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64 毫秒
1.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具有融合的可能性和必要性,从教学内容来看,马克思主义教育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结合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内在要求;从教学目标来看,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具有根源性意义;从学生实际情况来看,许多大学生对民族传统文化的基本常识知之甚少,更谈不上有文化自觉意识;从学校层面看,经典阅读、课堂教学及实践教学等,是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融合的现实路径。  相似文献   

2.
习近平同志关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论述的重要意义乃是在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推进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既要深入研究和把握马克思主义文化观,也要深入研究和批判"普世价值论"思潮,要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科学性、历史作用和当代价值持科学分析的态度,对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同坚持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指导的关系要有一个明确的理论定位。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需要对中华文化中的思想精华作出梳理和总结,对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宣传和教育作出科学的顶层设计和制度安排,进一步厘清一些相关的政策界限和认识界限。  相似文献   

3.
孙崇霄 《科教导刊》2023,(20):86-88
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有其独特存在的历史必要性和价值,是进一步完善高校学生思想观念、政治观念、道德规范,使教育成果符合社会发展实际需求规律的基本路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所涵盖的哲学思想、价值观念及人文内涵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关键动力和生机活力,强化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引领功能。如何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思想政治教育,是高校必须进行研究和解决的理论问题和现实问题。文章提出了以下路径建议:运用马克思主义武器抵御不良思潮、加强思政教师队伍建设、开展有效实践活动、积极创新校园文化。  相似文献   

4.
在中国近代史上,唯有中国共产党才能承担起弘扬传播和实践优秀传统道德的历史重任。在寻求救国救民真理的探索中,中国共产党注重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有机融合,从而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现代发展有了一个新的高起点。在社会主义建设中,中国共产党始终把弘扬优秀传统道德与促进经济和社会发展紧密结合起来。在改革开放大潮中,中国共产党及时总结历史经验和教训,突出民族精神的时代特征,在优秀的中华民族精神中注入新内容。当前,要坚持用科学发展观指导传统道德理论研究,不断提高全社会的思想道德教育水平。一是弘扬中华优秀传统道德思想,构筑现代道德价值观;二是批判地吸收和借鉴西方道德理论;三是科学地总结概括中国共产党的道德理论。  相似文献   

5.
在中国传统文化现代化过程中,当下习见的传统与现代二元对立或断裂的思维模式业已成为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障碍。中国文化传统走向现代的路径解释可分为外部冲击说和内在理路说两种。相比较而言,基于具体历史情境下的问题意识,坚持从内在连续性和历史继承性角度来探寻中国文化的轨迹才是我们进入历史中的思想世界和观念变迁的主要路径。  相似文献   

6.
全球一体化背景下,各个国家之间的交流不仅局限于经济和政治层面,在文化方面也发生着激烈碰撞。本文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本真意涵、演绎逻辑、现实固基三大方面,阐述了在现代化引发的价值危机下中华文化获取认同的理论视域。从认同呈现出复杂多样的现实态势出发,分析了民族成员对文化认同的标准,进而对中华优秀文化历史演变进行探究文化认同现实达成的根本要义,最后从文化认同达成的影响因素分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认同的可发展性。  相似文献   

7.
樊海源 《成人教育》2015,35(5):73-75
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为核心的新一代领导集体,在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不断进行理论创新,尤其是习总书记关于中华文化的系列讲话,把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视推向了一个历史新阶段,极大地丰富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本文围绕习近平关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思想的阐述,探讨三个方面的关系:即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必然选择;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理论依据;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世界发展大势的必然要求.  相似文献   

8.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地位在新时代越发重要。叶圣陶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思想的研究作出了突出贡献。叶圣陶将培育民族意识和民族精神、实现中国人和中国的现代化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目的。中国古代经典名篇名著、传统技艺、文物古迹及其背后蕴藏的精神意蕴、道德修养、思想观念、民族智慧、审美志趣,构成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主要内容。批判性继承、传统与现代的融合、理论与实践相促进是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基本原则。叶圣陶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思想涵盖了家庭、学校和社会三种教育类型,关注到了不同类型教育内部的层次架构。叶圣陶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学科布局、课程标准制定、文言的教法等确立了基本范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要以时代为观照,加强优秀传统文化与现实社会的融合;以创新为指引,注重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人才的培养;以生活教育为核心,坚持让优秀传统文化为民所用。  相似文献   

9.
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是开辟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由之路。从宇宙观、天下观和道德观的角度看,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彼此契合,这是实现“结合”的前提;“结合”需要“返本开新”,“返本开新”就是要在传承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自身理论、文明特征的基础上,通过彼此借鉴和融合,创造出新的契合中国实际并在很大程度上代表人类未来发展方向的现代文明;“结合”筑牢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历史根基、现实根基、文明根基,只有正确处理好“两个结合”的关系、马克思主义魂脉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根脉的关系、“结合”与有效吸收借鉴世界其他文明成果的关系,才能更好筑牢道路根基;“结合”打开了创新空间,有力地作用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只有高举马克思主义旗帜,推进思想解放,坚持问题导向,才能不断探索面向未来的理论和制度创新。  相似文献   

10.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凝聚的智慧结晶蕴含着丰富的道德理念和规范。文章分析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德育的现实必要性,并以先秦诸子思想为例,管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德育资源的丰富性,最后对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德育的路径进行了现实思考。  相似文献   

11.
马克思主义的理论特质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发展的现实需要是两者得以结合的逻辑起点。中国的马克思主义者在继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对其进行创造性转换进而形成了符合时代发展趋势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实现了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统一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之中,在相互结合、相互作用后产生了具有深远意义的耦合效果。  相似文献   

12.
张淑琴 《甘肃教育》2024,(2):125-128
渗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可为幼儿带来精神启迪,使幼儿形成良好的道德修养和高尚情操。因此,幼儿教师要注重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潜在的教学资源,整合幼儿课程,使得幼儿在学习成长中积极理解传统文化内涵,感受传统文化优良特点,自觉践行优秀传统文化及其精神。文章主要结合幼儿课程教学展开研究,分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幼儿课程的必要性,并结合现状提出了一些有效的建议。  相似文献   

13.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是中华民族的“根”与“魂”。着眼于延续中华文脉与法学教育改革的双重诉求,必须深刻把握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两创”的本质要求、全面贯彻习近平法治思想的实践要求、赓续新时代法学教育文化基因的必然要求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法学教育的内在逻辑。着力从明确习近平法治思想指导地位,坚持德法兼修的法治人才培养方针;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要义,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理念;突破传统文科的思维定式,秉承新文科的课程体系建设思路;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实现传统与现代的理性衔接;借助数字化学习资源,建构虚拟现实一体化的教学场景等方面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法学教育的深度融合,以此适应新时代法学教育铸魂育人的现实需求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两创”的实践要求。  相似文献   

14.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传统文化中的精华和精髓,具有重要的时代价值,它的强大生命力、深远影响力和鲜活感染力,是我们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涵养功能,既具有历史必然性与现实紧迫性,又具有切实可行性。它的涵养功能主要体现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理念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肥沃土壤,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精华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源头活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道德精髓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精神养料。充分发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涵养功能,必须着力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相似文献   

15.
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的重大战略,贯穿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发展的各个历史时期。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其蕴含着深厚的马克思主义理论逻辑和中国共产党坚持传承与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实践逻辑。站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历史方位,深入挖掘并阐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时代价值与思想内涵,在不断满足人民群众的美好生活需要中全面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两创”发展,为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提供重要的思想保障和文化支撑。  相似文献   

16.
整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机结合,促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两个文化体系完善和发展,也是促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的必然要求。本文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的必要性、影响结合的因素分析从而寻找二者的结合的实现路径。  相似文献   

17.
弘扬中国精神要基于集合体认知,要认清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理论缘起与现实转化,在优秀传统文化的旨蕴与基因底色的二维彰显中培育与践行中国精神;要发掘与继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内核,推动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要建立优秀传统文化的现代转换机制,推动优秀传统文化的群众性创建;要利用网络新媒体、典型示范、传统节日活动等,营造培育中国精神的环境氛围、生活氛围、实践氛围。  相似文献   

18.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为中华民族的根脉,构成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重要历史基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过程中不仅继承和发展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的价值、理念和思维,也积极吸收和借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富有鲜明中国特色的规范、话语,既赋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新的时代内涵和现代表达方式,又使其成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成果的重要内容,从而推进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度结合,持续夯实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历史基础。  相似文献   

19.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外传播人载体指的是人本身及其思想言行,它们承载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容,发挥着对外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效用。新形势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外传播有其历史底蕴、现实基础和道义力量,我们必须不断丰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外传播人载体,树立人人都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播者的新理念;完善国际文化传播人才培养方案,增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外传播力;讲好中国故事,提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外传播有效性。  相似文献   

20.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利于发挥语文学科的育人功能,体现语文教学的文化自觉,实现语文课程的价值担当。以往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渗透过程中存在一些问题,教学目标注重语言文字训练,教学内容以教材选文为主,教学方式以教师课堂讲授为主,教学评价注重语文知识获得。教师要解决这些问题,优化路径,在语文训练中浸润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思想,充分发挥传统文化题材文本的育人价值;结合现实生活与地方资源补文本之空白,促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由历史转为现实;立足单元整体教学,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动性;构建多元化教学评价体系,关注学生综合素质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