国“Z世代”通过他们的实际行动拥抱开放世界,同时也将中国式现代化国家形象在国际舞台进行了展示。【方法】本研究在梳理总结“Z世代”国际观的基础上,辅以主流媒体对“Z世代”的报道分析和对部分在国际组织任职的“Z世代”代表的访谈。【结果】进一步探索国际组织中的“Z世代”如何通过实际行动参与中国式现代化的国际传播。【结论】在国际组织中任职的中国“Z世代”具有基于现代化中国国情的国族身份共识和开放包容的国际观,从“去圈层化”对外交流、全球推广“中国方案”、共建中国Z世代精英群像三个方面推动中国式现代化走入国际视野,逐步成为全球议题。  相似文献   

6.
随着互联网和数字技术的迅速发展,社交媒体平台成为许多人,特别是数字青年文化实践的基础设施和空间场所。本文聚焦我国数字青年如何以各种社交媒体平台为基础开展圈层化的文化实践,进而在数字平台上以圈层为名建构起自我和群体认同。在日益流动的数字化空间中,不同平台、不同文化圈层,特别是亚文化与主流文化圈层之间并非完全区隔,在数字青年的主体实践和不同力量的介入下,跨平台、跨圈层的互动交流越来越频繁,不同文化圈层之间的一种“多层次的协商关系结构”得以形成。  相似文献   

7.
随着数字阅读时代到来,“Z世代”对数字阅读和文化社交的需求越来越强烈。文章立足于公共图书馆阅读空间研究现状,根据“Z世代”群体特点,通过长沙图书馆开展面向“Z世代”的阅读空间营造实践,提出公共图书馆面向“Z世代”的阅读空间创意营造策略:打造面向“Z世代”的阅读空间品牌IP,营造“Z世代”阅读社交生态圈,弘扬优秀地方文化,构建公共图书馆阅读空间联盟。  相似文献   

8.
刘艳青 《新闻传播》2023,(23):33-35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强调“青年强,则国家强”。“Z世代”青年正在成长为国际传播的主力军。面向“Z世代”的大学生,当前我国高等院校“英美报刊阅读”教改应以国际传播为导向,智媒技术为工具,批评话语分析为方法,从语言、内容、意识、实践四个层面融入学生读报、评报、播报三个环节,提升学生独立、批判、多元的语言意识和文化意识,搭建线上线下多媒体平台,助力学生将语言学习转化为媒体实践,进一步完善中国国际传播话语体系建设。  相似文献   

9.
在万物互联和社交媒体时代,豆瓣小组作为亚文化圈层的汇聚地,正不断“出圈”。本文以豆瓣小组为切入点,研究对话理论视域下亚文化圈层的热点传播现象,具体探析亚文化圈层热点传播的特征、传播机制和传播影响,并以此提出引导策略。  相似文献   

10.
朱萍  赖婧怡 《东南传播》2024,(2):122-124
随着以人工智能技术为代表的互联网时代到来,社交媒体带给用户便利的同时,也带来了过度连接的重负,在为了连接穷尽想象后,用户开始寻求“解脱”。Z世代群体作为社交平台使用主力军,在数字过度连接下,一部分受众开始选择不去使用或间歇性摇摆使用社交平台,通过适当的数字断连以减轻媒介信息过载所带来的焦虑与依赖。抵抗技术,正在成为算法时代的一种反向潮流。本文基于感知过载理论和传播仪式观理论,以豆瓣“反技术依赖”和“数字极简主义”小组为样本,探究Z世代群体在社交平台中进行“仪式化”数字断连的动因及其重塑的意义价值,对寻求合理数字断连路径具有启发性意义。  相似文献   

11.
大众传媒发展不但助推时尚风潮更替迅速,亦推动时尚传播出现反“滴流”现象.时尚传播由上而下改为由下而上,时尚传播的路径和模式发生了巨大的改变.进入网络与社交媒体时代,这一趋势变得更加明显.不过大型全媒体集团等机构的出现再次改变这一趋势,其“机构化”特征与社交媒体的“圈层化”“碎片化”特征相互冲突又必将长期并行并存,这一发...  相似文献   

12.
姜昕骅 《青年记者》2023,(23):35-37
青年群体特别是“Z世代”富有朝气、梦想,是未来的建设者和领导者。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构建好我们的国际传播话语体系,发出中国声音,推动海内外“Z世代”形成客观理性的中国观,让中国故事在海内外同频传播,引发共情共鸣,尤为重要和紧迫。  相似文献   

13.
横跨14年的两届北京奥运会其盛大召开与落幕在Z世代的成长中见证,对这一代青年的世界想象和认知必然有着深刻的影响。新旧媒体为两次国际体育盛会带来了丰富的媒介景观,青年积极的话语表达,成为建构世界想象的媒介“文本”。本文将分析北京双奥的媒介图景和Z世代的媒介实践,探究青年群体不同形式的“想象的共同体”的建构过程,由此形成了“民族的共同体”、“消费的共同体”和“情感的共同体”,以及在共同体的联结下青年对民族和世界的理解与想象,揭示北京双奥带给中国青年看待世界的眼光和心态的变化。  相似文献   

14.
郝悦冰 《新闻前哨》2022,(12):12-13
当前,与互联网相伴而生的“Z世代”正处于价值观、世界观形成的重要阶段,国际上造谣生事者通过网络恶意抹黑中国形象,造成“Z世代”对中国形象的认知误解。如何打破这种误解,需要依托国外“Z世代”信息获取特点,通过现有成功案例制定传播策略,做好中国对于国外“Z世代”的宣传工作。  相似文献   

15.
2022年北京冬奥会作为全球性的媒介事件,对于展现我国国家形象、争夺国际话语权具有重要意义。CGTN作为我国外宣媒体的重要组成部分,在2022年北京冬奥会期间保持新闻专业度的同时积极转变话语方式,重视“Z世代”群体的媒介使用习惯,借助视觉符号、微观视角,利用社交媒体增进互动交流,立体生动地向世界讲述北京冬奥故事。本文以CGTN北京冬奥会的相关报道为例,探究塑造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的国际传播策略。  相似文献   

16.
李想 《新闻战线》2024,(6):48-50
Z世代群体是国际传播的重要参与者,是信息时代塑造国际舆论格局的重要力量。优化面向Z世代的国际传播策略有助于促进中外青年之间的共鸣对话和共情交流,从而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做出贡献。中国日报充分整合旗下Z世代国际传播领域的优势和经验,在面向Z世代的国际传播实践中进行了有益探索,积累了宝贵经验。  相似文献   

17.
Z世代群体是与新时代同向同行的一代。重庆日报创新推出理论视频栏目“理响青年”,通过“内容创意+技术赋能+媒校联动”,以小切口讲述大主题,用小故事阐释大道理,让更多的青年成为“学”的主角、“讲”的主力、“听”的主体,探索面向青年群体进行理论传播视频化的新路径。  相似文献   

18.
社交媒体兴起后,综艺节目内容传播场域得到拓展,观众角色也随之发生转变,综艺节目在历经大众文艺到垂直细分的内容演变后,其价值重心从“意义生产”转向“关系激发”。聚焦圈层文化的垂直类综艺节目想要赢得市场、扩大文化影响,势必要突破圈层禁锢,通过内容深耕激发圈层内部认同,以话语拼贴拓展圈层文化的传播场域,在保持圈层文化独特性的基础上积极与主流文化对话、交流,进而实现更为广泛的社会认同。  相似文献   

19.
在现代生活视觉化的趋势下,消费行为成为一种日常表演。本文采用观察法、深度访谈的研究方法,记录部分Z世代青年的日常消费状况与消费情感心理。研究表明媒介为提供青年群体展示消费的场域,资本以不在场的形式提供消费的物品,伴随着互联网成长的Z世代青年群体在消费认知、心理、行动上的变化都受控于资本媒介景观的构建。青年群体作为消费的主力军影响着未来市场的消费转向,本文从资本、媒介与日常生活中的媒介景观角度来探讨Z世代的情感消费以审视媒介景观对青年群体消费生活中的剥削和异化。  相似文献   

20.
在媒介融合环境下,我国的传播格局正朝着更加复杂、更加多元的方向发展。社交媒体的发展与进步拓宽了我国的公共信息的传播路径。用户所处的信息环境也变得更加丰富,用户在应用社交媒体的过程中,可以充分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进行生产信息、消费信息、信息互动等方面活动。本文首先阐述了社交媒体的具体内容,分析了媒介融合环境下社交媒体传播形态的变化趋势;并以微信为例对社交媒体的传播特点进行了研究,探索媒介融合下社交媒体信息快速传播的密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