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1 毫秒
1.
鲁迅在作品中发出“救救孩子”的呐喊,批判了封建社会教育对儿童的摧残。同时他提出了以注重未来为核心、“以幼儿为本位”的教育思想,在其创作和评论中更是指出让儿童“幸福地度日”,使儿童健康自由地成长。今天的儿童教育,成就辉煌,但仍然存在很多问题,值得反思,鲁迅的儿童教育观对今天的儿童教育有着重要的启迪意义。  相似文献   

2.
鲁迅是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也是一位伟大的教育家。他对教育领域的许多问题都有精辟而独到的论述。儿童教育是鲁迅一生中始终关心的问题,在他发表的许多著作和演讲里,都论及了儿童的教育问题,并写下了《我们怎样教育儿童的?》、《我们现在怎样做父亲》等专论。整理和研究鲁迅的儿童教育思想,对发展幼教事业,树立正确的家庭教育观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一、鲁迅的儿童观1.将儿童看作是民族的未来,国家的希望。鲁迅从教育的社会功能出发,认为儿童教育关系到国家未来和民族前途的命运。他说:“看十来岁的孩子,便可以逆料20年后中国的情形。”“童年的情形,便是将来的命运。”他反对将儿童当作是家庭的希望,传宗接代  相似文献   

3.
初中语文教材所选鲁迅作品十余篇,大多反映儿童生活,篇幅有限,价值颇高,它们共同闪现出鲁迅一致的儿童教育思想——还孩子一片自由天空。冯雪峰曾说“:在旧时代,鲁迅是最关心儿童生活幸福的人。”此话一点也不过分。鲁迅严肃的外表下,有一颗对儿童强烈的爱心,这从其笔下生动的儿童形象可以见得。无论是《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的“我”,还是《社戏》中双喜  相似文献   

4.
作为思想的启蒙者,鲁迅先生很关注中国的儿童教育,他的杂文很多涉及儿童的教育问题.对于中国不合理的儿童教育,鲁迅先生进行了批判,并提出自己的儿童教育观念.本文便以《上海的儿童》为例,谈谈鲁迅的儿童教育观.  相似文献   

5.
同学们读鲁迅的《风筝》,读到“但我是向来不爱放风筝的,不但不爱,并且嫌恶他,因为我以为这是没出息孩子所做的玩艺”时,总有些疑惑。仅仅不爱,就“嫌恶他”尚可以理解,而对“我以为这是没出息孩子所做的玩艺”的说法则难以理解。的确,鲁迅只不过长他最小的弟弟周建人7岁,在当时,他也还处在一个爱玩的年龄,他的这些成人化的意识从何而来?其实,只要读读鲁迅的《〈呐喊〉自序》,了解鲁迅的生平,我们就会明白,鲁迅头脑中的“以为这是没出息孩子所做的玩艺”源于他的家庭,也不可避免地打上了那个时代的烙印。鲁迅于1881年出生在浙江绍兴一个渐趋…  相似文献   

6.
新课标人教版教材第十一册第五组课文是“初识鲁迅”的单元,第一篇是鲁迅的作品《少年闰土》,后三篇是他人写鲁迅的文章——《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一面》《有的人》。编者的意图在单元导读中有充分的体现:为孩子自主走进鲁迅世界打开一扇窗——“让我们随着本组课文的学习去认识、了解鲁迅吧”……  相似文献   

7.
<正> 柳亚子曾说过:“近世对于儿童教育最伟大的人物,我第一个推崇鲁迅先生。”①鲁迅毕生都很关心并致力于儿童教育工作,认为这“于我们民族前途的关系是极大的。”②鲁迅正是站在这样的理性高度上热切地关注着中国儿童的成长以及青年一代的发展,并由此形成了他深邃的教育思想。他在文章、书信、演讲中,经常呼吁人们:“打掉毒害小儿的药饵,”③“完全解放了我们的孩子。”④对于以封建伦理道德摧残儿童身心发展的行为,则多次予以尖锐的批判。他号召天下父亲,“对于子女应该健全的产生,尽力的教育,完全的解放。”⑤他甚至提出办所“父范学堂”,将那些对孩子只知呵斥、扑打、戕害的父亲,送去接受  相似文献   

8.
鲁迅(1881—1936),浙江绍兴人,现代著名小说家,他的著作主要以小说、杂文为主。散文集《朝花夕拾》原名《旧事重提》,是鲁迅对童年生活的回忆式的描写。童年不仅仅是鲁迅文学描写、表现的对象,也是鲁迅作品的结构和立意的支撑,同时也体现了鲁迅对儿童童年生活的态度和关注,并由此提出了一些儿童教育的思想。因此鲁迅在作为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的同时也可以被认为是儿童教育家。正如柳亚子先生所推崇的那样:"近世对于儿童教育最伟大的人物,我第一个推崇鲁迅先生。"  相似文献   

9.
鲁迅十分重视儿童教育事业,认为儿童教育是关系到国家命运、民族前途的极大事。他对中国传统的儿童教育观念、教育方法、教育内容进行了深刻地剖析和批判,发表了许多精辟而科学的见解,提出了许多切实可行的措施。他的以“幼者”为“本位”,让“幼者”“幸福的度日,合理的做人”的儿童教育观,对21世纪的儿童教育仍有着重要的启示作用,对培养新世纪的人才仍具有不可忽视的价值和意义。  相似文献   

10.
晚年得子的鲁迅对海婴十分疼爱,他在题为《答客诮》的诗中写道:“无情未必真豪杰,怜子如何不丈夫。”形象生动地表达了自己集慈父严师于一身的意愿。鲁迅认为,要教好孩子,首先要尊重和理解孩子:“如果不先行理解.一味蛮做,将大碍于孩子发达。”  相似文献   

11.
1918年,鲁迅在《狂人日记》中愤怒地呐喊:“救救孩子!”鲁迅以“狂人”的目光.揭露当年的旧社会是人吃人的罪恶社会。  相似文献   

12.
一、陶行知的“六大解放”教育思想 陶行知先生在《创造的儿童教育》、《实施民主教育的提纲》和《民主教育》等文章中都指出培养儿童(孩子)的创造力要进行“六大解放”,即把学习的基本自由还给学生,解放他的头脑,使他能想;解放他的双手,使他能干;解放他的眼睛,使他能看;解放他的嘴,使他能说;  相似文献   

13.
鲁迅的小说《狂人日记》以短短六千余字揭露了几千年旧社会的黑暗和罪恶,“吃人”就是它的总罪状,而结束语中“救救孩子”的呼喊也成为众多学者研究的对象。本文着重分析了“救救孩子”这一呼喊其实表现了鲁迅深深的绝望,由此反映出鲁迅终其一生都在“反抗绝望”的战斗精神。  相似文献   

14.
鲁迅作为一位曾经较长时间从事过教育工作的文学家、思想家,在儿童教育问题上亦颇有见地:基于他对20世纪初中国社会的儿童观、父母观及其传统文化层面的考察,在儿童教育问题方面提出了要理解儿童、指导儿童和解放儿童的思想。他认为,应当从孩子的心理出发去理解儿童,从正确的儿童观出发去正确地指导儿童,从摈弃传统教育观出发去解放儿童。鲁迅先生关于儿童教育的这些认识,对于我们正确认识今天儿童教育中如何科学地认识儿童、正确地指导儿童、理性地解放儿童仍然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5.
《风筝》写的是鲁迅先生青少年时期和小兄弟之间发生的故事。鲁迅先生的故乡绍兴,春二月是风筝时节,但他“向来不爱风筝,不但不爱,并且嫌恶他”,“以为这是没出息孩子所做的玩艺”。  相似文献   

16.
教育家鲁迅深刻而富有哲理的儿童教育思想,在现代具有非常重要的学习和借鉴意义。鲁迅主张儿童教育要改掉家长本位观念,践行"幼者本位"论;因材施教、寓教于乐,真正做到理解、指导、解放孩子。本文通过反思当下儿童教育问题,结合实际探讨了现代儿童教育的本质,总结鲁迅儿童教育思想的现代意义。  相似文献   

17.
医家讲医德,教师重师德,为人父者,怎能不讲父德?可以说,父德是家长修养之本。鲁迅先生在《热风·二十五》一文中.把父亲分为“孩子之父”和“人之父”两大类。“孩子之父”是“只要生,不管他好不好,只要多,不管他才不才。生他的人,不负教他的责任”,这种家长,鲁迅轻蔑地斥之为“照例是制造孩子的家伙”,因此,称为“孩子之父”。第二类是“人之父”,这种家长“生了孩子,还要想怎样教育,才能使这生下来的孩子,将来成一个完全的人”。事业心强是父德的一个重要内  相似文献   

18.
又该呐喊“救救孩子”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80多年以前,鲁迅在他发表的第一篇白话文小说《狂人日记》中就发出了“救救孩子”的口号,震撼了中国大地。鲁迅是要把孩子从封建礼教中解放出来,让他们幸福地度日,合理地做人。但是谁也没有想到,在80多年以后的今天,在封建礼教已经被推翻,孩子本可以幸福地度日、合理地做人的时  相似文献   

19.
“游戏是儿童最正当的行为,玩具是儿童的天使。”鲁迅先生在《风筝》里的这句话,可以说就是他的儿童教育思想。其实,在先生的心目中,孩提时代一定要有游戏,否则,他的童年便是灰暗无光的。一、《风筝》:别人的阻梗系不住飘飞的开心真正的童年离不开游戏,尤其是十岁内外的人,正是  相似文献   

20.
此文是对笔者以《示众》为契机摄取到的关于《呐喊》、《彷徨》一种意义结构的补充论证,笔者认为,在“沉默鲁迅”的《怀旧》以及日记(1912年至1917年)中同样可以看到在《示众》和《呐喊》、《彷徨》的其他作品中存在的一种意义结构,即《呐喊》、《彷徨》富于层次地呈现着鲁迅审视下的20世纪中国现实——一个“生民苦难—社会黑暗—生命虚无”的世界。笔者认为鲁迅的这一思想建构虽则显露在他1918年后的文本中,但却生成于鲁迅的“沉默”时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