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5篇
  免费   0篇
教育   14篇
综合类   1篇
  2023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1篇
  2006年   5篇
  2005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社会和谐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拓宽了以邓小平和江泽民为核心的中国共产党两代领导集体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认识与理解,凸显了马克思、恩格斯关于未来社会本质构想的真正意蕴。社会和谐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不仅确立了当代中国建设社会主义新的目标模式,而且明确了当代中国解决社会矛盾、体现社会主义本质属性的新致思理路,在根本上创新和丰富了社会主义本质的理论。  相似文献   
2.
邓小平社会主义本质论坚持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以人为本的思想,并对以人为本的科学内涵做了马克思主义的全新概括和把握,以人为本是社会主义本质论的终极价值目标和贯穿始终的主线,以人为本已成为审视社会主义本质论的新视角和新维度,这种在以人为本视域中对社会主义本质论的重新把握,在当代具有极为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3.
马克思哲学所探究的人的解放之路是以“现实中的个人”为起点,以人与人在社会共同体内的关系重构为基础,通过对社会关系的革命性变革,在“自由人的联合体”内最终实现每一个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今日中国,社会主义的现实运动正不断凸显和确证这一解放逻辑,并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中,在社会发展内在的个体与共同体的张力重置中,为这一逻辑的展开开辟着现实的道路。  相似文献   
4.
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语境中,“以人为本”与现实生活存在着深度关联,并呈现出不同的形式和实现轨迹。而从宽容走向和谐,就是“以人为本”在当下中国现实生活中呈现的具体实现路径———以宽容的心态、理性特别是制度促进现代性的成长,在多元价值和多样生活的基础上建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这无疑为“以人为本”的现实践行提供了制度的维系和根本的保证。  相似文献   
5.
置身于全球化和现代社会转型双重语境中的当代中国,正面临消费主义的冲击.选取厦门、泉州具有一定代表性的四所高校在校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和个别访谈,了解当代大学生的消费状况、消费观念、消费心理、消费行为习惯,分析当代大学生的基本消费结构和具体消费特点,探究其成因和影响,并以此为基础提出一系列有针对性的对策建议,希望能对高校思...  相似文献   
6.
永葆党的先进性,是中国共产党作为无产阶级政党内蕴的根本价值诉求的外在表征,是确证中国共产党执政合法性的根本之维;在历史与现实两个向度交错互动中实现与凸显自身的先进性,使中国共产党的执政获得深厚的历史积淀和广泛的现实基础;只有加强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建设,强化永不松懈的学习意识、提升不断进取的学习能力,才能不断保持和发展党的先进性,才能从根本上筑牢中国共产党的执政之基。  相似文献   
7.
政治宽容,从本质上看展现的是政治生活对社会生活的容纳和代表能力,体现的是政治(公共)力量对个体发展划定的空间范围。历史地看,政治宽容的具体限度标示着一个时代人本价值落实的现实边界 扬弃国家、阶级的特殊利益,在政治宽容的自我消解中实现每一个体自由而全面的发展,这是马克思主义政治宽容的根本意蕴和实践管径,以此为蓝本,社会主义的政治宽容在其具体展开机制上必然内含深刻的历史辩证性。  相似文献   
8.
在全球化、信息时代和市场经济的共同影响下,中华文化面临着多重挑战。而借助世界范围内兴起的华文教育热潮,在重新审视华文教育的内涵、发掘华文教育现实展开的多种路径的基础上不断增强中华文化的现实生命与活力,无疑已成为提升中华文化竞争力的可供选择的最现实的路径。  相似文献   
9.
社会主义内蕴最彻底的宽容精神——在社会历史发展中对个人解放与自由全面发展的保障和实现。这种宽容精神在中国现代社会转型的几次发展范式转换和选择中不断得到确证和呈现。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提出,是立足当代中国现实对社会主义发展内蕴之宽容精神的具体凸显和实践,其具有自身的独特建构逻辑和具体价值原则,从多个维度确证和彰显了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宽容精神和理念。  相似文献   
10.
马克思主义赋予以人为本以独特内涵,并将其作为自己的根本价值贯穿于其理论的全部内容之中;在马克思主义看来,以人为本、人的解放的实现不是悬置在社会共同体之外,而必须置于社会共同体的内在关系重构之中,由此,以人为本也就成为马克思主义所要建构的未来社会———社会主义社会的根本价值。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作为中国现实社会主义运动的当代形态,必然自觉地将以人为本确立为自己的价值基石,并在其整体框架展开中加以全面凸显和实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