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中学语文课本选鲁迅小说多篇.它从不同侧面反映了旧中国的社会现状,特别是辛亥革命前后的社会重大问题。暴露社会黑暗,揭示中国国民性的种种愚弱,是鲁迅这个时期小说的重要主题?正如鲁迅自己所说:“从小说来看民族性.也就是一个好题目。”其目的是从各方面深入揭示形成中国国民性痼疾的政治、经济、历史、文化诸原因,意在说明,  相似文献   

2.
对于《阿 Q正传》反映出鲁迅对辛亥革命失败批判的观点,逐渐受到反驳。在小说中,鲁迅对辛亥革命的批判主要是从思想启蒙、改造国民性的角度出发的,辛亥革命只是作为一般革命的特殊性存在于小说中,革命的描写成为国民性各种脸谱表现最好的展示台,还成为以“精神胜利法”为代表的根深蒂固的国民性弱点与缺陷的送葬者。  相似文献   

3.
李平 《当代电大》2002,(4):62-65
1 鲁迅研究四题1)了解 :(1)鲁迅与胡适、周作人等文化先驱对传统文化的不同态度以及《狂人日记》的具体表现。(2 )《阿Q正传》在批判国民性方面的代表性。(3)鲁迅的《呐喊》、《彷徨》的主要内容 (三个方面的主题 )及其思想价值。(4)鲁迅批判国民性的历史理由和现实根据。2 )掌握 :(1)指责鲁迅“全盘否定传统”的原因与误解。(2 )鲁迅对传统文化的传承拓展所作的工作。(3)鲁迅批判国民性的苦心和特色。(4)鲁迅批判国民性思想的形成。(5 )鲁迅为中国文化转型和中国现代化所作的思考和一些重要观点 ,包括“拿来主义”、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关…  相似文献   

4.
关于鲁迅小说(《呐喊》、《彷徨》)的思想意义,人们已作了很多分析研究。但是,鲁迅小说中“改革国民性”的问题,并未引起足够的重视。而这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是鲁迅小说创作最根本的指导思想。本文试就这个问题发表一点肤浅的看法。  相似文献   

5.
鲁迅小说思想内容的总特点是现代化。它主要表现于:一是对国民性弱点的批判和对国民性优点的肯定,其目的都是致力于人的现代化。二是完全符合恩格斯给拉萨尔信中提出来的未来艺术应有“巨大的思想深度和意识到的历史内容”。鲁迅小说的“意识到的历史内容”是:揭穿了过去历史的症结,总结了本世纪初中国革命的历史教训,展示了今后革命的目标。鲁迅小说的“巨大的思想深度”,即它可以称为现代化的人学,全面提出了我们应当如何做现代人。因此,继续深入研究和普遍宣传鲁迅小说,将极大地促进我国社会主义的精神文明建设。  相似文献   

6.
受晚清以降“国民性”问题探讨思潮的影响,鲁迅在其小说中以文学的形象展开了对中国国民性问题的“想象”,并企图通过改造国民性来达成他的启蒙主义的目的。可是“国民性”之所以会成为“问题”,一方面缘于晚清以来中国仁人志士急于探寻百多年来落后挨打所造成的“原因”,另一方面缘于西方传教士出于征服东方的目的而有意设置的一种话语“圈套”。以本质主义的视角解读鲁迅小说的国民性问题,我们就会得出这样的结论:中国近代以来的落后挨打,说明中国的文化出了问题了;刘禾以后殖民主义视角解读鲁迅小说中的国民性问题,则认为“国民性”本身就是一个被虚拟出来的伪命题,鲁迅小说中的国民性想象具有明显的时代局限性。  相似文献   

7.
鲁迅的小说为中国现代文学确立了“国民性”的基本主题.他的小说创作,大都致力于国民心态的探索与国民劣根性的揭示,努力寻求中华民族崭新人格的建构点和支撑点,从而达到“立人”与“立国”的目的.早在日本留学时期,鲁迅就对国民性提出了着重探讨的三个问题:“一,怎样才是最理想的人性?二,中国国民性中最缺乏的是什么?三,它的病根何在?”(1)后来,在鲁迅的小说创作中,尽管较多的是揭示国民灵魂里的精神痼疾,但鲁迅的根本的美学目标仍是  相似文献   

8.
在中国文化“走出去”的过程中,中国文学的译介传播间接影响着中国国际形象的塑造,而鲁迅小说以国民性批判和民族启蒙为特点,塑造了诸多集国民性和民族性特点的经典人物形象,这些人物形象在翻译中的再现效果无疑影响着中国国际形象的塑造。本研究以鲁迅第一部白话文小说《狂人日记》中塑造的“狂人”形象为例,借助语料库工具总结“狂人”形象在蓝诗玲译本、莱尔译本和杨氏译本中的再现特点。研究发现,三个译本中再现的“狂人”形象在饱满度上存在较大差异,基于图里的翻译规范理论,原因在于译者对原文人物形象文学性和译文流畅性的取舍差异而造成的人物形象翻译策略差异。研究认为,中国文学人物形象的外译应在反映和展现优秀积极的中国文化以及国家形象的前提下,通过适当调整其表现方式以符合受众的阅读审美度,提高其接受度。  相似文献   

9.
老舍先生的短篇小说代表作《断魂枪》被收录在苏教版高中语文读本必修二,同专题收录的还有鲁迅先生的小说《药》。纵观老舍先生的小说创作,我们可看到一个似断实续的基本主题——对民族传统文化和民族精神的反思、批判。老舍先生继承了从鲁迅先生开始的关于"国民性"和"民族性"的思考,在某些方面还显示了独到的见解。  相似文献   

10.
在鲁迅研究中,有一种说法,认为鲁迅早期提出改造“国民性”,把它看作是改造社会的“第一要著”,带有唯心主义的色彩。我的意见有所不同,我认为它带有唯物主义的因素。鲁迅提出改造“国民性”问题,是从实际出发而不是从主观空想出发的。“国民性”,或称“民族性”,顾名思义,是指“一国国民(或一个民族)共有之性质”。在鲁迅的著作  相似文献   

11.
龙建兴 《阅读与鉴赏》2010,(1):41-41,44
鲁迅的小说,像《药》和《阿Q正传》等,刻画了形形色色病态的灵魂。最后这些灵魂汇聚成“改造国民性”的启蒙呐喊,不但激励了读者,而且被后代许多作家奉为圭臬。关于《药》的主题历来有很多争议.一种比较普遍的观点认为作者通过《药》来反思辛亥革命失败的原因,  相似文献   

12.
吉姆佩尔是辛格小说《傻瓜吉姆佩尔》的主人公,丙崽是韩少功《爸爸爸》中的主人公,他们分别代表了各自文化背景下的傻瓜形象,并且承担了剖析民族性、人性问题的功能.但辛格的“吉姆佩尔”更具个性化色彩,表现了辛格对犹太人的一种独特理解,并借此把犹太性进行了开放性提升,使之冲破了民族性牢笼走向了更为动人的人性家园;而丙崽则继续行走在国民性批判主题的阴影下,他代表着封闭、愚昧、落后,表明国民性问题的挖掘依然停留在鲁迅阶段,并没有与当前的新变化结合起来.  相似文献   

13.
鲁迅是中国现代史上影响最大的文化伟人,在他的一生中,改造国民性是他的主要奋斗目标,鲁迅所说的“国民性”指的是国民精神上的消极因素,一句话,是中国民族的精神弱点和劣根性。他弃医从文,立志改变愚昧国民的精神状态;他写小说,是“意在揭出病苦,引起疗救的注意”。他的这些作品像惊雷闪电一般,划破了黑暗中国的长空,对唤起民众去认识民主革命的必要性和重要性,起着很大的启蒙作用。《药》就是这类作品的一个优秀范本。《药》向我们展示的是一幅愚昧麻木的国民性画面,简单地说,这篇小说的主题是暴露群众的愚昧麻木,并以夏瑜的巨大悲剧激发…  相似文献   

14.
“农民”进入鲁迅乡土小说叙述的中心乃是鲁迅从文化角度进行国民性批判的必然结果。鲁迅以“中国农民”为视点,通过解剖“国民性”,将批判的矛头指向了中国整个封建思想文化体系。他用文学的语言揭示出阻碍中国走向现代化的根本症结所在,他的乡土小说创作在文学史与思想史上都具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15.
《明天》和《祝福》是鲁迅小说中反映旧时代妇女悲剧命运的两个短篇。两篇创作的具体时间前后相隔仅四年。这短短四年时间,不仅是鲁迅极具思想苦闷、矛盾、彷徨的时期,也是鲁迅作为先觉者思想不断发展演变的重要阶段。 当民主与科学的改革浪潮荡涤中华大地之时,鲁迅作为勇敢的革命民主主义战士,站在了时代的最前列。在新思想的感召下,他“听将令”,为革命的前驱“呐喊”助威,并以笔为“刀枪”,写就了“遵命文学”《呐喊》集。作为启蒙革命者的大手笔,《呐喊》集中于对封建思想势力的批判,侧重于对封建礼教吃人罪恶的揭露和对“国民性”问题的关注,并着重描写了被压迫者,特别是生活在封建社会底层的农民的悲惨生活和境遇。  相似文献   

16.
纵观老舍先生的小说创作,我们可看到一个似断实续的基本主题——对民族传统文化和民族精神的反思与批判。老舍先生延续了从鲁迅先生肇始的对于“国民性”和“民族性”的深刻思考,在有些方面还显示出了独到之处。  相似文献   

17.
鲁迅在《孔乙己》中想阐述的观点,无疑和鲁迅本人想解决(或构筑)的国民性问题有紧密的联系。特别是对社会人生的一种关注,以及他那扎实的古文功底,绝妙的讽刺艺术,在这篇小说中得到了淋漓尽致的表现。笔者认为:了解鲁迅应该熟识《孔乙己》这篇小说,应该从鲁迅的自我觉醒意识开始。同时,走进鲁迅世界,则意味着了解中国文化找到了一个突破口  相似文献   

18.
一八三五年,俄国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奠基人果戈理的短篇小说《狂人日记》问世(收入《小品集》)。八十三年后,中国革命现实主义文学的开创者鲁迅的同名小说《狂入日记》发表。两篇小说都以它尖锐的锋芒引起了当时社会的震动,也以它们的“同名”引起评论界极大的兴趣。究竟这两篇小说的内在联系是什么?鲁迅在创作小说时受到果戈理哪些启发和影响?他们的小说在思想艺术上又有哪些异同?这是本文想要探讨的问题。  相似文献   

19.
(一)示读一、参阅注释,明确:《狂人日记》选自鲁迅的第一部小说集《呐喊》,是我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反封建的白话小说,作者第一次用“鲁迅”这个笔名发表的作品。二、补充注释,指出:鲁迅把他的小说作为政治斗争和社会革命的武器。他说:“我也并没有将小说抬进‘文苑’里的意思,不过想利用他的力  相似文献   

20.
李平 《当代电大》2003,(4):70-72
1 鲁迅研究四题 1)了解: (1)鲁迅与胡适、周作人等文化先驱对传统文化的不同态度以及《狂人日记》的具体表现。 (2)《阿Q正传》在批判国民性方面的代表性。 (3)鲁迅的《呐喊》、《彷徨》的主要内容(三个方面的主题)及其思想价值。 (4)鲁迅批判国民性的历史理由和现实根据。 2)掌握: (1)指责鲁迅“全盘否定传统”的原因与误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