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庄子“行不言之教“的教育思想意指教师以身作则,教学在自由的情境中进行,强调了学习者的自觉领悟,他反对过多的说教,主张一切要顺应自然.“行不言之教“的教育思想对当代教育的启发颇多:培养学生的直觉思维、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创造和谐的课堂氛围、树立“交往“的师生观、教师以身作则和提倡生成性课堂教学.  相似文献   

2.
庄子的"行不言之教"的教育思想是指教师要以身作则,教学要在自由的情境中进行,强调学习者的自觉领悟,他反对过多的说教,主张一切要顺应自然。"行不言之教"的教育思想对当代教育的启示有:培养学生的直觉思维、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创造和谐的课堂氛围、树立"交往"的师生观,教师以身作则和提倡生成性课堂教学。  相似文献   

3.
老子提出"不言之教",在中国思想文化发展史上有着特殊的意义."行不言之教"的教育理念为当代教育思想和文化提供了可供思考和借鉴的丰富资源.尤其在提高教师素质方面有着一定的启迪.  相似文献   

4.
目前学校教育中“一人讲众人听”的教育方法有很大偏颇。人类的知识除显性知识外,还存在大量无法言说的默会知识。学生学习本质上是一个默会的认识过程。因此教育过程中要重视不言之教。不言之教是庄子提出的重要的教育思想。不言之教的提出缘于对不可说的深刻认识。不言之教并不意味着不教,不可言教也不等于不可学。提倡不言之教以及如何实施不言之教对今天的教育和教师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5.
儒、道两家都重视“不言之教”。通过分析儒、道两家的典籍不难发现:从教学内容看,“不言之教”强调“道”是教学的主要内容;从教学方法看,“不言之教”强调“体悟”是重要的教学方法;同时,“不言之教”也是教学的最高境界。这一教育思想对于今天急功近利的教学现状尤其具有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6.
老子提出的"行不言之教"是其德育思想的核心。通过对其天道观和人性论的分析,可以看出"行不言之教"就是要"遵道而行,无为而教",即遵循受教育者的身心发展规律和教育规律实施道德教育。"行不言之教"作为隐性德育的代名词,将教育意图寓于友好而自然的关系之中,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综合采用多种教育方法并淡化教育痕迹,体现了道德教育的艺术性。  相似文献   

7.
朱雪萍 《学周刊C版》2011,(8):146-146
课堂的和谐关键在于师生关系的和谐。师生关系的不和谐.很大一部分原因不是教师对学生太放松.而是对学生管得太多.管得太死。以至于学生产生了逆反心理。为了改善师生关系.生成和谐的政治课堂.我们要学学老子的“无为”思想.“行不言之教”.因势利导。在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贯彻“无为”的思想.对于和谐师生关系的构建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8.
我国十七世纪唯物主义思想家王夫之对教师提出“躬行”与“自明”的要求。“躬行”即是身教,不言之教。他说,圣达的人有他独到的操行,不需要用言语去教诲别人,别人就能受到感化。即以不言之化,行感化之教,使学生在教育者行动的感化下,自己受到教育。同时,他强调教师要有丰富正确的知识.“欲明人者必须先自明”。他说:“夫欲使人能悉知之,能决信之,能率行之(要使  相似文献   

9.
当前,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存在着不容忽视的问题,分析其戍因,探索解决问题的新途径显得尤为重要。老子的“以退为进”,即“无为而无不为”、“行不言之教”、“以不争而争”、“柔弱胜刚强”的德育思想具有现实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0.
李晓 《现代语文》2008,(8):15-15
老子思想在当代语文教学思想中的应用已经越来越广泛,老子朴实而深厚的语文思想,尤其是“行不言之教”的主张,是中国传统语文教育思想的十分重要的内容,是遵从生命力发展的教育准则。《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指出:“养成独立思考、质疑探究的习惯,增强思维的严密性、深刻件和批判性,乐于进行交流和思想碰撞,在相互切磋中,加深领悟,共同提高。”这就是对老子语文教育思想的当代诠释,以老师的“不言”触发学生的“万言”,以“无为”诱发学生的“有为”。  相似文献   

11.
老子的教育思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老子以“道”为统帅,其教育目的是培养圣人;教育内容包括“四我”、“三弃”、“三绝”、“三宝”和道德教育;教育手段和方法是“行不言之教”等;其为师之道包括教师的无私奉献和公正待人等。其教育思想有重大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2.
《道德经》第二章中的“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一句,是本章的中心论点,也是该书的灵魂,以后各章的论述都是围绕着“无为之治”和“不言之教”这一辩证法的基本原理而展开的。在阅读“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这一句时,许多文本均断为“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均将“处”、“行”二字当做动词,这样理解不能算错,但断句为“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将“处”、“行”二字视为名词,强调了圣人的行为本身就是不言之教,更为妥当,更能体现老子所要表达的思想。  相似文献   

13.
老子姓李名耳,春秋末期楚国人。在教育原则和方法上,他提出了别具一格的观点,这里试作如下归纳。 不言之教。所谓“不言之教”,是指潜移默化的无形引导,而不是形式条规的督教。老子认为,理想的教育应当“行不言之教”,因为“知者不言,言者不知”。所以,教育者应当“悠兮其贵言”而“常言自然”。他认为,没有什么教育原则与方法可以和“不言之  相似文献   

14.
“不言”之教为合作探究式,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课堂模式.与《道德经》中所说的行“不言”之教不谋而合.“四环节”的课堂教学在我们学校已经实施了两年,对“四环节”的课堂教学模式笔者进行了反思.一、课前的精心计划、课堂的策划、筹措、预设为课堂的“不言”打下坚实的基础.常言道: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教师课堂上的一分钟,意味着课前的无数辛劳与钻研,从来马虎不得、随机不得.“不言”的精神实质在于教师对教材、学生精准的把握,在于对课  相似文献   

15.
从老子的教育哲学思想看当代主体性教育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老子是我国古代的哲学家 ,道家学派创始人。他提出“道”的概念 ,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遵道而行 ,无为而治”的哲学主张。这种思想体现在教育上就是“行不言之教”,即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 ,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老子的教育哲学思想对我们认识和研究当今的主体性教育有着深刻的启示  相似文献   

16.
小议教师"厚德"教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陆振生 《江苏高教》2005,(2):135-136
师德的好坏,是衡量教师道德水平高低的重要标志。所谓“经师易求,人师难得”,讲的就是这个道理、经师教学问,人师则要教人为人之宜,教人做人做事。江泽民同志指出:“教师是学生增长知识和思想进步的导师,他的一言一行,都会对学生产生影响,一定要在思想政治上、道德品质上、学识学风上,全面以身作则,自觉率先垂范,这样才能真正为人师表。”具有良好师德的教师不仅能给学生传授知识,而且能以自身高尚的人格成为学生道德修养的楷模,进而对学生起到示范作用。  相似文献   

17.
教师要教育好学生,必须注重身教,以身作则。以身作则,是我国教育者的优良传统。古代伟大教育家孔子教育学生不重以“言教”,而重以“身教”,处处以实际行动感化、影响学生。孟子提出“教者必以正”。  相似文献   

18.
以老子原创范式为核心而不断嬗变、传承的道家教育传统,开创了有别于儒家主流教育传统的新路向。道 家教育思想“道法自然”的教育价值取向、“行不言之教”的教育理念、“率性而行”的教育原则、德智体美统一的教 育内容以及“生而不有”的教育道德,不但构建了中国传统教育文化的独特景观,而且为当代教育思想和文化提供了 可资借鉴的丰富资源。  相似文献   

19.
庞桥 《衡水学院学报》2010,12(2):22-23,44
董仲舒认为教育的社会目的是“化民成性”,教育的功用是“节民以礼”。发展教育要“置明师”;教师要“善为师”,要“湛思审微”“闻博知明”;要以身作则,“以仁安人,以义正我”。其师德思想值得我们研究、借鉴。  相似文献   

20.
教育艺术的最高境界——“无为”教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无为”教育艺术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无为”思想与现代教育学中“主导、主体”理论的结合。“无为”教育艺术展现的是教育者导演的以学生为主体的自我教育。“无为”即“无背道之行,顺自然而为”,顺其自然、因势利导是其最高法则。所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现代教育理论特别重视学生的自我教育,即以教育者的“无为”促进受教育者的“有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